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國普通高考(大綱版)文科第12題: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1,點E在邊AB上,點F在邊BC上,AE=BF=13.動點P從E出發(fā)沿直線向F運動,每當(dāng)碰到正方形的邊時反彈,反彈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當(dāng)點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碰撞的次數(shù)為( ).
A.8 B.6 C.4 D.3
圖1解:如圖1,如果第二次碰點為G,由△BEF∽△CGF得CGBE=CFBF,又BE=CF=23,BF=13,解得CG=43,DG=13.點G在CD的延長線上,點G不是第二次碰點,第二次碰點在AD上,設(shè)為H,因為△HGD∽△FGC,所以DHCF=DGCG,解得DH=16;設(shè)第三次碰點為I,根據(jù)對稱性得DI=13,則CI=23,同理可得CJ=13,BJ=23,BK=43,AK=13,AL=16,AE=13,所以M與E重合,即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碰撞了6次.
圖2如果AE=BF=12,易知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碰撞了4次.
如果AE=BF=14,以A為坐標(biāo)原點,AB、AD兩條邊所在直線為坐標(biāo)軸建立直角坐標(biāo)系(如圖2).設(sh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次碰點分別為G、H、I、J、K、L、M,則KEF=13,KFG=-13,F(xiàn)G所在直線方程為y-14=-13(x-1),解得點G的坐標(biāo)為(0,712),于是GH所在直線方程為y=13x+712,解得點H的坐標(biāo)為(1,1112).同理可得I(34,1),J(0,34),K(1,512),L(0,512),M(14,0).M與E重合,即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碰撞了8次.
如果AE=BF=15,同理可得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碰撞了10次.
由AE=BF=12,AE=BF=13,AE=BF=14,AE=BF=15時,同理可得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分別碰撞了4次、6次、8次、10次.
[猜想1]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1,點E在邊AB上,點F在邊BC上,如果AE=BF=1n(n∈N*,n≥2),動點P從E出發(fā)沿直線向F運動,每當(dāng)碰到正方形的邊時反彈,反彈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當(dāng)點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碰撞的次數(shù)為2n次.
現(xiàn)將條件換一下:如果AE=BF=23,點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碰撞的次數(shù)為多少次?
圖3建立直角坐標(biāo)系(如圖3),則E(23,0)、F(1,23),設(shè)第二、三、四、五、六次碰點分別為G、H、I、J、K,則可以求得G(56,1)、H(13,0)、I(0,23)、J(16,1)、K(23,0),K與E重合,即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碰撞了6次.
如果AE=BF=34(因為24=12,所以選34),同理可得,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碰撞了8次.如果AE=BF=25,同理可得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碰撞了10次.如果AE=BF=56(因為26=13,36=12,46=23,所以選擇56).同理可得,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碰撞了12次.
[猜想2]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1,點E在邊AB上,點F在邊BC上,如果AE=BF=mn(m,n∈N*且n≥2,n>m,m、n互質(zhì)),動點P從E出發(fā)沿直線向F運動,每當(dāng)碰到正方形的邊時反彈,反彈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當(dāng)點P第一次碰到E時,P與正方形的邊碰撞的次數(shù)為2n次.
(責(zé)任編輯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