林燕英 金曉明 張艷艷 王倩
福建省醫(yī)學科學研究院《福建醫(yī)藥雜志》編輯部,福建 福州 350001
文后參考文獻是指為撰寫或編輯論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關文獻信息資源[1]。有許多學者對參考文獻的引用原則進行了研究,其中以陶范歸納的8項原則較為全面,包括公開性、原始性、必要性、準確性、適當性、新穎性、代表性、標準化原則[2],雖然對這些原則的討論還在繼續(xù),但已為參考文獻的引用指出了大致的方向。而國家標準GB/T 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下文簡稱《規(guī)則》)對參考文獻的著錄規(guī)則作了較明確的規(guī)定,使其著錄格式趨于統(tǒng)一和規(guī)范。盡管如此,在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仍發(fā)現(xiàn)參考文獻的引用和著錄存在各類不正當、不恰當和不規(guī)范的情況。筆者將常見的問題歸納如下,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引而不標的原因,除了大意漏標外,有的是惡意剽竊、肆意抄襲他人文章;有的是對自己已公開發(fā)表的文章增減例數(shù)或微調(diào)研究內(nèi)容,試圖重復發(fā)表;有的是為了制造文章具有原創(chuàng)性、獨創(chuàng)性或創(chuàng)新性的假象,故意列出無關緊要的文獻,卻將對其有關鍵性的啟發(fā)、借鑒、參照作用的重要文獻隱藏起來;有的是知識產(chǎn)權意識不足,不能對合理引用與抄襲等行為加以正確區(qū)分而“不敢引”,在文中以“有研究表明……”、“有學者認為……”、“據(jù)報道……”等字眼簡單帶過。現(xiàn)如今,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下文簡稱“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的應用已日趨普遍,用該系統(tǒng)對文章的文字復制情況進行檢測,大部分引而不標的文獻都會現(xiàn)出原形。若經(jīng)核實只是漏標,要求作者補充;在討論部分若出現(xiàn)“有研究認為……”“有文獻報道……”這樣的描述時,或雖無以上描述,但能確認是他人的研究成果或主張時,除公知公認的外,應要求作者引出文獻[3];若判定存在抄襲行為,可根據(jù)抄襲程度以及文章是否具有學術價值,決定是否給作者修改的機會[4]。而要在源頭上預防這種情況,可在期刊成品及網(wǎng)頁的醒目位置宣傳參考文獻引用應遵循的原則,提醒作者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敬告作者本刊已開始使用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對意圖投機取巧、不勞而獲者起到提前震懾作用。
引而錯標的原因除了作者粗心大意著錄錯誤之外,有的是把綜述、文摘誤作原始文獻進行引用;有的是為了夸大其所引文獻的權威性和代表性,將引文的出處移花接木到較高級別或更知名的期刊上;有的是所引參考文獻的作者在其文中漏標了引文出處,這段引文被第三人引用時,誤將前一引用者當作原始文獻的作者,造成謬誤;還有一些人貪圖方便,直接轉引他人文章后的參考文獻,造成以訛傳訛。例如:有篇文章《宮角妊娠不同治療方法的選擇》用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檢測,發(fā)現(xiàn)有一段引文“(宮角妊娠)臨床比較少見,但近年有增加的趨勢,其發(fā)病與多次孕產(chǎn),刮宮等導致內(nèi)膜損傷而影響孕卵正常著床有關[①]。”(為避免與本文的文獻序號混淆,例子中原有的文獻序號均用圓圈圈起)被標紅,提示該參考文獻可能存在謬誤。在該系統(tǒng)中雙擊這段文字,發(fā)現(xiàn)與蔡益婷等[5]所著一篇文章的一段引文重合,這兩篇文章為這段引文提供的出處均是“馮英英,邱同青.超聲監(jiān)視下宮角妊娠22例臨床分析[J].臨床醫(yī)學,2002,22(1):31-32.”。經(jīng)檢索,馮英英的這篇文章是發(fā)表在該期刊2002年的第10期,而非第1期?!秾m角妊娠不同治療方法的選擇》的作者并未真正看過馮英英、邱同青的原文,而是直接轉引了蔡益婷等的文后參考文獻,因此連同文獻著錄錯誤也一起復制了過來。這種以訛傳訛降低了自己文章的嚴謹性,也損害了原始文獻作者的權益,同時影響了期刊的質(zhì)量。因此,要求作者在引用文獻時需遵循原始性原則,只引用自己親自閱讀過的原始文獻,如果想引用他人文后的參考文獻,也不可直接轉引,要盡可能查找原文,確保引文內(nèi)容及各著錄項目準確無誤,方可引用。
文獻陳舊的原因,大多是作者的信息意識淡薄,缺乏對本學科最新進展、動態(tài)的了解和把握。在編輯工作中,參考文獻普遍陳舊的論文,其立意往往也比較陳舊,有很多是沒什么科研價值的重復性甚至復制性研究。有學者認為,作為科技學術論文,理應引用國內(nèi)外最新的文獻,一般以5年內(nèi)為宜,以突出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提高論文的學術水平
[6]。出版年限不超過5年的參考文獻的引用情況可作為衡量參考文獻時效性的指標,普賴斯指數(shù)低于50(即5年內(nèi)的參考文獻少于所引文獻的一半)時,應向作者說明參考文獻的時效性對論文的新穎性至關重要,要求其重新查閱、多引用近期發(fā)表的文獻[3]。
有些科技論文作者,尤其基層工作人員,由于受客觀條件及其自身條件的限制,無法對研究領域的文獻有全面、充分的查閱;有些作者則是對參考文獻不重視,隨便查閱幾篇有關的文獻就貿(mào)然下筆,造成文獻引用的欠缺、局限、陳舊。雖然對于科技論文參考文獻的數(shù)量并沒有硬性的規(guī)定,但一般要求論著類不少于10篇,綜述類不少于20篇[7]。有學者參考了近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科技論文的平均引文量及國外科技論文的平均引文量,提出我國科技期刊論文的參考文獻數(shù)量以不少于15條/篇為宜[6]。還有學者認為,篇幅較長的前瞻性、實驗研究型論著其文獻一般不應少于10條,而篇幅較短的回顧性、臨床經(jīng)驗總結的文章可適當放寬;認為文獻少于6條時應根據(jù)論文篇幅、類型等提示作者補充參考文獻,但不能片面要求作者必須引用多少篇[3]。總之,作者在論文寫作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查閱近期的文獻資料,為論點的確立、論據(jù)的闡述及結論的得出提供必要、充分、可靠的佐證。
其原因主要包括作者對文獻的著錄規(guī)則缺乏了解,不清楚國家標準對文獻序號標注的要求;或作者在撰文過程中對段落、語句進行了挪動或增刪,但未對其中所涉及引文的文獻序號作相應的修改。標注錯誤或不規(guī)范的類型主要包括文獻序號排列混亂、序號不全或多余、序號標注位置不規(guī)范、序號標注格式不規(guī)范等?!兑?guī)則》明確指出,采用順序編碼制時,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獻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連續(xù)編碼,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 ])中[1]10。序號標注的位置,可以分為4種情況:1)大部分時候文獻序號置于引文結尾的點號之前;2)若引文是用引號括起的完整語句,文獻序號則置于引文結尾的引號之后;3)正文中出現(xiàn)文獻主要責任人的姓名時,文獻序號可緊隨其后;4)文獻序號作為行文語句的組成部分置于相應的位置。前三種情況文獻序號均上角標,最后一種情況則不用上角標。文獻序號標注位置不規(guī)范的常見情況是將序號置于點號后;或者,在最后一種情況時,仍將序號上角標。文獻序號標注格式不規(guī)范的常見情況有,同一處引用多篇文獻時,比如文獻[①]和[③],未標注為[①, ③];同一處引用的多篇文獻為連續(xù)序號時,比如文獻[①]至文獻[③],未標注為[①-③];多次引用同一著者同一文獻時,比如在正文的不同段落語句引用了文獻[①]第5、25、100頁的內(nèi)容,未分別標注為[①]5、[①]25、[①]100;此外,還有在參考文獻標注中誤將“【】”、“〔〕”作為標準的方括號使用的情況。
科技論文的行文中,由文獻責任人引出引文的文獻引用方式很常見,有時會發(fā)現(xiàn)該責任人與文后文獻表所提供的姓名不一致。出現(xiàn)這種錯誤的原因有:文獻序號在調(diào)整過程中出錯,造成張冠李戴;引用的是二次文獻,文中是原始文獻作者的姓名,文后文獻表提供的則是引用者的信息;有些英文文獻的責任人姓名在正文中輸入時容易出錯。避免這種錯誤的對策,除了要求作者不引用二次文獻之外,文中有必要出現(xiàn)文獻責任人姓名時,最好直接復制文后參考文獻表中的姓名,以免輸入錯誤;作者在成文投稿前及編輯在審讀處理文章時,應將引文與文后文獻表一一進行核對,核對項目包括責任人姓名的一致性等。
表中各項目著錄錯誤或不規(guī)范
其原因主要是作者對參考文獻的著錄不夠重視,對標準的著錄規(guī)則缺乏認識;在電腦上輸入時出現(xiàn)錯誤;引用二次文獻,直接將他人文后已出錯的文獻復制了過來??萍颊撐膮⒖嘉墨I表中常見責任人、題名、出版項、年卷期、起止頁等的著錄錯誤或不規(guī)范。
1)姓名出現(xiàn)錯別字或拼寫錯誤。2)歐美著者未按照姓在前名在后的著錄規(guī)則,而是把名的全稱放在前面,姓的全稱或姓的縮寫字母放后面;或者只著錄了姓的全稱,缺失了名的縮寫字母。3)對于復姓的歐美著者,保留了復姓的前半部分,而把后半部分刪掉或者當成名進行了縮寫。4)將非英語國家姓名上的調(diào)號刪除,改為英文字母。如:將Vásárhelyi B改為Vasarhelyi B,文后參考文獻原則上要求用文獻本身的文字著錄
[1]6。5)外文責任人姓名的附加詞著錄錯誤。例如:將McCann M誤寫為Cann M、Mc CM或Mccann M。外文責任人姓名的附加詞有介詞、冠詞或詞頭,如法國人姓前的冠詞 le、la、les或de、du、la、des,葡萄牙和巴西人姓前有詞頭do、da、dos、das;Mac是愛爾蘭姓氏前的詞,表示“son of”之意,略作MC,M′;von、Van在德國或荷蘭人姓氏前,表“of 、from”之意
[7];阿拉伯人姓前有前綴或變體,如ed、ibn等,書寫時需加連字符[8]。這些姓名前的詞均是姓名的組成部分,在著錄時不能刪去,否則將產(chǎn)生異意[7]。6)誤將學銜當作名的縮寫字母進行著錄。例如:一個醫(yī)學博士(MD)的姓名為Mike Smith,被著錄為Mike Smith MD,正確的著錄應該去掉學銜,即Smith M。其他常見學銜還有哲學博士(PhD)、外科學博士(CD)、牙醫(yī)學博士(DDS)等。7)隨意省略姓名后的羅馬數(shù)字、Jr和Sr等[7]。英美家族中,若父、子、孫三代共用一個姓和名時,可用羅馬數(shù)字Ⅰ、Ⅱ、Ⅲ區(qū)別,或用Sr、Jr表示父親和兒子,著錄時不能省略[7]。如Adam M.Levin Ⅱ應著錄為Levin AM Ⅱ;Carl D.Black,Jr,應著錄為Black CD Jr。8)只提供了一個責任人的姓名,后面加“等”或“et al”;3個以內(nèi)的責任人未將其姓名全部列出;列出的責任人姓名超過3個。
1)出現(xiàn)錯別字或拼寫錯誤,包括一個英文單詞內(nèi)不當空格的情況。2)大小寫錯誤。由《規(guī)則》提供的范例可見,一般除了文題的首個單詞及首字母必須大寫的專有名詞等之外,其他單詞的首字母一律小寫。3)該斜體的未斜體,該上下角標的未上下角標。在醫(yī)學論文中,常見的是生物分類學中表示屬名或種名的拉丁文字母未斜體。如:大腸埃希菌,不宜著錄為“E. coli”,而應著錄為“E. coli”。如:碘-131,應著錄為I-131或131I。還有一些分子式,也常存在標注不規(guī)范的問題,如CO2中的“2”未下角標。4)漏掉重要的其他題名信息。如:《歐洲文藝復興史(科學技術卷)》,作為參考文獻著錄在文后時,不可漏掉其分卷書名,應著錄為“歐洲文藝復興史:科學技術卷”。5)題名項缺失。
1)出現(xiàn)錯別字或拼寫錯誤。2)外文期刊刊名縮寫不規(guī)范:①誤將單個單詞組成的刊名縮寫。②刊名中單音節(jié)詞縮寫不當。像Cell、Chest這類單音節(jié)詞,均不得縮寫;少數(shù)單音節(jié)詞作為地名的一部分時,則可縮寫。③誤將刊名中不多于5個字母的單詞縮寫。④刊名中的虛詞(of,the,and,in等)未省略。⑤誤以元音作為縮寫的結尾。除個別單詞,如Science外,英文刊名單詞的縮寫一般以輔音作為結尾。⑥個別采用壓縮字母方式縮寫的單詞縮寫錯誤。如:誤將Japanese縮寫為“Jap”,正確的縮寫應是“Jpn”。⑦將拼寫相似的刊名的縮寫混淆。如: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與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單詞的拼寫很相似,容易混淆。⑧刊名縮寫各部分首字母未大寫。⑨刊名中一些常用單詞的不規(guī)范縮寫。如:誤將Journal縮寫為“Jour”,正確的縮寫應為“J”。⑩誤以各單詞首字母的形式進行縮寫。由于歷史原因,有一些名刊以首字母形式縮寫,如JAMA、BMJ等,這些縮寫已得到公認,但其他大部分外文期刊的刊名仍需按照正規(guī)的縮寫形式進行著錄??傊?,西文期刊刊名的縮寫參照ISO4《信息與文獻—出版物題名和標題縮寫規(guī)則》的規(guī)定[1]6。3)誤將副刊名與刊名混在一起著錄。如:《理化檢驗(化學分冊)》雜志作為參考文獻時,誤著錄為“理化檢驗化學分冊”,或“理化檢驗(化學分冊)”,或“理化檢驗-化學分冊”,正確的著錄應是“理化檢驗:化學分冊”。
1)缺失:非第1版的圖書未著錄版次。2)不規(guī)范:比較常見的是未使用阿拉伯數(shù)字而用中文數(shù)字進行著錄,如:第四版,根據(jù)《規(guī)則》,規(guī)范的著錄是“4版”。
出版項包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科技期刊參考文獻表中常見各出版項缺失,尤其出版地缺失;還常見將出版地著錄為省名的情況,如:將出版地“廣州”著錄為“廣東”。在我國,各市的名稱基本上都不一樣,一般只要提供城市名就可以,不必在城市名后加省名,更不可以省名替代市名。
1)卷期次不完整。從期刊中析出的文獻一般按照“年,卷(期):頁碼”的格式進行著錄。有學者根據(jù)《規(guī)則》的另一些示例提出,對于全卷連續(xù)編頁碼的期刊,可省略期號,著錄為“年,卷:頁碼”;對于一年只有一卷的期刊,可省略卷號,著錄為“年(期):頁碼”[9]。而我國科技期刊幾乎都是一年出版一卷,因此認為推廣這種著錄方式很有實際意義[9]。但筆者認為,作者在搜集寫作材料過程中,很難花更多時間去甄別期刊在這方面的特征,而且也有可能甄別錯誤;同時,如果分為以上3種方式進行著錄,編輯人員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核查正誤,徒增了許多工作量。因此,以逸待勞的方式,還是將期刊提供的卷、期次一起提供。2)卷期次位置倒錯。3)把日期當作卷次。PUBMED上的外文文獻通常都會在年份后提供月份的縮寫及日期,作者在編輯從PUBMED上復制粘貼來的文獻時,有時會把日期當作卷次進行著錄。4)引文型文獻頁碼缺失。參考文獻包括引文型文獻和閱讀性文獻兩大類,引文型文獻指撰寫或編輯論著過程中為正文中的直接引語或間接引語而提供的有關文獻信息資源,閱讀性文獻指撰寫論文過程中曾經(jīng)閱讀過并從中得到啟示的文獻信息資源[9]。科技論文的參考文獻以引文型文獻居多,這類文獻必須提供引文頁碼。
有些作者將中文文獻以英文的形式著錄或用中英文混合著錄。比如:Lin Q, Li Y, Li M, Huang KM.The optimation of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chuanxiong and xiangfu compatibility by SFE-CO2[J].中藥材,2013,36(2):302-304.經(jīng)核查,《中藥材》雜志并無英文版,而且該析出文獻也是以中文撰寫的,因此引用該文獻時應以文獻本身的文字即中文著錄。
常見的不規(guī)范情況有順序編碼制中的出版年前未用“,”;卷次前未用“,”;專著中析出文獻的出處項前未用“//”而用“.”;其他題名信息前未用“:”;主要責任人超過3個的譯文文獻,在“等”與“譯”之間未用“,”隔開;文獻序號、文獻類型標志未用“[ ]”而用“【】”等,或文獻序號直接著錄數(shù)字;頁碼前未用“:”;起止頁間未用“-”而用“~”;文獻結尾未用“.”。
在科技論文的編輯工作中,大部分原稿的參考文獻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上的問題。如何防范、修正這些問題?在作者方面,可以在期刊醒目位置聲明“本刊已開始使用科技論文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在期刊稿約中告知作者參考文獻的引用原則,應用范例簡要說明參考文獻的著錄規(guī)則;如果可以,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文獻的復印件或掃描件。編輯方面,要懂得充分、靈活地利用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及中英文數(shù)據(jù)庫,同時對引用原則和《規(guī)則》了如指掌,在此基礎上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參考文獻的編輯工作可按以下流程進行:1)統(tǒng)觀全局,計算文獻量和年份分布,酌情要求作者查閱補充較新的文獻。2)在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上傳全文,找出引而不標、引而錯標的文獻,根據(jù)情況給予相應的處理。3)利用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的“引文核對”功能,將文后參考文獻表中的中文期刊文獻按照要求的格式編輯整理后,復制到“引文核對”界面指定的框內(nèi),點擊“搜索”,頁面中會顯示出各條引文的狀態(tài),對于狀態(tài)顯示為綠點的文獻(篇名、作者、刊名均相同),其內(nèi)容的正確性可不用再核對;對于顯示黃點或紅點(篇名、作者、刊名中至少有一項不同)者,可直接點擊相應的篇名,鏈接到文獻摘要的頁面,再核對正誤;而對于顯示“沒找到”的文獻,則需要將篇名、作者或刊名等項目復制粘貼到中國知網(wǎng)或萬方醫(yī)學網(wǎng)、維普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的檢索頁面中進一步檢索。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的“引文核對”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陽性率”,還有待改進,但至少可以剔除一部分3個項目都正確的文獻,而且提供的鏈接服務也方便快捷,對于參考文獻的核對工作仍有很大的幫助。4)應用PUBMED核對外文期刊文獻,對于PUBMED上找不到的文獻,可用Google搜索引擎進一步檢索。5)書籍文獻可借助圖書館索引,專利文獻和標準文獻等可通過相應的專業(yè)網(wǎng)站進行檢索,對于專業(yè)網(wǎng)站檢索不到的,可應用百度等中文搜索引擎進一步檢索;網(wǎng)絡文獻可將網(wǎng)址復制粘貼到網(wǎng)頁瀏覽器的地址欄再現(xiàn)核實。6)對于查找不到但仍存疑惑的文獻,可詢問作者,必要時可要求其提供原始文獻的證明材料。7)按照《規(guī)則》對參考文獻在文中的標注、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進行規(guī)范和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GB/T 7714-2005 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5.
[2]陶范.參考文獻引用原則辨析[J].編輯學報,2006,18(4):252-254.
[3]張麗君,熊愛民.編輯對醫(yī)學期刊參考文獻的干預[J].編輯學報,2008,20(5):408-410.
[4]趙蔚.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tǒng)功能拓展:基于編校流程的遴選審稿專家和監(jiān)測參考文獻[J].科技與出版,2013(1):78-81.
[5]蔡益婷,徐望明,程佳等.宮角妊娠的早期超聲診斷與生育需求下的處理[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2,41(1):106-108.
[6]許花桃.科技論文參考文獻引用不當及文中標注不規(guī)范的問題分析[J].編輯學報,2011,23(4):318-319.
[7]林永麗,甘輝亮,施莼等.科技論文參考文獻常見問題分析及對策[J].海軍醫(yī)學雜志,2010,31(3)273-275.
[8]李晶.醫(yī)學論文參考文獻引用和著錄的常見問題及著錄原則[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7,32(2):250-253.
[9]陳浩元.關于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若干問題的釋疑[J].編輯學報,2011,23(2):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