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表明:由于高中化學較初中化學在教材知識結構、思維能力等方面發(fā)生了很多變化,許多高一新生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從進入高一年級開始,就面臨著化學學習上的“不適應期”。因此,研究高一化學教學與初中化學教學的銜接,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化學的教學特點和學習要求,并盡快地從初中化學過渡到高中化學的學習,就成為高一化學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存在問題的原因
1.教材內容銜接的缺失
初中化學教材體現(xiàn)了“淺、少、易”的特點,缺乏系統(tǒng)性;高一化學教材內容的編排更多考慮了知識應用性而不是化學學科的邏輯性和知識的系統(tǒng)性。這樣,從教材編排的內容上就存在著高一化學與初中化學難以對接的現(xiàn)象。事實上,每位高一化學教師都深深感受到《化學必修1》的教學壓力,因其安排的四章內容幾乎涵蓋無機化學的所有內容,涉及大量化學方程式、物質性質及化學計算的學習,內容十分龐雜,加上缺乏元素周期律理論基礎,這么多信息在短短一個學期里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習任務之重之難是顯而易見的。
2.教師教學銜接意識的淡薄
高一化學教師的銜接意識勢必直接影響初高中教學工作的銜接。調查顯示,大多數(shù)高一化學教師備課、上課關注的還是教材及教學內容本身,對教學主題——學生關注不夠。多數(shù)教師對高一新生的原有基礎和學習狀況了解不全面、不深入,教學時易造成學生知識鏈和學習能力的脫節(jié)。再加上相當一部分高中教師沒有教過初中,對初中的教學方法也知之甚少,在教學方法上也缺乏銜接意識。這使得高一新生面對高中課堂大容量、快節(jié)奏的壓力不能適應,從而產(chǎn)生學習障礙。
3.學生學習方法的差異
絕大部分初中生習慣于“圍著老師轉”,習慣于課堂上由老師總結歸納,還未完全養(yǎng)成獨立思考和自主進行歸納總結的學習習慣。而高中化學的學習要求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歸納,逐步實現(xiàn)獨立自主學習甚至自學。這些差異導致高一新生未能及時調整改進,從而產(chǎn)生很大的不適應感。
二、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的對策
1.切實搞好入學教育是基礎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為使高一新生盡快適應高中學習,教師必須做好化學入學教育。首先,利用開學第一課給高一學生講清高一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方式及學習方法與初中教學的不同之處,并推薦一些常態(tài)的、優(yōu)秀的學習高中化學的方法。其次,利用兩個課時專門進行初中與高一的銜接教學,或將初高中的銜接教學分散到高一化學教學全過程中,遇到相關內容即補一補,這樣的做法效果更好。
2.系統(tǒng)把握教材內容和要求是關鍵
客觀上,初中教材與高一教材存在著各成系統(tǒng)又相互聯(lián)系的銜接關系,而且各自教學內容的深廣度和教學要求均受制于課程標準。因此,高一化學教師應吃透初高中教材,把握好初中與高中的教學要求,為初高中教學銜接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們通過對比初中與高一化學教材和課程標準,將高一化學和初中化學的知識點進行了全面梳理,并進行對比歸納。教師對初高中教材有一個全局觀,有利于找準初中與高中的知識接口,對初高中教學的銜接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更新教育觀念,適時調整教學方法是保障
新課標倡導教育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教師應與時俱進,及時更新并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無論是備課、上課,教師不能僅僅關注教材和教學內容本身,而是更要關注教學的主體——學生。切實做到全面了解學生狀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合理組織教學,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樣的教學觀和學生觀必然有利于初高中教學的銜接。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备咭换瘜W教師應認真研究教學方法,尤其要研究初中與高中常用的教法有哪些,它們之間有何異同,如何過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討初中與高中教與學各有哪些特點。通過這些探討熟知初中與高中化學教與學的特點。在全面、深刻了解初高中化學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再精心設計,并多采用“啟發(fā)—探究式”教學方法,就能順利地逐步引導學生完成從初中被動式學習向高中主動式學習的轉變。我們的教學實踐有力地證明:高一化學教師主動地、有意識地從教學方法上進行銜接,將會極大地縮短高一新生的適應期。
4.加強學法指導是促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备咭换瘜W教師除了要不斷地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之外,還應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加強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及時改進學習方法,盡快從初中以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轉變到高中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學習方法。通過講述、示范、舉例等讓學生明白并逐步掌握高中化學學習必備的聯(lián)想、歸納、總結等自主學習模式。這必將有力地推動初高中教學的銜接。
新課改以“為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鑒于此,作為高一化學教師,做好初高中教學銜接,從而幫助學生順利渡過初高中的化學學習的適應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