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憑借,能夠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進程。本文以《我與地壇》《秋聲賦》等課文為例,探討教學憑借在技校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教學憑借 語文閱讀 教學效果
教學憑借是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所謂教學憑借,是指支撐和推進教學過程和學習活動的教學設計。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文本,合理設計教學憑借,能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激活思維,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教學憑借類型多樣,可以是與課文相關的文本,可以是文章的背景材料,也可以利用圖畫、音像、實物等資料。本文就以《我與地壇》《秋聲賦》等課文為例,談談教學憑借在技校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一、利用相關文本,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課文《我與地壇》選取了原作第一、三部分。在這兩個部分,作者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從古園的破敗中看到了蓬勃的生機,體會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有自身的價值,從而走出了死亡的陰影。對于作者如何從地壇中獲得生命啟迪這一問題,單從課文部分來分析過于單薄。在教學中,可以引入原作的第四部分進行分析。在這部分中,作者寫了一對中年夫妻十五年來每天都到園子里散步,這份真摯的愛情可與時間抗衡;一個熱愛唱歌的小伙子,每天獨自歌唱也不覺得疲憊,這樣的激情,不管結果怎樣,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滿足;一個愛喝酒的老頭,每天都悠閑地在園子里消磨時光,顯出從容的生命氣度……這些都讓作者體會到,無論悲傷與快樂,無論激情與無奈,無論從容與執(zhí)著,都是完整人生的組成部分,有了這些,生命才不會蒼白。
二、巧用名家點評,拓寬文本視野
歐陽修的《秋聲賦》以秋聲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表達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感慨。對于無形的秋聲,作者先通過三個比喻直接描摹,再通過與秋聲有關的事物間接渲染,突出了秋對萬物強大的摧殘力量,使讀者如臨其境、如睹其形、如聞其聲。教師講解時,可引入這一評論,引導學生分析秋之色、容、氣、意、聲,體會作者如何將無形的秋聲描寫得繪形繪色,把秋聲之肅殺之氣渲染得生動形象。
三、因勢引入背景資料,突破教學難點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由宴游談到生死及人生的意義,由縱情山水之樂寫到感慨情隨事遷之痛、吊古傷今之悲,猶如平地驚雷,使文章曲折起伏。但由于文章由樂到悲之間沒有任何的感情緩沖帶,加上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局限,使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此時,如能乘勢引入時代背景,就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突破教學難點。
魏晉時期,經歷了漫長的社會動亂,政治斗爭異常激烈,文人士大夫慘遭迫害。這樣的環(huán)境讓文人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常有人生無常之感?!跋蛑溃┭鲋g,已為陳跡”,不得不興盡悲來。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又不僅停留于此。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文人們放浪形骸,不屑實務,把死和生等同起來,認為生便是死,死便是生。但作者并不認同這種看法,他認為“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只有明白了死才懂得怎樣生存,只有明白了生命的流逝,才知道存在的意義,肯定了個體生命的價值。
四、運用圖畫圖片,形象生動
中國古典詩詞具有“詩中有畫”的特點,景與情密切相關。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可謂字字皆景,處處皆情。
離別前,“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凄楚的聲音——寒蟬殘鳴;蕭條的景物——寒秋傍晚,雨后長亭,襯托出人物內心的離別之苦。離別時,“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一對戀人不忍離別、又不得不離別的畫面躍然于紙上。于是想象離別后,“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煙柳岸,曉風殘月”。第一幅畫:月下,煙波浩渺中孤舟獨行,只有空闊的楚天相伴,怎能不讓人產生無限的惆悵。第二幅畫:凌晨,一鉤殘月,陣陣寒風,柳絲飄飄,一種孤寂凄苦之情油然而生。教師講解時,如能借助多媒體放映優(yōu)美的中國山水畫,就能讓學生在直觀感知畫面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入詞中意境。
教學憑借的形式,還有相關知識、掌故軼事等。在設計教學憑借時,要注意以為教學服務為目的,以教學內容為依據,遵循簡約、適當的原則。
參考文獻:
[1]黃厚江.教學憑借設計在閱讀教學中的意義——教學憑借設計和運用之一[J].中學語文教學,2012(4).
[2]黃厚江.閱讀教學憑借設計的常見類型——教學憑借設計和運用之二[J].中學語文教學,2012(5).
[3]朱斌.閱讀教學憑借設計的基本原則——教學憑借設計和運用之三[J].中學語文教學,2012(6).
[4]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廣西輕工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