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是學生語文“踐行”的場所,因此提供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合理搭建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的橋梁,對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語文能力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從語文實踐的重要性、活動本質及活動關鍵因素三大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內化語文;文味實踐;師入;趣領;巧設
語文課程重在實踐,而非單純的“言說”。學生語文實踐能力不是在課堂“言說”過程中形成,而是要讓學生在充分的“踐行”中逐漸形成。語文課堂是學生語文“踐行”的場所,因此應提供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的世界,搭建課堂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的通道,來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語文能力。為此,語文實踐活動成為溝通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橋梁就顯得尤為重要,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的體會。
1 語文實踐的重要性——內化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倍^去的語文教學一味注重知識的授予、傳承,教師對學生傾囊相授,結果只是“授之以魚”,收效甚微。學生靠死記硬背來學習語文,積累的知識不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致,更談不上知識的內化、能力的提升。
那如何才能讓語文知識得到積累、內化,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呢?我認為:實踐活動是豐富語言積累的基本途徑,把實踐活動融到語文學習(教學)中,讓學生積累的知識得以內化,從而達到靈活應用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成語擂臺賽》這一實踐活動,可事先讓學生動手收集成語,到生活中找尋成語應用的途徑和范例,有一定積累后,再開展實踐活動。通過“慧眼識錯”“成語接龍”“趣填成語”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不但使學生對這一中華文化瑰寶產生興趣,而且樂于背誦、積累并運用成語,從而內化了學生積累的知識。
2 語文實踐活動本質——文味實踐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實踐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部分,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p>
語文實踐活動如果脫離課堂教學,就極易成為單純的課外活動,往往失去了語文特有的味道。如何避免這一現象?我認為應該加強對這一活動過程的引導。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語文用語文,發(fā)展語文能力,提高學語文的興趣。比如在組織《更新換代看發(fā)展》這一語文實踐活動時,師生首先確定活動的四大步驟:一是結合《新型玻璃》一課設計了《玻璃選新大賽》活動,讓學生“說特點、比作用”,學生了解課文中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并了解作者是如何介紹新型玻璃,然后結合作者的方法介紹自己了解的玻璃,再把自己的介紹詞整理成書面文字;二是通過參觀商場,了解新型家用電器的更新換代情況,以《家電商場里的風波》為題目,創(chuàng)設生活中人際交往的情境,以“口語交際”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以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三是詢問家長,了解文具盒的演變史,以課本劇的形式體現社會的發(fā)展,促進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進而產生審美體驗。四是通過市場調查,了解綠色蔬菜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從而發(fā)出“國富民強,胃也尊貴”的感嘆!最后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展示自己調研的結果。讓學生獲得第一手經驗,以利于學習、寫作。
3 語文實踐活動的關鍵——師入、趣領、巧設
3.1 師入
教學活動成功的關鍵,往往在于把教師啟發(fā)引導的創(chuàng)造機制與學生主題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造機制巧妙的交織為一體。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教師要由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要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訉嵺`。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故事性很強的課文,這樣的文章適合學生進行表演實踐。但學生因年齡小、水平有限,教師是否能真正蹲下身來參與其中,這就需要教師觀念的轉變。記得學生學完《你們想錯了》一課之后,開展了《繼承先烈志,遺愿化宏圖》的實踐活動,各組學生都在進行繪聲繪色的合作表演,突然有一組學生找到我,讓我在他們中扮演土匪的角色。一開始因為放不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有點為難,但想想又覺得或許我真誠的表演能從側面讓學生認識到英雄人物的可貴品質。于是在匯報的過程中,我認真的扮演了一個嚴刑逼供的壞蛋。由于老師的加入和認真的表演,學生都真誠地投入到劇情中。這次的實踐活動讓我深刻體會到,要想開展好一項活動,教師應該轉觀念,換角色,把自己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并且主動參與,以此帶動學生主體的參與,同時創(chuàng)設一種平等民主的教學氣氛。因此督促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便更好地以參與者和指導者的雙重身份參與到活動中來。
3.2 趣領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根細小的蘆葦管,你從這一頭輸進去的若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絕不會是甘甜的蜜汁。因此,用興趣引領學生語文實踐活動,顯得極為關鍵。
小學語文教材中諸如《黃山奇石》《頤和園》《迷人的張家界》等描繪祖國壯麗河山的課文非常多,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完課文之后設計一場關于爭當“最佳小導游”的活動。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到活動中,教師嘗試“導游”或者“游客”的新角色,在活動中與學生輪流扮演“導游”“游客”的角色。“導游”做好景點的相關介紹,“游客”可隨時向“導游”提問?;顒咏Y束后,由同學投票推選出班上的最佳“導游”“游客”。這樣,學生不但在復述、質疑、解難中拓寬了學習空間,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而且為每個學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并能領略到教材中最精彩的語言。
3.3 巧設
設計是語文中的靈魂。為了上好實踐活動課,學生會收集大量的資料,但卻不懂如何應用。那么,如何選擇、整理、運用材料就成為實踐活動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時,教師就需要以引導學生巧妙設計步驟,把材料加以整合。比如在組織《找春天》這一活動時,學生找來大量關于春天的詩句、歌曲、散文、故事、對聯等。當時我提出兩點建議:一、把材料分門別類,即借助欣賞影片和照片來賞春,用畫筆繪春;二、以歌曲《春天在哪里》為主題音樂,以情景劇的形式來賞春、繪春、頌春。無論學生采用了哪種形式,實施起來都會感覺比較容易。
再如,學生學習了《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后,我開展了《尋找落葉》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將樹葉“變廢為寶”,根據不同落葉的特點制作剪貼畫,并根據剪貼畫的不同內容自由完成想像習作。這種剪貼畫與習作相結合的實踐性活動,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想象力,而且調動起學生的習作興趣。這種形式還將美術、手工的教學內容與語文教學融會貫通,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設計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我感觸最多的就是教者設計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到實踐活動效果。教師的知識儲備量、應變能力時刻都在此體現著。
總之,語文實踐活動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覺地學語文、用語文,既熟練掌握了語文技能,又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應以《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及要求為指針,注重學生實踐的過程,而不是刻意追求知識的系統與完整。要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激發(fā)學生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敏,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2]王應國,語文快樂有效課堂教學實踐[J].文學教育(下),2011年04期.
[3]鄭飛藝,小學語文課程組織變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4]劉瑞紅,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探究[J].語文學刊,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