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誠,鄭建萌,任菊章
(1.云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2.云南省氣候中心,云南昆明650034)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氣候異常變化的一種集中表現(xiàn),是指出現(xiàn)概率非常小的罕見強烈天氣氣候事件。它具有破壞性大、突發(fā)性強和難以準確預測等特點。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過去50年中,強降水、高溫熱浪、干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xiàn)不斷增多增強的趨勢,預計今后隨著氣溫的升高,這種極端事件的出現(xiàn)將更加頻繁[1]。根據(jù)歷年旱災(zāi)受災(zāi)面積統(tǒng)計,1951-2006年中國平均受災(zāi)面積(農(nóng)業(yè)減產(chǎn)10%以上)、成災(zāi)面積(農(nóng)業(yè)減產(chǎn)30%以上),分別為4 247.1萬hm2、1 883.1萬hm2,分別占自然災(zāi)害的57.0%和54.0%,與洪澇受災(zāi)面積、成災(zāi)面積所占比例24.8%和29.5%相比,遠遠高出洪澇對農(nóng)業(yè)的危害[2]。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災(zāi)害事件的強度不斷增大,百年或幾十年一遇的極端干旱或異常強降水事件頻繁出現(xiàn),如2006年夏季,重慶和四川東部地區(qū)遭受罕見的高溫熱浪襲擊,四川經(jīng)歷了1951年以來最嚴重的干旱,重慶則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伏旱,給當?shù)亟?jīng)濟、社會和人民生活帶了巨大影響[3]。而2010年西南地區(qū)的云南、貴州等地出現(xiàn)了特大干旱,其中云南出現(xiàn)了冬、春季及初夏連旱,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特大旱災(zāi)。因此,開展區(qū)域干旱事件特征分析,有助于提高對干旱災(zāi)害的預測和風險管理[4-6]。
云南地處低緯高原,受季風影響,5-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干季,干季降水僅占全年的16%,年干旱頻率達50%~60%,是西南地區(qū)干旱最嚴重的,也是我國干旱發(fā)生頻繁的地區(qū)之一[2,7],當?shù)赜小笆昃藕怠敝f。對于云南旱澇的氣候成因,文獻[8-13]等開展了相關(guān)的分析研究,而對于歷史上出現(xiàn)的極端干旱則很少作氣象干旱強度的評估及特征分析。因此,本文主要應(yīng)用綜合氣象干旱指數(shù)和降水量,分析1961年以來云南出現(xiàn)的主要極端氣象干旱及其特征。
取云南124個站,196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旬、日、月降水和氣溫資料。根據(jù)國家標準中的綜合氣象干旱指數(shù)[14],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Z30、Z90分別為近30 d和近90 d標準化降水指數(shù)SPI值;M30為近30 d相對濕潤度指數(shù),a、b、c分別取0.4、0.4、0.8。P是30 d的降水量,PE是30 d的可能蒸散量,PE可用FAO Pennman-Monteith或Thornthwaite方法計算,由于前者需要的氣象要素資料較多,大部縣氣象站并不開展相關(guān)監(jiān)測,本文采用Thornthwaite[12]計算。根據(jù)國標的規(guī)定干旱等級,當CI>-0.6時為無旱,-1.2≤CI<-0.6為輕旱,-1.8<CI≤-1.2為中旱,-2.4<CI≤-1.8為重旱,CI≤-2.4為特旱。按(1)式計算各站每天的CI指數(shù),無旱時強度為0。干旱過程內(nèi)CI達輕旱以上程度的所有天的CI之和表示干旱過程強度,干旱強度負值越大表示干旱越嚴重。
目前的干旱指數(shù)如國標中的綜合氣象干旱指數(shù)[14]、Thornthwaite干燥度指數(shù)、濕潤度指數(shù)等針對云南干旱的監(jiān)測在干旱過程發(fā)生、結(jié)束的具體日期存在差異。根據(jù)各地應(yīng)用的情況,近幾年國家氣候中心也在不斷地改進綜合干旱指數(shù)計算方法,雖然這些方法對干旱過程監(jiān)測的具體日期有差異,但在特大干旱的確認上基本一致[12]。由于干旱形成的最直接原因主要是大氣降水量偏少、氣溫偏高引起,本文用逐日降水量和綜合氣象干旱指數(shù)方法來確定極端氣候干旱。
圖1a是云南逐日平均干旱強度和降水量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云南干旱出現(xiàn)頻繁。1980年代之前干旱的強度較重,20年中有5次干旱過程強度指數(shù)小于-80以下,其中1962/1963、1968/1969、1978/1979年干旱強度小于-100以下,其余2次的干旱過程強度在-81以上,分別是1966年5月為-85.7以及1974年3月為-82.1。從1980年以來的31年中有7次小于-61以下,其中2009/2010干旱過程強度達到-198.3,有2次干旱過程的強度小于-71以下,分別是1980年5月為-73.9,1984年4月達-80.4,其余4次在-61~-67間??梢?,從1961年以來干旱過程強度指數(shù)達-61.5~-86有8次,強度在-100以上的有1962/1963、1968/1969、1978/1979、2009/2010年,分別為107.9、118.6、112.6、198.3,其它干旱過程的強度都在-50以下。2011年云南雖然也出現(xiàn)干旱,但強度指數(shù)在-30以下。從逐日降水變化上也可看出,干旱強度和降水呈反相變化,干旱過程強度在-50以上時,逐日降水不足3 mm,特別是干旱強度小于-100以下的1962/1963、1968/1969、1978/1979、2009/2010年,干旱時段內(nèi)降水為特少。從圖1中還可看出,從1970年代末期以來,中等以上強度干旱(綜合指數(shù)在-20以上)出現(xiàn)的頻率呈增加趨勢,特別是CI在-40以上達14次(1980年代以前才有6次),這與文獻[12]得出的2000年以后干旱比前10年重是一致的。
圖11961 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云南干旱強度變化
選取易發(fā)生干旱的滇中昆明、滇東曲靖、滇西大理、滇東南文山作干旱強度評估。從圖1b可以看出昆明干旱出現(xiàn)頻繁,并且干旱強度重,從1961年以來有12次干旱過程強度指數(shù)在-100以上,其中1962/1963、1968/1969、1978/1979年、2009/2010年干旱過程強度指數(shù)為-220以上,2009/2010年的干旱強度指數(shù)最強達-411.6,其余的8次干旱過程強度在-110~-176;另外,強度指數(shù)在-50~-100間的中等干旱過程出現(xiàn)的頻率也高;從昆明逐日降水變化上可看出,干旱強度越強,降水越少,在干旱過程強度達-70以上時段,降水距百分率均為特少。從1970年代末期以來,綜合指數(shù)在-70以上的中等以上干旱出現(xiàn)的頻率呈增加趨勢。
在曲靖干旱強度和降水逐日變化上可以看出(圖略),1961年以來曲靖有8次干旱過程強度指數(shù)達-100以上,其中1962/1963、1978/1979年、1992年10月、2009/2010年干旱過程強度指數(shù)為-210以上,1962/1963、1978/1979年、1992年10月干旱過程強度指數(shù)分別為-237.7、-226.7、213.4,2009/2010年的干旱過程最強達-388.6,其余的4次干旱過程強度大于-140以上。而大理從1961年以來有10次干旱過程強度指數(shù)在-100以上(圖略),小于-200以下的只有1968/1969和1981/1982年,其余的8次(包括1962/1963、1978/1979年、2009/2010年)干旱過程強度在-110~-145;另外,強度指數(shù)在-50~-100的中等干旱過程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1961年以來,滇東南文山有10次干旱過程強度指數(shù)達-118以上(圖略),其中1962/1963、2009/2010年干旱過程強度指數(shù)分別為-226.8、-407.4,其余的8次(包括1968/1969、1979/1980年)干旱過程強度在-118.1~-174間。造成滇中昆明、滇東曲靖、滇西大理、滇東南文山干旱強度指數(shù)大小差異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云南地處低緯高原地區(qū),受季風影響,雨季平均降水占全年的84%[7],但降水分布極不均勻,造成了干旱強度分布的不一致。
綜上所述,用全省平均與用區(qū)域站選取的嚴重干旱時段基本一致,并且特大干旱出現(xiàn)的時段與降水特少對應(yīng)非常一致??傮w來講,干旱強度最強主要集中在1962/1963、1968/1969、1978/1979和2009/2010年,其降水均是云南歷史上最少的。另外,從1970年代末期以來中等強度以上干旱呈增加趨勢。
選取干旱過程強度最強的1962/1963、1968/1969、1978/1979和2009/2010年,分析其干旱年的氣候概況。
從圖2a可看出,1962年9月至1963年5月云南降水持續(xù)偏少,除10月和3月偏少1%和10%以外,其它7個月偏少40%以上,其中有5個月偏少60%以上。1962年9月上旬至1963年5月下旬,全省有101個縣市偏少20%以上,其中滇中、滇東南、滇東北大部等地有58縣市偏少了50%~80%(圖2b)。全省平均降水276.4 mm(1.012 mm/站天),較常年同期偏少45.1%,為1961年來歷史同期最少值。大春栽插時期的5月除滇西南、滇西北北部和滇東南邊緣偏少2~6成外,其余地區(qū)偏少7成至1倍,有51縣市偏少8成以上。全省平均5月降水只有38.9 mm,偏少62.6%,為1961年來云南5月降水的最少值。
從干旱強度指數(shù)變化的情況看(圖3),1962年11月中旬開始出現(xiàn)旱情,干旱一直持續(xù)到1963年6月上旬,5月26日重、特旱站數(shù)分別達21站和54站,中旱程度以上的站數(shù)達到98站。全省大部雨季在6月上旬末后才開始,而昆明雨季在6月12日開始,各地進入雨季后干旱才得以逐步緩解。昆明的最大干旱強度是1963年6月24日為-229.1,持續(xù)天數(shù)最長達120 d;滇東曲靖是1963年6月17日強度最大為-237.7,持續(xù)112 d;滇東南文山干旱最大強度是1963年3月6日為-226.8,持續(xù)119 d;滇西大理是1963年3月11日強度最大為-116.5,持續(xù)58 d;而全省平均干旱強度在1963年6月7日達到最重為-107.9??梢姡?962/1963年的冬春初夏連旱是由于1962年的秋季、冬季及1963年的春、初夏季降水特少造成的。
圖2 云南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
圖34 次極端干旱過程頭年9月至當年7月的強度演變
從圖4a可看出,云南1968年11月至1969年5月各月降水除1月偏少20%,其余6個月偏少40%以上,有4個月偏少65%~92%。1968年11月上旬至1969年6月上旬麗江、賓川、南澗等14個縣(市)降水在40 mm以下,與常年同期相比全省有108個縣市偏少20%以上,其中滇中、滇西北、滇西南大部和滇東南部分地區(qū)有71縣市偏少了50%~90%(圖4b),1968年11月上旬至1969年6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170.1 mm(0.80 mm/站天),較常年同期偏少50.9%,為1961年來歷史同期最少值。從圖3還可看出,1968年12月中旬開始出現(xiàn)旱情,干旱一直持續(xù)到1969年6月中旬,5月21日重、特旱站數(shù)分別達17站和57站,達到中旱程度以上的站數(shù)為95站。當全省大部地區(qū)的雨季在6月中旬開始(昆明是6月20日開始)時,干旱才得以解除。昆明最大干旱強度是1969年6月20日為-240,持續(xù)天數(shù)最長達127 d;滇西大理是1969年6月10日強度最大為-205.6,持續(xù)115 d;滇東南文山干旱最大強度是1969年5月7日為-134.1,持續(xù)85 d;滇東曲靖的干旱強度相對較小,在1969年5月25日達最大為-75.9,持續(xù)41 d;而全省平均干旱強度在1969年6月1日達到最大為-118.6??梢?,1968/1969年的冬春初夏連旱是由于1968年的冬季及1969年的春、初夏季降水特少造成的。
圖4 云南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
1978年10 月至1979年5月云南各月降水偏少20%以上,其中有6個月偏少40%以上(圖5a)。1978年10月上旬至1979年5月下旬,全省平均降水185.4 mm(0.76 mm/站天),較常年同期偏少49.5%,為1961年來歷史同期最少值。華坪、昆明、東川等18個縣市降水在60 mm以下,與常年同期相比,除文山州和鹽津、勐臘屬于正常外,全省有113個縣市偏少20%以上,其中有77縣市偏少了50%~90%,主要集中在滇中、滇西北東部、滇西南地區(qū)(圖5b)。從1978年11月中旬開始出現(xiàn)旱情(圖3),6月1日重、特旱站數(shù)分別達45站和35站,達到中旱程度以上的站數(shù)為91站,干旱一直持續(xù)到1979年的6月上旬雨季開始時(昆明6月19日開始)。昆明最大干旱強度是1979年6月18日為-397.3,持續(xù)天數(shù)最長達238d;曲靖是1979年4月18日干旱強度最大為-226.7,持續(xù)114 d;滇西大理干旱最大強度是1979年2月8日為-113.1,持續(xù)50 d;滇東南文山的最大干旱強度發(fā)生在1979年的秋季;而全省平均的干旱強度在1979年3月16日達到最重為-112.6??梢?,1978/1979年的冬春初夏連旱是由于1978年的秋季降水偏少、冬季降水特少,以及1979年春季、初夏季降水偏少造成的。
圖5 云南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
2009年雨季以來,云南出現(xiàn)持續(xù)降水偏少、氣溫偏高的異常氣候。進入9月后,云南降水銳減,偏少幅度加大,大部地區(qū)雨季提前結(jié)束。2009年1月-2010年6月,除2009年4月和2010年4月降水偏多15.8%和46.3%外,其余各月都偏少,有12個月偏少20%以上,6個月偏少60%以上(圖6a)。特別是秋、冬季的降水偏少、氣溫偏高突出。2009年秋季降水135.2 mm,較常年偏少135.7 mm,偏少50.1%,偏少幅度比歷史上最少的1998年還大10.7%,是1961年來的最少年份;秋季氣溫為17.7℃,較常年偏高1.1℃,為1961年來的最高記錄。2009/2010年冬季降水14.9 mm,較常年偏少34.9 mm,偏少70.0%,與大旱年1962/1963、1968/1969年的冬季降水并列為1961年來的第二少;2009/2010年冬季云南氣溫較常年偏高1.6℃,為1961年以來最高。由于雨季提前結(jié)束,秋季降水過程偏少,大雨、暴雨分別只有124和26站次,比常年偏少131、28站次。在降水偏少最嚴重的9月上旬至2010年4月中旬時段內(nèi)全省有63個站降水在150 mm以下,其中23個站降水在100 mm以下。與常年同期相比,除德欽和盈江偏多18%和1%外,其余地區(qū)都偏少。大理、保山東部、臨滄東部、普洱北部及以東的地區(qū)共有83縣市偏少4成以上,其中滇中、滇東南、曲靖大部和大理南部有45縣市偏少6成以上(圖6b)。最少的巍山、東川、開遠分別為52、56、58 mm,較常年同期偏少84%、79%、80%,昆明的降水僅88 mm,較常年同期偏少72%。全省平均降水201 mm,較常年同期偏少46.4%,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少值。
圖6 云南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
從圖3可以看出,2009年9月下旬開始出現(xiàn)旱情,比前3次特大干旱中旱情出現(xiàn)較早的1978/1979年還早50 d。與前3次極端干旱過程最嚴重的時段出現(xiàn)在5月底、6月初不同,最嚴重的時段出現(xiàn)在2010年3月下旬,到3月23日時,全省出現(xiàn)重、特旱的站數(shù)分別為43站、65站,達到中旱程度以上的站數(shù)為116站。2010年云南各地雨季開始參差不齊,大部地區(qū)偏晚,楚雄州、大理州一帶在7月中旬末開始,其余地區(qū)在5月下旬到6月中旬開始,昆明6月14日開始,各地進入雨季后嚴重干旱才得以逐步緩解。昆明最大干旱強度是2010年3月27日為-411.6,持續(xù)天數(shù)最長達199 d;滇東曲靖是2010年4月22日為-388.6,持續(xù)163 d;滇東南文山是2010年4月22日為-407.4,持續(xù)184 d;滇西大理的干旱強度相對較小,在2010年1月25日達最大為-137.3,持續(xù)83 d;而全省平均干旱強度在2010年3月26日最重為-198.3??梢?,2009/2010年的秋冬春初夏連旱是由于2009年的夏季降水偏少、秋季和冬季降水特少,以及2010年春季、初夏季降水偏少造成的。
此次干旱造成云南省16個州市2497.7萬人受災(zāi),有1 167.4萬人、619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有564座小型水庫干涸,1 119眼機井出水不足;農(nóng)作物受災(zāi)面積2 957.2khm2,絕收面積1015.5 khm2;林地受災(zāi)面積3847.3 khm2、報廢1 078.7 khm2。直接經(jīng)濟損失2 732 983.6萬元,其中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損失1 986 286.7萬元[15]。
綜上所述,在4次極端干旱過程中,強度最強的是2009/2010的秋冬春初夏連旱,其造成的危害及經(jīng)濟損失也最大,其次是1978/1979年、1968/1969年和1962/1963年的冬春初夏連旱。在云南極端干旱過程的分布中,滇西、滇西南局部邊沿地區(qū)由于降水偏多、出現(xiàn)極端干旱相對較少,其余地區(qū)最容易發(fā)生特大干旱,并且干旱最容易出現(xiàn)在冬季、春季及初夏季,有時會發(fā)生在秋季,形成秋冬春初夏連旱連旱,其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也最大。
(1)用綜合氣象干旱指數(shù)和降水選取的極端氣象干旱年均是云南歷史上降水最少、干旱最嚴重的年份。云南的極端干旱過程以強度指數(shù)為-50以上進行選取,而單站的干旱過程用強度指數(shù)為-100以上較為合適。
(2)云南干旱災(zāi)害出現(xiàn)頻繁、持續(xù)時間長,其分布具有一致性的特點,干旱出現(xiàn)的時段主要出現(xiàn)在冬、春及初夏季,嚴重時則會出現(xiàn)冬春初夏連旱,而近年來秋季干旱呈頻發(fā)之勢。除滇西、滇西南局部邊沿地區(qū)出現(xiàn)極端干旱相對較少外,云南中部及東部地區(qū)最容易發(fā)生極端干旱。
(3)近50年來,云南極端干旱的強度及持續(xù)時間呈加重趨勢,2009/2010年出現(xiàn)了秋、冬、春季及初夏連旱,其干旱過程強度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其原因是從2009年的夏季至2010年初夏季出現(xiàn)長時間降水偏少。
(4)云南各地干旱過程強度指數(shù)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云南受季風影響,降水分布極不均勻,造成了干旱強度分布的不均勻。
[1]IPCC.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R].Geneva;IPCC,2007
[2]張強,潘學標,馬柱國.干旱[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1-72.
[3]陳洪濱,范學花.2006年極端天氣和氣侯事件及其他相關(guān)事件的概要回顧[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7,12(1):100-112.
[4]景毅剛,杜繼穩(wěn),張樹譽.陜西省干旱綜合評價預警研究[J].災(zāi)害學,2006,21(4):48-51.
[5]楊新,李士高.1995年陜西特大干旱[J].災(zāi)害學,1997,12(1):77-79.
[6]王燕,王潤元,張凱,等.干旱氣候災(zāi)害及甘肅省干旱氣候災(zāi)害研究綜述[J].災(zāi)害學,2009,24(1):119-123.
[7]鄭建萌,朱紅梅,任菊章,等.云南縱向嶺谷區(qū)北部“春汛”的氣候特征及成因[J].資源科學,2010,32(8):1478-1485.
[8]張萬誠,萬云霞,任菊章,等.水汽輸送異常對2009年秋、冬季云南降水的影響研究[J].高原氣象,2011,30(6):1534-1542.
[9]鄭建萌,張萬誠,蘭蘭.大氣環(huán)流對2003年云南7月高溫天氣的影響及預測[J].氣象,2005,31(S0):109-112.
[10]陶云,鄭建萌,黃瑋,等.云南春末夏初干旱的氣候特征[J].自然災(zāi)害學報,2009,18(1):124-132.
[11]鄭建萌,段旭.云南春季強低溫的診斷分析[J].氣象,2001,27(5):35-37.
[12]彭貴芬,劉瑜,張一平.云南干旱的氣候特征及變化趨勢研究[J].災(zāi)害學,2009,24(4):40-44.
[13]張萬誠,湯陽,鄭建萌,等.夏季風水汽輸送對云南夏季旱澇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2,27(2):293-301.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20481-2006氣象干旱等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1-16.
[15]云南省氣象局.云南2010年氣候公報[R].昆明:云南省氣象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