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允青 梁允霞 徐 琨
(山東省諸城中醫(yī)醫(yī)院,262200)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cervical spondylosis),是由于人體頸椎間盤逐漸地發(fā)生退行性變,頸椎骨質(zhì)增生或頸椎正常生理曲線改變后刺激或壓迫頸神經(jīng)根、頸部脊髓、椎動脈、頸部交感神經(jīng)而引起的一組綜合癥狀。慢性勞損、外傷、不良的姿勢及頸椎的發(fā)育不良或缺陷是頸椎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病因。筆者自2009年以來一直研究簡單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338例患者均來自我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就診的門診患者,其中男160例,女178例;年齡17~72歲;病程5d~16年。所有病人經(jīng)頸椎X線片、頸椎MRI、椎-基底動脈多普勒以及臨床癥狀、體征確診。其中頸椎生理曲度變直者110例,反弓者20例,側彎者17例,頸椎間盤突出、膨出者70例,頸椎間盤變性、頸椎骨質(zhì)增生者71例。
1.運動治療:①頸部繞環(huán):取站位或坐位,雙手叉腰,頭輪流向左右旋轉(zhuǎn),動作要緩慢,幅度要大,每當旋轉(zhuǎn)到最大限度時停頓5s,左右旋轉(zhuǎn)10次。②大鵬展翅:身體直立,雙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臂側上舉,上體前傾至最大角度,保持5s,還原,反復10次。③望空探月:身體直立,雙腳并攏,雙手放于身后互握住,雙肩向后展開,手臂伸直盡量上抬,頭部后仰,停頓5s,反復練習10次(背部肌肉有明顯的擠壓感)。④童子拜佛:身體直立,雙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臂經(jīng)體側至頭上,雙手合十,停頓10s,然后雙手分開,握拳曲臂下壓至體側,反復做20次。
2.牽引:患者坐在凳子上,用四頭帶固定住下頜及枕部,向上垂直牽引,以體重為反牽引力,重量可達2~8kg,每次0.5h,每日1~2次,可根據(jù)病情增加或減少牽引時間及重量,15d為1個療程。
3.推拿:①患者坐位,術者站于患者背后,用輕度揉捏手法在頸項肩背部操作,使肌肉放松,再用拇指指腹沿胸鎖乳突肌的橋弓穴由上而下抹揉數(shù)次。②點按風池,揉搓發(fā)際,端提正營。一手扶患者前額,一手拇指按風池穴由輕到重,待有酸脹感再重而復輕,反復數(shù)次。點按畢,雙手屈指對稱張開,從頭維發(fā)際到風池,輕揉抓搓手法,反復數(shù)次,接著用雙掌抱住頭兩側,并斜向上用力端提正營穴。③捏頸。一手扶住患者下頜,另一手提捏患者后枕部,可提捏5~10次。
療效標準:痊愈: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生活、工作恢復正常。顯效: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勞累后有不適感。進步:癥狀與體征有明顯好轉(zhuǎn),但手臂時有酸痛僵麻,影響工作生活。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結果:痊愈238例,顯效70例,進步2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8.52%。
頸椎病主要表現(xiàn)為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縮,心慌、氣短、惡心,嚴重者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礙,出現(xiàn)癱瘓。頸椎病患者需定時改變頭頸部體位,注意休息,勞逸結合。抬起頭并向四周各方向適當?shù)剌p輕活動頸部,不要總是讓頸椎處于彎曲狀態(tài)。已經(jīng)有頸椎病癥狀的患者,應當減少工作量,適當休息。癥狀較重、發(fā)作頻繁者,應當停止工作,絕對休息。同時要加強體育鍛煉,特別是頸、肩、背部肌肉的鍛煉,正確的鍛煉可以強化肌肉力量,強化正常的頸椎生理曲度,增加頸椎生物力學結構的穩(wěn)定性,同時促進血液、淋巴的循環(huán),有利于頸椎病的恢復。
手法推拿是中醫(yī)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jīng)根及軟組織粘連而緩解癥狀。
牽引可以有效拉伸和放松緊張的肌肉,加速血液循環(huán),增強頸椎適應度,充分拉伸脊柱,恢復脊椎生理曲度,打開椎間距,解除對血管、神經(jīng)根的壓迫,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椎動脈及大腦心臟供血情況,有利于局部瘀血腫脹及增生消退,使頸椎病癥狀迅速消失。
經(jīng)過3年的探索,采用運動治療法、牽引法、手法推拿法治療頸椎病,療效好,操作簡單,安全無毒副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