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一篇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讓當時的全國人民記住了“焦裕祿”這個名字。
五十年間,我目睹了眾多的傳紀、詩歌、電影等媒體用各種式樣傳頌著焦裕祿。
如今,電視劇《焦裕祿》呈現了焦裕祿光輝、真誠、慈善又平實的一生,為民族脊梁樹起了一根嶄新的標桿。
千千萬萬人民公仆的榜樣
電視劇《焦裕祿》最大的成功,是形象地塑造了民族脊梁式的英雄形象,弘揚了一代公仆的浩然正氣,體現了時代精神和共產黨人的良知的完美結合。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波瀾壯闊,涌現了無數的先賢先哲和英雄人物。他們是民族的脊梁,為民眾所擁戴,引領民族前進。九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的獨立、發(fā)展和走向偉大的復興這一中國夢而前赴后繼、英雄輩出,焦裕祿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電視劇以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闡述了焦裕祿精神,在今天我們可以將之概括為慈善奉獻精神。焦裕祿始終牢記“民為貴”,以民為本,把人民視作母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一聲聲“娘啊”讓民眾心暖;他提倡實干興邦,為改變蘭考的貧窮落后而殫精竭慮、身體力行,以致病重了還念念不忘多做工作;他實事求是、崇尚實干,無論是平反冤假錯案,還是決定植林的承包方案,他都注重民情民意,而不拘泥于所謂的“紅頭文件”,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彰顯了慈善的本質內涵;他注重調查研究,親臨風沙口摸底,那句“別人嚼過的饃饃沒味道”,金石良言、出自肺腑,體現了慈善創(chuàng)新無止境的辯證唯物論思想。人是要有點精神的,一部好劇就是要傳遞精神的力量、榜樣的力量。慈善應該為凡人善舉樹立豐碑,同樣,慈善也應該為千千萬萬個人民公仆謳歌,因為焦裕祿精神凝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全部內容。
人民呼喚今天的“焦裕祿”
電視劇《焦裕祿》的每一個鏡頭都扣動了民眾的心弦,贏得了廣泛的共鳴。劇中的許多故事都源于焦裕祿的生平,諸如拆了一個“勸阻辦”。又設了“除三害”、“反開后門”兩個辦公室;耐心教育拖拉機手,在煤站除貪反腐;騎車下鄉(xiāng),調研住牛棚……這些密切聯系群眾的情節(jié)。展現了當年一個縣委書記的真實風貌,觸及了老百姓的所愛所恨,道出了老百姓的所想所說所盼!黨中央2012年12月作出的“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在焦裕祿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即將在全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即“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正是再現焦裕祿精神的有力措施,是人民群眾期盼召喚今天的“焦裕祿”!生活中缺失的,民眾期望的,都在熒屏上活生生地出現了,走到了群眾的心中,這怎么不讓觀眾為之叫好呢?無怪許多老百姓觀后發(fā)表感言:每個共產黨員、每個領導干部都應該看看《焦裕祿》、學學焦裕祿!從慈善角度看《焦裕祿》,焦裕祿不僅具有典型的傳統(tǒng)慈善精神——愛民、思民、為民,同時也具有現代慈善的主要特征——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中國慈善夢的成功嘗試
電視劇《焦裕祿》的成功之處在于全劇充滿了“三感”:第一是正確感動,第二是道德感動,第三是人性感動。這三種感動傳遞出的正能量,自始至終都貫穿在30集電視劇所有的細節(jié)里。天理、黨性、良知這些為許多人漸漸忘卻的道理在劇中重新發(fā)出了振聾發(fā)聵的巨響。焦裕祿處處以民為本,事事以民為重,時時憂民疾苦,令當今那些以權謀私、貪得無厭者無地自容;焦裕祿當年所言“干部不領,水牛掉井,你讓群眾咋辦”,讓那些不思進取、庸碌無為者深感汗顏;焦裕祿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作風,使那些結黨營私、蠅營狗茍者顯露出猥瑣和渺小;焦裕祿真誠真孝、重情重義的情操,也會引發(fā)人們的內心靈光得以再現。全劇沒有“高、大、全”的痕跡,“不是人民的父母,而是人民的兒子”,“沒有二十萬也要治三害”?!安话l(fā)表也是鞭策”,這些平常話語既顯示出焦裕祿的一心為民之心,也顯示出“平淡見真”的功力。全劇幾乎無一例外地圍繞著百姓的愛憎、疾苦、掙扎、奮斗、期盼展開,焦裕祿的思路、辦法、舉措也幾乎無一例外地均來自深入調研、問政于民、問計于民的過程之中。這一點恰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的最集中體現。
實現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慈善夢是中國夢架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焦裕祿精神就是今天的中國慈善夢——為國分憂、為民擔當,奉獻高于一切——焦裕祿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奉獻了熱血和生命,這就是最大的慈善。慈善應當為民族脊梁謳歌,《焦裕祿》就是實干興邦、復興中國夢的一次成功還原和真情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