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對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杭州等國內大城市的調查顯示,74%的被調查者對個人理財服務感興趣,40%的人需要個人理財服務。但認真思考并仔細觀察國內的理財市場,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產品的同質化是國內各細分的金融理財市場的共同特征。如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信托公司的信托產品、公募基金的基金產品,每種類型無一不是大同小異。雖然近兩年的理財市場,也涌現(xiàn)出了以高端白酒、紅酒及藝術品等為掛鉤對象的理財產品,以及基于風險定價的結構化理財產品等“個性化”理財產品,但是從投資標的、投資期限、交易方式等方面要真正做到為客戶量身定制,還有很大的差距。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其實蘊含著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國家的個人金融服務市場化、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在高端個人金融服務方面。
大家都知道,瑞士是世界上金融服務最發(fā)達的國家,金融服務業(yè)是瑞士的支柱產業(yè)。這么小的國家,卻為世界上最富有的20%的富翁管理著占世界80%的個人財富。為什么?除了因國家政治因素而形成很多家族性的特征外,頂級的“個性化”的理財服務是吸引這些富豪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幾年來,隨著金融機構的改革,我國的金融服務創(chuàng)新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fā)展。例如2008年中國證監(jiān)會推行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yè)務試點辦法》,意在對高端客戶即資金量比較大、對投資需求有差異的客戶提供證券個性化的理財服務。方案推出以來,各家公募基金紛紛摩拳擦掌,建立專戶理財隊伍,制定公司內部相關管理制度和辦法,同時與各家私人銀行和券商以及機構客戶開展專戶理財?shù)穆费莺屯平楣ぷ?。但方案實?年多來,專戶理財開展的效果多數(shù)不甚理想,過半基金公司逐漸淡出該領域。究其原因,除了這兩年股票市場慘淡,理財收益率大部分低于預期之外,另外一個關鍵和核心的問題就是:投資者還沒有真正了解何謂“個性化”理財,以及怎樣實現(xiàn)“個性化”理財。
真正的高端客戶的“個性化”理財,應該不僅僅局限于為客戶做一個簡單的風險測評、理財規(guī)劃書,而且應該根據(jù)經濟周期的變化、國家經濟產業(yè)政策的調整,為客戶的資產做動態(tài)的管理配置建議,實現(xiàn)客戶資產的長期增值保值甚至是傳承。
真正實現(xiàn)“個性化”理財,還要仰仗于國家在未來的金融改革方面進行更有利于市場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我們看到“第三方支付”、“第三方基金銷售”,“私募基金可以以公募的方式發(fā)行產品”,無一不是有意的創(chuàng)新。我們相信,在金融理財服務方面,我們國家不遠的將來也會有世界頂級的金融服務公司。
在美國的華爾街,有一家名為艾倫的公司,它非常不起眼,卻為比爾·蓋茨·拉里·佩奇、巴菲特和默多克這樣的人進行理財服務。希望不遠的將來,我們國家發(fā)展到那時,我們的投資者自己要適應:我的理財服務可以“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