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黃冬梅 錢春建
江蘇沿江地區(qū)設施萵筍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
李建 黃冬梅 錢春建
導讀:江蘇如皋市塑料大棚萵筍在秋、冬、春季均可栽培,栽培模式有大棚春豇豆—大棚冬萵筍,大棚春豇豆—大棚秋萵筍—大棚春萵筍,大棚春豇豆(或四季豆)—夏秋豇豆—大棚冬春萵筍等多種類型,可根據(jù)市場需求、上市季節(jié)選擇合適的栽培模式及品種;大棚萵筍一般育苗后移栽大田,可用露地育苗。但秋、冬萵筍育苗期間,為防暴雨沖淋和高溫干旱,可采用防雨育苗和遮陽網(wǎng)覆蓋育苗。其種植用工量少,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凈效益較高。
萵筍屬半耐寒性蔬菜,在江蘇沿江地區(qū)普遍種植。近年來,隨著設施栽培的發(fā)展,各類棚栽萵筍面積不斷擴大,已成為當?shù)厍锒猎绱杭竟?jié)的主要蔬菜之一。現(xiàn)將該地區(qū)設施萵筍高產(chǎn)高效栽培技術及模式總結如下。
江蘇如皋市塑料大棚萵筍大田生長期間一般采用單層棚膜覆蓋栽培。主要有秋、冬、春3種種植類型。秋萵筍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播種,8月下旬至9月中旬移栽,10月上中旬至11月下旬采收;冬萵筍于9月上中旬播種,10月上中旬移栽,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采收;春萵筍于10月上旬播種,11月上中旬移栽,翌年3月中旬開始采收,4月采收結束。
秋萵筍選用在長日照條件下不易抽薹和耐高溫的品種,如耐熱二白皮、紫皮香、青皮香、三青王、綠奧夏王系列等;冬萵筍選用節(jié)間短、莖稈粗壯、莖不開裂、香味足、脆嫩、肉質(zhì)綠色、耐寒耐抽薹品種,如耐寒二青皮、冬青、澳立3號、鄭興圓葉、綠豐王、成都掛絲紅、種都5號等種都系列;春萵筍一般選用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抗病、商品性好的品種,如春秋二青皮、竹葉青、紅劍、科興系列、種都系列等。
大棚萵筍一般育苗后移栽大田,可用露地育苗。但秋、冬萵筍育苗期間,為防暴雨沖淋和高溫干旱,可采用防雨和遮陽網(wǎng)覆蓋育苗。通常6 m寬標準大棚作3畦,每667 m2育苗地需種子1 500 g,可供移栽大田4 669~6 667 m2。
苗床要精細整地。及時耕翻,耕深10~15 cm。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 000~2 500 kg或商品有機肥400~500 kg、45%復合肥30 kg左右作基肥,撒施后耕翻作畦。
秋萵筍播種正值夏季高溫期間,播種前種子要進行低溫催芽處理。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浸泡3~4 h后撈起,用紗布包好放入冰箱冷藏室內(nèi),在4~5℃低溫下處理36 h,再用清水沖洗1次,然后將種子攤開放在陰涼通風處,上蓋濕紗布保濕,在自然溫度下催芽,一般經(jīng)12~20 h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冬萵筍采用干籽濕地播種,可在播種后地面覆蓋遮陽網(wǎng),每天傍晚澆水1次,保持苗床濕潤,出苗后及時揭去遮陽網(wǎng)。春萵筍播種后稍鎮(zhèn)壓,適當澆水。
一般秋萵筍播后3~5天,春萵筍播后7天左右即齊苗。齊苗后及時間苗,苗距3~5 cm見方。間苗后,可噴施1~2次75%百菌清800倍液防治苗期病害,同時用0.5%磷酸二氫鉀液等葉面肥進行藥肥混噴。以后根據(jù)天氣和幼苗生長情況澆水和施肥1~2次,當苗長至4~5片真葉時即可移栽。
①移栽 大棚萵筍移栽規(guī)格依品種略有不同,通常6 m標準大棚作2畦,每畦移栽7~8行,行株距一般為(35~40)cm×(30~35)cm。秋、冬萵筍移栽時如遇高溫天氣,應在16:00后移栽,移栽前苗床地先澆透水、移栽后及時澆活棵水2次。
②肥水管理 大田基肥用量同苗床。大田生長期間追肥2~3次。緩苗后及時追肥1次,每667 m2穴施尿素8~10 kg,并進行松土。秋、冬萵筍在隔10~15天后再追肥1次,春萵筍則在春季植株進入快速生長期以及封行前再追肥1~2次,每次667 m2施45%復合肥20~30 kg。土壤經(jīng)常保持濕潤,遇旱注意及時澆水,但封行后要少澆水或不澆水。
③溫度調(diào)控 萵筍莖葉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1~18℃,22~24℃以上會導致過早抽薹;幼苗能耐-6℃的低溫,但較大植株在0℃以下會受凍害而死亡。因此,秋冬萵筍應在11月上旬前后扣好棚膜,前期揭棚通風,控制溫度不偏高,使白天溫度不超過24℃、夜間不低于10℃;春萵筍在12月上旬前后扣好棚膜保溫,棚溫白天控制在15~20℃,超過20℃及時通風。此外,在滿足萵筍生長的適宜溫度下盡量加大通風,有利于防止病害發(fā)生。
主要是霜霉病和蚜蟲,其次還有菌核病、灰霉病、白粉病、軟腐病和潛葉蠅。霜霉病可用疫霜靈、噁霜·錳鋅等防治;菌核病、灰霉病,可用百菌清、速克靈防治;白粉病可用粉銹靈、戊唑醇防治;軟腐病可用農(nóng)用鏈霉素防治。蚜蟲、潛葉蠅可分別用甲維鹽加吡蟲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防治。
本地區(qū)設施萵筍種植的播種期可根據(jù)各地市場需要而定,播期彈性較大,一般7月下旬至12月上旬均可播種,采收期從10月上旬至翌年6月下旬,由此形成多種茬口種植模式。
典型茬口模式有兩類。大棚春豇豆—大棚冬萵筍,大棚春豇豆—大棚秋萵筍—大棚春萵筍,大棚春豇豆(或四季豆)—夏秋豇豆—大棚冬春萵筍,此類模式技術要求中等,且豇豆、萵苣市場需求量大,所以效益仍較高;大棚番茄 (或辣椒)—大棚秋萵筍—大棚春萵筍,大棚番茄(或辣椒、馬鈴薯)—刀豆(或豇豆、茄子)—大棚冬萵筍,大棚西瓜(或番茄)—芹菜—大棚冬萵筍,大棚絲瓜—大白菜—大棚春萵筍,此類模式技術要求較高,但效益也較高。
該地區(qū)萵筍種植只需使用簡易設施保溫即可,生長期短,有利于茬口安排;同時,設施萵筍種植用工量少,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凈效益較高。近年來,如皋市雪岸鎮(zhèn)種植戶沈義建等根據(jù)市場供應需求,利用大棚種植萵筍約10 hm2,接茬種植番茄、豇豆、刀豆等,秋、冬、春萵筍667 m2產(chǎn)量分別達3 750,4 250,5 500 kg,單茬667 m2產(chǎn)值在6 000~7 000元,其中,采用秋萵筍接茬春萵筍種植,僅兩茬667 m2產(chǎn)值就達12 000元以上。此外,海安縣李堡鎮(zhèn)光明村發(fā)展大棚萵筍約66.7 hm2,接茬種植豇豆或絲瓜—大白菜等,667 m2年產(chǎn)值均在1.5萬元左右;如東縣掘港鎮(zhèn)三河村等地種植大棚萵筍約66.7 hm2,采用秋萵筍—冬萵筍接茬種植番茄等茄果類蔬菜,年667 m2產(chǎn)值達1.5萬元以上。
江蘇省農(nóng)業(yè)三新工程[SX(2011)298]
李建,江蘇如皋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如皋市解放路,226500,電話:0513-87533906,13901473291,E-mail:rgscb@126.com
黃冬梅,錢春建,如皋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