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季節(jié),丹桂飄香。在靜謐古樸的川大校園,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歐陽宏生教授接受了《中國廣播》雜志記者的專訪。目前,歐陽教授正帶領他的學術團隊,開展名為“21世紀廣播理論前沿”的大型、系統(tǒng)性課題研究。這個課題聚焦新世紀廣播最重要、最前沿的12個課題,全面梳理具有中國特色的廣播學相關理論。
難以釋懷的廣播情結
記者:歐陽老師,您的新聞生涯是從自貢人民廣播電臺開始的,您的學術思考也是從廣播新聞研究起步的?,F在,作為新聞傳播學博導,您每年都會指導自己的博士生進行廣播學方面的單篇和博士論文撰寫,您是怎么延續(xù)和保持對廣播的深情的?
歐陽宏生:我一貫認為,廣播是中國最重要的主流媒體之一,不管未來的傳媒格局如何變化,廣播這種傳統(tǒng)電子傳媒一定會與時俱進,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唯一會改變的是它的市場份額。
我一直有廣播情結。30年前,我進入自貢人民廣播電臺《自貢新聞》欄目當編輯記者。那時,廣播是隨時隨地、名符其實的第一媒體,上班、下班路上,大街小巷,到處是收音機的聲音。作為一個廣播人,我非常驕傲。有一條廣播新聞,讓我終身銘記。有一年,自貢搞龍舟比賽,比賽現場鑼鼓喧天,人聲、槳聲、鑼鼓聲響成一片。我是帶著錄音設備去的,由于害怕自己的聲音被環(huán)境聲給蓋住,就對著話筒大聲說話。回到臺里,我發(fā)現出大問題了——現場音響完全被我的講話給蓋住了,喜慶熱烈的現場氣氛體現不出來。有了這次教訓,以后我再也沒有犯過類似錯誤。
當了四五年記者、編輯后,我被提拔為電臺新聞部到主任。七八年之后,我又先后擔任了總編室主任,局臺領導,主要分管電視工作。其后,又在中央電視臺從事廣電研究。此間,雖然工作主要和電視有關,但是對廣播的研究和關注從未中斷。
我的學術研究是從自貢電臺起步的,第一篇專業(yè)論文題目是“論廣播新聞的形式美”,發(fā)表在《寧夏廣播》雜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將社會學、藝術學、心理學、系統(tǒng)科學等人文和自然學科的理論用于廣電研究,連續(xù)發(fā)表了40多篇關于廣播電視的論文。
我喜歡做一件事,研究一個課題,就把它的基礎理論吃透。我一直沒有中斷對廣播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中央電臺、云南電臺、陜西電臺等強勢廣播傳媒機構與川大新聞研究所一直有著深入、廣泛地接觸。我每年招兩個廣播學方面的博士,要求學生做廣播學方面的學位論文。我對他們說,廣播學相對于電視學而言,有太多空白點可以填補,只要用心做,很容易出成果。正是因為這么些年川大新聞學研究所一直關注廣播,才有人力資源和云南電臺合作“面向21世紀的中國廣播”系列課題。
該課題的最終成果是12本書,我們將對中國廣播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和梳理,這批成果一定會對中國廣播學的學科建設產生積極地影響。
廣播學需要建立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
記者:您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承擔的國家“九五”重點課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電視理論”建構起中國電視學的理論基礎。您在2000年出版的《電視批評學》又代表著中國電視批評學的形成。您對于中國廣播學也有著很多深入地思考,您對中國廣播學基礎理論建設有什么具體看法?
歐陽宏生:廣播學很值得研究。因為中國廣播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很可能獲得大發(fā)展。原因有三:第一,廣播傳播的信息量大;第二,廣播傳播的形式適合移動人群;第三,在人們對報刊、電視、網絡等產生“審美疲勞”以后,廣播因距離產生的神秘感與美感,將撫慰很多受眾的心靈。
廣播學是傳播學下面的一個方興未艾的分支學科。不過,我對中國廣播學研究的現狀略有擔憂,廣播學應該在學術領域發(fā)出更多的聲音。我作為中國新聞獎廣播方面的評委,作為中國廣播電視大獎的評委,走到哪里都在強調廣播的重要性。
廣播理論研究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比較滯后。在傳播學內部,廣播學屬于冷門,學界專門研究廣播學的人也不多。學界、業(yè)界一直在說廣播電視學,實際上,廣播和電視在傳播特點、工作特點、內容生產上有很多的不同,它們的生產方式不同,對新技術的運用也不同。這種廣播電視的合體研究,導致了廣播學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在以下幾個方面,廣播學的研究必須加強。
第一,要加強廣播學基礎理論研究?;A理論的研究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志,是廣播學理論體系的基石。廣播電視學和廣播學不可混為一談,學界對于廣播的規(guī)律性和本質性的東西還沒有真正挖掘出來:廣播是一種怎樣的媒體?廣播區(qū)別于電視、報刊等其他媒體形式的、獨有的本質屬性是什么?廣播的社會價值如何產生?在新技術條件下,廣播自身的發(fā)展特點如何?這些重大問題,學界都還缺乏系統(tǒng)性、理論性地概括。廣播人要善于從文化學、藝術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那里去尋找廣播理論的支撐點,這樣才能加強廣播基礎理論的厚度和深度。
第二,要深化廣播應用性理論研究。廣播的應用型理論門類很多。這么多年,廣播有很多成功地探索,不管是內容生產,還是傳播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廣播學界應該根據新型傳播格局、態(tài)勢去梳理廣播的應用性理論,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廣播學的發(fā)展,對廣播的具體節(jié)目創(chuàng)新也大有裨益。舉個例子,廣播劇之所以受到很多電臺的重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它進入了國家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獎序列,所以它得到廣播從業(yè)人員和學界的重視,研究比較深入。廣播劇已經有了應用性理論的雛形??墒菑V播劇只是廣播節(jié)目譜系的一種,廣播還有很多其他日益少“見”的節(jié)目類型,比如廣播詩歌、廣播散文、廣播小說等。如果這些節(jié)目類型也有在廣播學框架內的應用型理論,在具體廣播實踐中它們就有了生存發(fā)展空間。
第三,要發(fā)展廣播史學研究。廣播在中國出現快90年了,從來沒有人去完整地梳理它的歷史。新中國建立前的廣播,除了新華廣播以外,還有國民黨方面的廣播,還有商業(yè)廣播,這些歷史都要好好整理。廣播史學下面可以分出很多專門史,比如說廣播新聞發(fā)展史、廣播文藝發(fā)展史、廣播劇發(fā)展史。這些專門史,廣播學界的相關研究還未成體系。
第四,要提升廣播產業(yè)經營理論研究。廣播的經營理論有很多的空白點,有些甚至還沒有被學者關注到。現在中國電視有電視經濟學,報紙有報紙經營學,廣播卻沒有經營學、經濟學。廣播、電視經營的思路完全不一樣,廣播可以借鑒,卻不能照搬。廣播產業(yè)經營學是解決廣播未來發(fā)展問題的指導性理論,需要盡快歸納總結。
“21世紀中國廣播前沿理論”課題為中國廣播學奠基
記者:“21世紀中國廣播前沿理論”系列課題的研究將以12本書結項,請您簡單說說系列課題的基本情況。
歐陽宏生:中國廣播事業(yè)在新世紀雖然歷經發(fā)展低谷,但近年來依托于經濟的提速,中國汽車時代的來臨以及新媒體的借勢,廣播的媒介特性得到新的彰顯。與廣播事業(yè)發(fā)展保持同步,總結性和前瞻性的學術研究就成為廣播學發(fā)展的永恒主題和持續(xù)推動力。
“21世紀中國廣播前沿理論”系列課題,是我和云南廣播電視臺臺長覃信剛(時任云南人民廣播電臺臺長)共同策劃和發(fā)起的。覃信剛臺長把云南電臺搞得有聲有色,他本人也非常重視廣播理論研究,甚至專門建立了廣播博物館。我倆都感到中國廣播學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倆人志同道合,一交流就碰撞出了火花,也就有了這個課題的誕生。云南電臺提供科研經費,我擔任總策劃,組織學者進行研究。
2011年底,課題組網羅國內從事廣播研究的專家學者,基于客觀實踐,放眼理論前沿,通過嚴謹的論證,針對廣播發(fā)展的重大問題、戰(zhàn)略問題和應用問題設計出十二個專項研究項目,分別確定為“軌跡與變革:中國廣播的歷史脈絡與當代發(fā)展”“用聲音傳播:廣播媒介的符號系統(tǒng)研究”“專業(yè)與市場:廣播節(jié)目體系建構”“傳播終端研究:廣播受眾心理與行為分析”“中國廣播的文化特質研究”“廣播與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研究”“聽覺的審美表達:中國廣播藝術研究”“中國廣播批評:理論與例證”“類型化廣播的中國式道路”“中國廣播產業(yè)鏈構建與延伸”“新媒體進程與廣播轉型”“中國廣播經典案例剖析:‘云南廣播現象’解讀”。
這些課題涵蓋廣播文化品格、傳播價值取向以及中國廣播的歷史脈絡、符號特性、節(jié)目體系、文化現象、受眾心理、社會效應、藝術品格、類型化特征、產業(yè)經營、新媒體轉型等焦點話題。2012年3月10日,課題組在川大舉行了首次論證會。來自中央、省、市等多家媒體以及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廣播電視協(xié)會學術委員會、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南大學、重慶大學等10余個學術機構的40余名代表參加了論證會。
課題組的要求是研究成果要兼具學術性、前瞻性、應用性和規(guī)范性。這12個子課題如期出版后,會對中國廣播學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可以算作為中國廣播學理論體系做了一些奠基性的工作。
給廣播節(jié)目、從業(yè)人員的建議
記者:您作為“21世紀中國廣播前沿理論”系列課題的總負責人,對中國廣播未來發(fā)展的脈絡一定有很深刻的前瞻性的設想。您認為中國廣播在未來的發(fā)展當中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強?廣播人的素質需要做出哪些相應的提升?
歐陽宏生:我認為,中國廣播未來在這幾個方面需要加強:一是需要加強個性化傳播,滿足不同層次受眾的收聽需求,滿足不同受眾個性化的訂制需求;二是一定要走全媒體的道路,重視與新媒體的融合,增加廣播的受眾群和到達率;三是拓寬產業(yè)經營思路,強化多元化經營,立足主業(yè),向外延伸。
我想就廣播節(jié)目專門談兩點建議。第一,有必要保留一定量的錄播節(jié)目,以適合某些特定的廣播節(jié)目類型,彰顯廣播獨特的美感。現在中國廣播的直播已常態(tài)化,有些頻率甚至號稱實現了“全頻直播”。新聞節(jié)目直播,無可厚非,但是對于一些社教類、文藝類節(jié)目,大可不必全部直播。錄播有其優(yōu)勢,廣播人不要老是想著“短平快”,要有經營的意識,特別是經營品牌的意識,要打造更加具有文化內涵的作品。我現在聽很多廣播節(jié)目,有時聽不到1小時就感覺疲勞,因為全部是密集信息的轟炸。廣播與其他媒體類型相比,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它能夠讓人身心放松,應該帶給受眾美的享受。第二,廣播新聞的采寫和制作應該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以顯示廣播的人文精神。廣播新聞不僅僅是短訊,不僅僅是記者在現場的短短連線?!安邉澬侣劇庇羞`職業(yè)道德,但是“新聞策劃”必不可少。廣播新聞也能夠做得好聽,做得溫暖人心,彰顯社會責任。廣播應該做出更多的精品新聞、深度新聞。這不是為了去評獎,而是為了貼近受眾,拉近與受眾的情感距離。
說到廣播人在新媒體時代的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我覺得有三點必須加強。一是廣播人的專業(yè)意識,我們不能丟掉廣播的本——廣播的根本屬性是聲音,廣播工作者必須加強語言素養(yǎng);二是廣播人要加強經營意識,要用市場經濟的頭腦來做好節(jié)目,經營好節(jié)目,節(jié)目是廣播創(chuàng)收之本;三是廣播人要善于走全媒體道路,要向其他兄弟媒體多多學習,借鑒其節(jié)目和作品形式、經營管理模式,提高廣播的全媒體傳播能力、全媒體產業(yè)發(fā)展能力。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記者:您從2001年作為特殊人才被引進川大,第二年就破格擔任博士生導師,并率領著川大新聞傳播研究所逐步成長為中國西部新聞傳播研究的重鎮(zhèn);您如何看待自己的這碩果累累的11年?
歐陽宏生:這11年是我真正實現自己學術夙愿的11年。我對中國廣播電視的歷史與現實有了更加深入地把握。廣播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品牌建設、頻道頻率專業(yè)化、視聽率、媒介融合、產業(yè)經營等方面都成為了研究對象。對每一個研究對象,我都抱著熱情和執(zhí)著,力求探求其內在規(guī)律性。以川大新聞研究所和國家廣電總局中廣協(xié)西部學術基地為依托,我們先后組織了15次全國性質的學術論壇。我和新聞研究所的同事、學生,一共發(fā)表了500多篇學術論文,其中CSSCI論文200多篇。
這11年是我傳道授業(yè)解惑的11年,和學生們結下的深厚情誼使我特別欣慰。我先后招收了56名博士、24名碩士、13名本科創(chuàng)新班學員,還接收了十幾名博士生班學員和訪問學者。我把教學工作看得非常神圣,不允許自己因各種或公或私的理由而懈怠教學工作。我的博士生的論文通過率是100%,他們每年都有人拿到川大的博士生一等獎學金獎。
2011年是我在川大任教十周年,我曾用這樣的話表達心緒:“十年春華秋實,十年心意相逢。南來北去似飛鴻,此生可待為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