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皚皚,銀裝素裹,記者來到北京市實驗技工學校采訪時,是最冷的冬季。在學校教師的帶領下,記者穿過還在飄雪的門廊,進入到教學樓時,一下子就溫暖起來了。來來往往的學生,見到記者一行人,總會問上一聲“老師好”,臉上洋溢的是青春活力的微笑。這所充滿活力的學校首次參加全國大賽,就拿到了北京市技工院校參加全國性技能大賽以來的最好成績。金牌背后有什么樣的秘訣?帶著疑問,記者敲開了北京市實驗技工學校常務副校長歐陽志紅的辦公室。
決定參賽: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2012年10月落下帷幕的北京市第三屆職業(yè)技能大賽上,北京市實驗技工學校成績喜人。不僅獲得了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更是涌現(xiàn)出多名優(yōu)秀的學生選手。學生李旺獲得了車工復賽一等獎的第一名,袁志杰緊隨其后拿到了一等獎的第二名,林張鵬獲得了二等獎的第四名,苗雲(yún)皓和張志勇分別奪得三等獎的第九名和第十名,陳佳旺也獲得了優(yōu)秀獎中的第十五名。正是因為在北京市職業(yè)技能大賽上大放異彩,學校得以獨挑大梁,代表北京市參加第四屆全國技工院校技能大賽。
在此次全國大賽上,參加普通車床項目的有來自31個省市代表隊的59名參賽選手,他們都是在各省市經過激烈角逐后脫穎而出的種子選手。看不見的硝煙在彌漫,無形的壓力在不斷增加,這讓參賽師生難掩緊張。而鄭建強校長的一句話,讓他們安下心來:“我們就本著一個學習經驗、了解自我的心態(tài)去參加比賽,平平安安地去,平平安安地回來?!编嵭iL的這招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也許是因為沒有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師生們輕裝上陣,最終獲得佳績——李旺榮獲車工(中級組)二等獎,袁志杰獲得車工(中級組)三等獎。
北京市實驗技工學校之前未參加過任何全國性的賽事,所以最初得知代表北京市參賽時,大家都難免有些忐忑不安。而鄭校長和歐陽校長一錘定音,他們認為學校應該大膽走出去,一方面參與競爭,了解市場與同行,交流辦學經驗,不能閉門造車;另一方面,要努力打造學校的品牌,展示學院的辦學特色。在學校領導班子的大力支持下,備賽工作可謂一路綠燈。學校的實訓教室為參賽學生訓練不設關閉時間;學校將參賽學生們調整到一間宿舍,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互相交流、互相鼓勵;由于學校現(xiàn)有實訓車床與比賽車床不同,學校還特地租用了企業(yè)的設備;選手生病了,校領導和老師立刻前去探望……“我們沒有經驗,但我們也不怕挑戰(zhàn)。”歐陽校長如是說。
賽前準備:練習沒有捷徑
在技能大賽中的一支關鍵隊伍,就是選手背后的指導教師。第四屆全國技工院校技能大賽的賽題全部為明題,這對指導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外,還需要有豐富的實操經驗。學校經過慎重挑選后,確定由王佩卿老師擔任指導教師。王老師有豐富的企業(yè)工作經驗,許多參賽難點都因為他的指導迎刃而解。在近三個月時間的集訓中,王老師和學生們一樣,沒有周末,沒有假期。學生集訓站了多久,他就站了多久;早上他比學生到得更早,晚上比學生走得更晚,回到家里后,經常查資料到深夜;每天陪伴王老師來去的都是一只書包,里面裝的都是厚厚的資料,學生們都心疼地調侃老師:“老師每天都像在上學”……
車床操作危險性高,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學校還為學生們配備了安全指導教師王文忠。比賽前,每天的訓練量都很大,過程枯燥乏味,王文忠老師是學生的“情緒垃圾桶”和“嘮叨的家長”,除了要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外,更要在學生操作時耳提面命他們規(guī)范操作,立在車床前,離不開半步,生怕學生會出半點岔子。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在技能大賽中,教師就是學生背后的軍師,工序、工藝等都是由指導教師制定的,所以說大賽同時也在考驗選手背后的指導教師?!滨U偉副校長總結道。那么,“高徒”們又是一群怎樣可愛的學生呢?正在記者好奇時,鮑偉副校長領來了六位參賽學生。學生們略帶拘謹?shù)刈潞?,和記者開始了“你問我答”。剛開始時學生們還有些緊張,但一聊到比賽這個再熟悉不過的話題,他們就漸漸放松了,氣氛也活躍起來。聊到三個月的“魔鬼訓練”,學生們個個更是百感交集。
選手們賽前集訓安排得非常緊湊,白天要爭分奪秒地練習操作,晚上則要緊鑼密鼓地學習理論。訓練時,工序、時長由指導教師制定好,學生開始練習,由指導教師記錄完成度、精準度,直到達到要求,之后再開始下一項練習……練習是枯燥而辛苦的,在訓練初期,學生們都不太適應如此高強度的訓練,站一天下來,整條腿都腫了。苗雲(yún)皓開玩笑說自己曾經到了“看到機床就想扭頭一走”的地步。
在學校、老師、同學的幫助與鼓勵之下,在自己給自己不斷加油鼓勁的過程中,這六位平均年齡19歲的年輕選手經受住了身體、心理的種種考驗。袁志杰感冒發(fā)燒,卻怎么都不肯去休息,生怕跟不上大家的練習進度;陳家旺的基礎打得不好,練習起來稍感吃力,于是偷偷請指導老師給自己“開小灶”,然后把學習所得和大家分享……在三個月的集訓中,選手們消耗掉了七八噸材料,最終他們捧回了全國大賽的重量級獎杯,證明了自己,回報了學校和老師。
賽后蛻變:心靈的成長
在全國大賽中獲得二等獎的學生李旺,在老師們眼中屬于“后發(fā)制人”的類型。他的習慣是“慢工出細活”,在剛開始賽前訓練時,時間方面總是達不到要求,老師忍不住替他著急。但因為功底扎實,苦練后,他的技術便突飛猛進,最終在比賽中獲獎,并取得了技師證。誰能想到,生性靦腆的他,第一次實訓時,看到龐大冷硬的車床,第一反應是“害怕”,到動手操作時便開始犯怵。然而大賽歸來后的他,雖然依舊靦腆,但雙眼中的神采卻透露出滿滿的信心:“以前我覺得自己畢業(yè)后也就是當一名工人,現(xiàn)在我想充實自己,看看自己到底能走多遠。”
坐在李旺身邊的是同樣參加了全國大賽并獲得三等獎的袁志杰。談到大賽,他還有一點小小的遺憾。在比賽中,他用的車床出了狀況,不得不更換車床,否則他很有可能奪得一等獎。談到袁志杰,他的班主任老師有說不完的話題。袁志杰入學時,是出了名的“問題學生”,上課開小差、逃課早退,和同學一言不和就動手……青春的桀驁不馴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袁志杰的優(yōu)點也很突出,動手能力強,學習能力強,經常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于是老師們開始有意識地對他進行培養(yǎng),思量再三后,決定讓他參加北京市第三屆職業(yè)技能大賽,他也沒有讓老師失望,最終叩開了全國大賽的大門。記者面前的袁志杰依然還是一副調皮的模樣,但老師們都說,大賽后的袁志杰整個變了一個人。現(xiàn)在的他,不遲到、不早退,帶領同學們遵守課堂紀律,將自己在比賽中的所見所學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同學,已然成為了班里的帶頭人,言談里也多了一份沉穩(wěn)與成熟,“是訓練磨平了我的浮躁,讓我的心能沉下來,腳踏實地”。
學生們傾談著自己的故事,分享著自己的心情,而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感恩”這個詞,都滿懷著對學校和教師的感恩之心??粗麄冎赡鄣哪橗嫞浾邊s感受到了沉穩(wěn)、平和的力量,比賽給他們帶來的有知識和經驗,而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成長。
反思:技能成才之路很寬廣
當人們走進北京市實驗技工學校的教學樓時,很容易被一面面繽紛多彩的宣傳欄吸引,而當中最顯眼的當屬2012年度校內競賽專欄。獲獎學生的照片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張張笑臉比大紅證書還要耀眼。另一旁的墻上則是學生的手工大作展示,有針腳細密的十字繡、筆力遒勁的書法、色彩飽滿的水粉畫、意境悠遠的攝影作品……
這些宣傳墻既是學校養(yǎng)成教育的成果展示,也是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途徑——學生們看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登上“光榮榜”,無一不自信心大增。而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一直都是學校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內容。
學校每年都會舉辦各類校級比賽,除了技能競賽外,還有作文比賽、英語比賽等綜合素質方面的競賽,每位學生都必須選擇參加一定數(shù)量的比賽項目。舉辦比賽,一方面是為了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檢驗學習成效,另一方面,是為了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fā)他們的自信心。為了鼓勵學生們參賽,學校特別制定了獎勵制度。只要學生在競賽中獲獎,不僅能獲得榮譽證書、獎杯、獎品,還會在全校大會上被公開表揚,接收其他同學投來的羨慕的目光。一位來自內蒙古的學生在比賽完后立刻向老師借了手機,興奮地跟家人報備自己參加了比賽,當他得知自己獲獎后,忍不住天天“騷擾”老師:“老師,獎狀什么時候發(fā)給我啊?”對這些在普通教育中幾乎沒獲得過任何獎勵的學生來說,這是最給力的肯定和認同。鮑偉副校長的話道出了這些學生的心聲:“這些孩子真不算是傳統(tǒng)教育里的好學生,也從來沒有被重視過。有沒有獎品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紙獎狀,讓學生們重拾自信。”
而此次學校組隊參加全國大賽并捧回獎杯,更是點燃了全校學生的自信心。
參加完比賽后,選手們捧著熱騰騰的技師證、高級技工證凱旋而歸。這件事在學校里引起了轟動。眾所周知,技工院校的學生幾乎都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學生們一度認為只有走高考讀大學一條路才能稱作“成才”,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原來學技術一樣有出路,并且還能發(fā)展得很好?!边@讓他們對自己的前途信心大增,學習的主動性明顯提高。以前在實操時,學生都是被動地等著老師分配任務,老師讓練習什么就練習什么。但現(xiàn)在,這樣的局面正在悄悄發(fā)生改變,學生們會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優(yōu)勢,挑選某個項目或某項技能進行專攻,勢要在學習上不落人后。
在歐陽校長看來,學校此次組隊參賽,產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對外,這是學校第一次參加全國大賽,一鳴驚人,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品牌;對內,則讓師生們看到了技能成才的空間也可以很寬廣。我們明顯感到大賽給全校帶來了巨大的激勵效應,下一步學校將在這方面著力,力爭讓這樣良好的勢頭能夠延續(xù)下去?!?/p>
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生全心全意的關愛,并無時不刻不被校園里溫馨和諧的氣氛和青春向上的活力感染著。在學生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未失的本性,是純真,是熱忱,是對未來的期許。也許正因為他們不是傳統(tǒng)教育體制下的所謂“好”學生,所以才未受到過多條條框框的束縛,這也給了學校培養(yǎng)更多的可能性,而學校的因材施教、細心培養(yǎng)更為他們插上了飛翔的翅膀,向著美好的未來踏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