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美貌微笑人群的頰間隙進行線距和面積的定量分析,以期為正畸臨床動態(tài)微笑美學的評價和治療提供依據(jù)。方法:由3位正畸醫(yī)師對50張時尚期刊雜志上微笑照片分別進行評判,選擇3人全部認為美觀微笑的照片共20張作為最后的研究樣本。將照片掃描輸入計算機,采用專門設計的測量軟件測量計算頰間隙與微笑間隙的寬度之比和面積之比。結果:單側(cè)頰間隙寬度與微笑寬度的比值為9.85%±1.26%;單側(cè)頰間隙與微笑間隙的面積之比為4.86%±1.82%。結論:頰間隙的定量測量分析可為正畸臨床評判微笑是否美觀協(xié)調(diào)提供診斷依據(jù),也為臨床矯治方案的制定和治療效果評估提供客觀參考。
[關鍵詞]頰間隙;微笑;美學;口腔正畸;測量研究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3)03-0388-03
微笑作為人類面部的生動表情之一在人際交往與情感表達中具有重要作用。微笑美已成為容貌美學中越來越重要的部分[1],這也對正畸學提出了更多更高的審美要求。為此,正畸醫(yī)生必須首先對微笑的美學特征有明確和客觀的認識。頰間隙作為影響笑容美觀的重要因素,在微笑美學中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注[2-3],但有關頰間隙的定量分析的研究,文獻報道很少。本文通過對美貌微笑人群的頰間隙進行線距和面積的定量分析,建立微笑美學中頰間隙的客觀標準,以期為正畸臨床動態(tài)微笑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
1 資料和方法
1.1樣本選擇標準
1.1.1資料來源于近5年國內(nèi)在全國公開發(fā)行的時尚期刊雜志上東方人微笑照片50張。納入標準:①正面位像;②水平頭位;③自然露齒微笑,除外張口笑及大笑;④上牙列基本整齊;⑤微笑時左右基本對稱;⑥照片清晰,拍攝像素高。
1.1.2由武警河北總隊口腔科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yī)院口腔科從事口腔正畸專業(yè)的具備高級職稱的三位醫(yī)師對50張照片分別進行評判,各自篩選出本人認為最和諧美觀的微笑。綜合3人的評判結果,選擇3人全部認為美觀的微笑的照片共20張作為最后的研究樣本。
1.2測量分析:將20張照片通過掃描儀(佳能CanoScan LiDE 700F)輸入計算機,采用與解放軍參謀學院計算機教研室聯(lián)合開發(fā)的測量軟件進行測量(如圖1)。
1.2.1標志點:口角點(A):兩側(cè)口裂最外點;頰間隙近點(B):上牙弓最遠中牙齒的最外點。
1.2.2線距測量:點擊軟件中線距測量菜單,選中測量起始點進行長度測量。頰間隙寬度⑴:口角點與頰間隙近點的水平距離。微笑寬度⑵:微笑時兩側(cè)口角點之間的距離;頰間隙寬度與微笑寬度之比。
1.2.3面積測量:點擊軟件面積測量菜單,用鼠標標定所需面積測量的區(qū)域,進行相應面積測量。頰間隙面積(S1):微笑時暴露出的最遠中牙齒頰側(cè)和口角之間間隙的面積;微笑間隙面積(S2):微笑時上唇下緣和下唇上緣之間的面積;頰間隙與微笑間隙的面積之比。
2 結果
2.1美觀迷人微笑的特征:所選擇的20例研究樣本上牙列排列非常整齊;上唇曲線略向下凸,口角點高于上唇中點;上切牙切端連線與下唇上緣曲線協(xié)調(diào)一致;頰間隙大小適中;無牙齦暴露;兩側(cè)口角等高,左右對稱。
2.2單側(cè)頰間隙寬度與微笑寬度的比值為9.85%±1.26%;單側(cè)頰間隙與微笑間隙的面積之比為4.86%±1.82%。
3 討論
微笑美學作為容貌美的集中動態(tài)體現(xiàn)已成為容貌美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人們對正畸美學標準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正畸治療提出了更高的審美要求,而不僅僅是牙齒的整齊排列和咬合關系的完美等硬組織問題。影響微笑美的主要因素有微笑曲線、上唇曲線、頰間隙、前咬合平面、牙列因素、牙齦因素和微笑的對稱性等[4]。
本研究選擇時尚雜志上具平衡和諧微笑的美貌人群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相對于具有正常牙合的普通人群,美貌人群具備的微笑美學知識可能較豐厚,所接受的微笑訓練和指導也更加專業(yè),因而獲得的微笑也可能更加自然協(xié)調(diào)。
頰間隙(Buccal Corridors)是指微笑時暴露出的最遠中牙齒頰側(cè)和口角之間的間隙。頰間隙是微笑審美中的評估指標之一,是評價微笑的橫向唇齒關系的重要方面[5-6]。適當?shù)念a間隙使微笑與個性相協(xié)調(diào),增加牙列真實性。左右兩側(cè)頰間隙具有對稱性[7-8]。頰間隙的缺失使患者微笑不自然,形成義齒樣微笑[2-3]。反過來微笑時口角處黑色間隙較大使微笑顯得不夠豐滿[9]。因此頰間隙的定量測量分析可為正畸臨床評價微笑是否美觀協(xié)調(diào)提供診斷依據(jù),也為臨床矯治方案的制定和治療效果評估提供客觀指標。
頰間隙的大小是由個體的牙弓寬度和微笑寬度決定的。筆者認為,由于個體的差異性普遍存在,單純測量頰間隙的寬度和面積的絕對值意義有限。相反,既然迷人的微笑體現(xiàn)出一種和諧、比例之美,因而測量頰間隙與微笑間隙的線距和面積的比例關系對臨床的指導意義更大。
本研究測量的單側(cè)頰間隙寬度與微笑寬度的比值為9.85%±1.26%,這與Ritter[8]的測量結果(9.60%)相近。由于頰間隙在面部正位微笑像中表現(xiàn)為一定的不規(guī)則區(qū)域,故作者認為兩者面積比例關系的測算較線距的比例關系更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微笑的美學特征。此方面的研究文獻中尚未見報道。本研究測得單側(cè)頰間隙與微笑間隙的面積之比為4.86%±1.82%,左右頰間隙大小基本一致,此結果可作為正畸臨床對于各類錯牙合畸形微笑診斷的參考依據(jù)。
頰間隙作為影響微笑美觀的因素之一是可以通過正畸治療改變的。例如對于上頜牙弓狹窄的患者,可能存在頰間隙過大而使微笑的豐滿度受到破壞,可通過擴大牙弓,一方面解除擁擠,另一方面可以縮小頰間隙,從而改善微笑的豐滿程度[5]。總之,通過對頰間隙的測量分析,可為正畸醫(yī)師提供明確的參考,使治療有的放矢,幫助患者獲得更加平衡和諧的微笑。
[參考文獻]
[1]van Der Geld PA,Oosterveld P,van Waas MA,et al.Digital videographic measurement of tooth display and lip position in smiling and speech:reliabilit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7,131(3):301.el-8.
[2]Roden-Johnson D,Gallerano R,English J.The effects of buccal corridor spaces and arch form on smile aesthetic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5,127(3):343-350.
[3]Parekh S,F(xiàn)ields H.Attractiveness of variations in the smile are and buccal corridor space as judged by orthododtists and laymen[J].Angle Orthod,2006,76(4):557-563.
[4]馮 潔,丁 寅,秦 簡,等.微笑美學特征測評軟件系統(tǒng)的研發(fā)[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7,23(2):207-210.
[5]Maulik C,Nanda R.Dynamic smile analysis in young adult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7,132(3):307-315.
[6]MaNamara L,McNamara JA Jr,Ackerman MB,et al.Hard and soft tissue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hstics of the posed smile in growing patients seek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8,133(4):491-499.
[7]Krishnan V,Daniel ST,Lazar D,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osed smile by using visial analog scale,smile arc,buccal corridor measuement,and modified smile index[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8,133(4):515-523.
[8]Ritter DE,Gandindi LG,Pinto AS,et al.Esthetic influence of negative space in the buccal corridor during smiling[J].Angle Orthod,2006,76(2):198-203.
[9]Moore T,Southard KA,Casko JS,et al.Buccal corridors and smile esthetic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5,127(2):208-213.
[收稿日期]2012-08-07 [修回日期]2012-11-22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