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眾多教學模式當中,問題討論式教學很受教師的重視,該模式更加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使學生有機會處于決策者的地位來解決問題。同時,討論問題的過程亦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變能力。實際教學中,該模式的運用對教師的問題設計和難度梯度有較高要求。否則,極易導致學生被動地參與問題討論,偏離了問題討論式教學模式的初衷。因此,如何避免教學過程中問題設置不當成為一線教師關注的焦點,本文試結合理論指導和一線教學經(jīng)驗,從問題設置的難易、邏輯性、層次性和活動的組織形式四方面,對問題討論式教學中問題的設置進行簡單探討。
[關鍵詞] 問題討論式;中學生物教學;問題設置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3)01-0108-02
0 引言
一般學習次序有兩種途徑:一是從概念出發(fā),掌握它的全部概念、術語,達到對該知識或?qū)W科的認知,最終建立全面的知識體系來指導實踐活動;二是從問題本身出發(f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進而創(chuàng)造概念,在以后的問題解決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其合理性和實用性。顯然,第二種方法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深刻,因為學習者是主動參與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蘇格拉底認為“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可見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在素質(zhì)教學全面推進的今天,各種教學模式不斷的被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如問題情境式教學、問題討論式教學、問題案例式教學等,這些教學模式較以前應試教育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本文僅以問題討論式教學為例,談談該模式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運用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應對策略。
1 問題討論式教學模式
問題討論式教學是通過團隊合作,經(jīng)過討論激發(fā)學生進行一定的智力操作從而使其獨立掌握新知識的本質(zhì)。討論式教學模式強調(diào):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為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任務,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引導啟發(fā)學生就教學中的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進行辯論和研究學習。整個討論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1]。如上《基因的表達》一課之前,教師可以提供白化病患者的照片或人的單、雙眼皮對照圖片,讓學生討論出現(xiàn)這種性狀的原因,討論前學生已學習了DNA是遺傳物質(zhì),含有遺傳信息。通過討論,學生會對遺傳信息和性狀間的某些聯(lián)系有所感知,易于教師解釋課本里基因是控制性狀的基本單位、基因需要將遺傳信息反映到蛋白質(zhì)分子結構上去,通過對蛋白質(zhì)合成的控制最終控制性狀的過程等知識,繼而也為轉(zhuǎn)錄和翻譯的講解做好知識情景鋪墊?;谏鲜鰩c,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就要考慮問題的難度、新穎度及所討論問題和已有知識的邏輯關聯(lián),從而為問題的討論做好前期鋪墊,以實現(xiàn)課堂教學素質(zhì)化的根本性轉(zhuǎn)變,賦予中學教學蓬勃的生命力[2]。
2 問題討論式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置
2.1 問題的難易
問題討論式教學的核心是問題,所以問題的設置異常重要?,F(xiàn)實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問題設置過難或過易的情況。過難會使學生對問題本身失去討論的沖動,畢竟中學生的知識體系還比較狹窄,較多的認知還停留在感性認知層面,很難有全面和深入的討論,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心理;問題設置過易又使學生覺得過于簡單,無討論的價值,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延伸。所以要對問題的難易進行嚴格的推敲,既在學生的知識層面之內(nèi),又有所提升,使問題本身具有討論的空間,讓學生對問題所暗含的意思進行挖掘,繼而達到提升的目的。
2.2 問題的邏輯性
為使新、舊知識經(jīng)驗能活躍、有序地相互作用,問題解決活動的系統(tǒng)邏輯性是很必要的。教師要求學生綜合信息,積極推理和判斷,進行嚴密、有序的推理。這些推理是有根據(jù)、有理由的,而不是胡亂猜測。它的證據(jù)和理由可能來自原有的原理或經(jīng)驗,也可能來自當前的事實資料。如在教學中,要說明基因表達過程中基因、RNA中堿基和氨基酸的數(shù)目比為6∶3∶1。提出的問題是: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雙螺旋片段,基因攜帶遺傳信息,什么是遺傳信息?轉(zhuǎn)錄過程中如何得到信使RNA?信使RNA上的堿基數(shù)和基因上的堿基數(shù)是什么關系?翻譯過程中,信使RNA上的幾個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最后順理成章得出答案。教師還要為“基因的結構”一節(jié)做好鋪墊,提醒學生該比例只有在題目嚴格的限定下才成立,因基因由幾部分組成,并不是所有部分都能轉(zhuǎn)錄得到信使RNA。
2.3 問題的層次性
從學生接受知識的角度來說,首先要讓其了解學習的任務與意義。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人們認識到任何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解決都是與元認知結合后產(chǎn)生的,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習者參與的積極性。學習階段的不同及基礎知識與專業(yè)知識的要求不同,核心問題的定位、提出有很強的靈活性,主要根據(jù)是教學的目的、要求層次。如對剛接觸遺傳學的高中生來說,其核心問題是生物體的性狀是如何遺傳給下代并如何改變的?相應展開的問題為遺傳變異的物質(zhì)基礎是什么?遺傳物質(zhì)的特點和分配規(guī)律是什么?遺傳物質(zhì)與性狀的關系如何?隨著學習的進一步深入,接觸到遺傳定律后,其核心問題就變成“基因的行為與染色體的行為有什么關聯(lián)”,據(jù)此展開“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兩大遺傳學定律的學習。
2.4 活動的組織形式及問題
運用問題討論式模式教學時,組織學生討論問題的活動方式必須要合理。參考實踐經(jīng)驗,提出以下建議:劃分討論小組,并保證小組人數(shù)適當,一般以4~6人為最好;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讓學生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學習、批判,最后達成共識,給出最佳解決方案;教師要為學生的討論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使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下高效的參與討論。必要時教師應給予一定的引導,防止學生進入思維死循環(huán),做到“引而不定,導而不限”。需要指出的是,最好能在課前為學生留出一定時間,通過學生自己查閱或者上網(wǎng)收集資料,配合導學案的使用,可以收到更好的討論效果,做到有話可說、有題可論。同時討論小組的學生組成、水平差異都要考慮在內(nèi),否則就有可能使一些同學無法積極參與到討論中。
3 問題設置不當?shù)膽獙Σ呗?/p>
問題討論學習是以問題為核心的[3],教師給出的問題應能激發(fā)學生的討論欲望并且問題本身是學生尚不清楚的;問題的答案應該有很大的包容性,盡可能有多種解決途徑;問題的討論應該可以暴露出學生已有知識和課本新知識之間的矛盾,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因此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要確立核心問題。核心問題反映了主要矛盾,找到一個統(tǒng)領全局的知識點,再根據(jù)這個知識點,展開相應的問題。如何確立核心問題?核心問題就是能反映知識點元認知意義的那個問題。例如在光合作用一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核心問題就是讓學生通過課本圖解和文字描述,可以熟練的復述光合作用的過程以及影響其進行的內(nèi)外因素。在此基礎上再對光反應和暗反應之間的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做出剖析。
其次,在核心問題的基礎上進行邏輯化和系統(tǒng)化的拓展。如上述,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和影響因素后,可以提出相關影響曲線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交織的問題,如此可以使學生對前后知識進行梳理,建立聯(lián)系,各個知識點不再零散無章,也使學生可以前后聯(lián)系的解決綜合題目。
最后,教師在學生討論基礎上需及時加以引導和歸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或發(fā)現(xiàn)的知識點深度不同,思考角度不同,而且學生對未知知識本身的理解存在差異,在提出正確觀點時也極易出現(xiàn)錯誤理解,教師需進行歸納和引導,梳理學生觀點,不斷整理,同時讓學生將討論的問題進行自我整理,不但可以強化學生對問題分析的邏輯性,學生也因參與了問題的整理過程而使其記憶更深刻。
參考文獻
[1]袁丞墅.討論式教學法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園地,2010,(6):248.
[2]周影,陳公安.鋼種生物學教學要加強創(chuàng)新教育[J].科學教育,2006,(4):26-28.
[3]彭運石,燕良軾,主編.心理學原理與教育[M].北京:航空工業(yè)出版社,20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