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園長常跟我們說,每個孩子都會有掌聲響起的時刻。這也促使我們充分去挖掘孩子的亮點和特長,經(jīng)常提供這樣的機會給他們。這樣能夠營造一個平等的氛圍,讓大家能夠開心接納這些孤獨癥孩子,也讓他們能盡快融入到環(huán)境中去。”——李巖 北京惠智幼兒園班主任
給孤獨癥孩子提供一個正常的成長環(huán)境
我們是從2006年底開始開展融合教育的。開始做融合是悄悄進行的,對正常孩子的家長隱瞞了有孤獨癥孩子進入班級的情況,因為我們也有顧慮,不敢確保會不會有不良反應。但是一段時間下來,我們知道了,這種擔心基本是多余的,一方面,我們每次辦活動,孤獨癥孩子的家長都會參加,他們親眼看到,他們擔心孩子會出現(xiàn)的問題并沒有在幼兒園里出現(xiàn),也沒有別的孩子學啊、模仿啊什么的,家長漸漸就放心了;另一方面,從正常孩子的家長那邊,也沒有什么不良反饋到學校來,反而有的正常孩子的家長跟我們提建議,想給自己的孩子報名參加針對孤獨癥孩子開的角色扮演課。
目前,我們按照國際慣例10:1招收孤獨癥孩子,每個班30個孩子中大約有3個孤獨癥兒童。每個班有班主任、配班老師、助教老師、生活老師,4個老師來共同負責,特教專家根據(jù)孤獨癥孩子的情況為孩子制訂出總目標和分目標,4個老師一起幫助孩子去實現(xiàn)目標,1個老師為主,3個老師為輔。生活老師負責孩子的生活起居問題,包括給胃口不好的孩子調(diào)整伙食,對過敏的孩子,查看食物、起居環(huán)境里是否有過敏原。助教老師基本都是特教畢業(yè),專門跟進孤獨癥孩子,幫助建立或修正孤獨癥兒童的學習結構,提升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幼兒園會針對每個孤獨癥幼兒的實際情況和發(fā)展水平進行調(diào)整,重度的輔助力量大些,輕度的主要是進行引導。對癥狀有改善的幼兒,我們會逐步一點一滴地撤銷一對一的輔助訓練,讓他們?nèi)谌氲秸S變褐?,只在一日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進行提點輔助。
每個孩子都會有掌聲響起的時刻
所謂融合教育,并不是把孤獨癥孩子放到普通孩子中間就可以了,這樣對孤獨癥孩子學會學習、學會掌握社交技巧并沒有直接幫助。還需要由老師帶領孩子間的互動,如邀請同學一起玩角色游戲,讓孤獨癥孩子從中學習社交技巧,或讓普通孩子了解獨孤癥,讓他們知道孤獨癥孩子為什么會有某些奇怪行為或表現(xiàn),幫孩子們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這樣的融合是需要專業(yè)知識、需要技巧的。我們會鼓勵正常孩子跟孤獨癥孩子“結對子”,做孤獨癥孩子的“小助手”。這個小“助”手不是小“幫”手,一字之差,含義卻有很大不同,不是替孤獨癥孩子做事,而是協(xié)助他們共同來完成一件事兒。
宋園長常跟我們說,每個孩子都會有掌聲響起的時刻。這也促使我們充分去挖掘孩子的亮點和特長,比如定期舉辦“我是小明星”、舞蹈、繪畫、雙語等方面不同的才藝表演,讓我們這里的孤獨癥小朋友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有發(fā)光發(fā)亮的機會。像有個孤獨癥孩子秦秦鋼琴才藝非常突出,在一次演出時,贏得了同學們的崇拜和喜歡,大家都愿意主動接觸他,好多家長也紛紛跟這個孩子的家長取經(jīng),一直到秦秦畢業(yè),家長之間還都經(jīng)常聯(lián)系。這樣的活動我們經(jīng)常辦,目的就是營造一個平等的氛圍,故意模糊界限,讓大家能夠開心接納這些孤獨癥孩子,也讓他們能盡快融入到環(huán)境中去。記得秦秦剛入園的時候,眼神跟老師沒有交流,也不愛說話,不和小朋友玩,到秦秦畢業(yè)的時候,他摟著老師脖子舍不得離開,完全看不出孩子有什么問題,跟普通孩子一樣。秦秦的家長到現(xiàn)在都說,要是孩子不聽話,只要提幼兒園老師的名字,馬上就乖了。這些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顯著變化,也讓我們特別受鼓舞。即使有的老師離開了工作崗位,跟孤獨癥孩子在一起的經(jīng)歷也讓他們終身難忘。
家園一體
孤獨癥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長,家長和老師的作用是不同的。孩子情況特殊,有些家長不放心要陪讀,但這么做其他孩子也會覺得奇怪,反而強調(diào)了孩子的特殊性。想讓家長放心,我們就要和家長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所以我們每周都要跟家長主動匯報和交流孩子的情況,對焦慮型的家長,我們會多講講孩子的進步、多夸夸孩子的好,盡量少說問題,以減輕家長的焦慮。給孩子定目標時,我們也不會過分拔高,有效的融合教育是在幫助他們實現(xiàn)社會適應性行為的改善,但不是每個孩子來到這里都能變成正常孩子,家長的認識要更理性,不要跟別的孩子比,就跟自己比,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對孩子每個階段的不同目標、任務和要求,都需要家長的積極溝通、密切配合和支持。
因為孤獨癥的孩子對變化非常敏感,一旦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他們會有抗拒的表現(xiàn),有時候進兩步退一步,或者進一步退兩步,但我們會故意做一些調(diào)整和改變,來增強孩子的適應性,比如換老師,換班,這也是干預訓練的一種手段。當然,有時候,我們這么做也是在給老師減壓,比如有的老師長期跟進一個孩子,當孩子處于平臺期沒有進步的時候,老師壓力會很大。這樣做一方面緩解了老師壓力,一方面也可以讓新跟進的老師試試其他方法。對于這些變化,家長們也不用太擔心。
所以長期看,只有家園一體,擰成一股繩,對孩子的進步成長才是最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