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位癱瘓的殘疾人,脊椎成“s”形,癱瘓之后,我每天不僅要承受病痛折磨,同時還要承受著心靈上的痛苦。小時候,看到和我同齡的小孩蹦蹦跳跳地玩耍、上學,而我連路還不會走,心里難受極了,我這一輩子該怎樣活呀?那時,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唯一的功課就是練習爬,衣服磨破了,手和胳膊上的皮脫落了一層又一層,最后長成了老繭,而我最終能爬行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堅定了一個信念:“我要走,我要走出一片屬于我的天地?!庇谑?,我開始練習另一種前進的方法——坐在地上,兩只手摁地,支撐起身子,臀部一點一點地向前移動。我的腳不能支地,只能用手抓住腳向前移動。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痛苦鍛煉和失敗,我終于能以胳膊著地,兩只手抓住腳一寸一寸地“走”出家門了。當時,我的眼淚控制不住地流了下來。
我的姥爺是一位老中醫(yī),為了我以后的生活,在我7歲那年。他開始教我醫(yī)術。我邊學醫(yī)邊自學小學課程,12歲時,不但學完了小學的全部課程,而且掌握了中醫(yī)的切脈、觀色、用藥等基本醫(yī)術。
為了能上初中,我想法練習走路。在家人的幫助下,我把兩根一尺二寸長的圓木頭從中間剖開,掏空中間部分合在雙腿上,用帶子捆住圓木頭,拄著雙拐練習走路。無數(shù)次的跌倒又無數(shù)次地爬起來,整天摔得鼻青臉腫。有一次,我的左上肢摔骨折了,夾板還未去掉我就又開始練習走路。我為上初中拼命練習走路的頑強精神,感動了當時東方紅學校的張玉蘭校長,使她破例收我上了初中。從此,我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14歲那年,我又拜在淮陽行醫(yī)的山東名醫(yī)徐忠誠為師,學習華夏口針針法。
作為一個殘疾人。我深知殘疾人生活的艱辛,學業(yè)結(jié)束后,我在縣城開了一個醫(yī)療室,取名“利民衛(wèi)生室”,意在以“利民”為宗旨。開業(yè)時,我特意寫了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做好事積大德,當好人行大善”,下聯(lián)是:“看名利淡如水,視醫(yī)德重如山”,橫批是“濟世救人”。我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我給自己立了一個特殊規(guī)矩:凡殘疾人、五保戶、軍烈屬、孤寡老人,針灸、診斷、咨詢一律免費;對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殘疾患者,吃藥也免費。診室開業(yè)至今,我始終堅持救助家庭困難的病人。
當初,我的診室在城里北小關時,離太昊陵有1公里的路。路程雖不算遠,但是對于我一個“癱子”來說,需要克服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那時不像現(xiàn)在條件這么好,既沒有手搖車,路也高低不平,我每天都是擦著地挪著去太昊陵義診的。雨天,我擦著、挪著去義診,到太昊陵后身子像泥人一樣:寒冬臘月天,我的雙手每年都被擦破、凍爛;三伏天,我頭頂烈日,全身有一種要被蒸發(fā)的感覺一旦再苦再累,我都咬牙堅持下來了。
記得最清的是1996年農(nóng)歷臘月初一早上,北風呼呼地刮著,下著雪,路面結(jié)了冰,我搖著手搖車去太昊陵義診,好不容易爬上北小關神龍橋橋頂,卻在下橋時因風大路滑,令手搖車翻了。我連人帶車順著湖坡一直往湖里滾,幸虧被湖坡中間的小樹擋住才沒滾到湖里,是好心的過路人把我救了上來。到太昊陵后,大家看到我臉上的傷,得知剛才的情況,都很感動。一位等著看病的大娘,拉著我的手流著淚說:“閨女啊,都是為了我們讓你受這樣的苦,下一輩子咋說也不能忘了你?!?/p>
在太昊陵廟會義診期間,找我看病的人多,為節(jié)省時間多看一位病人,我堅持不喝水——原因是喝水多了就要上廁所,影響給人看病。每年的那段時間,我經(jīng)常喉嚨干的發(fā)癢,并且很晚才能回家,晚上睡覺時,整個身子像散了架一樣難受。
記得有一年初夏。鄲城縣汲琢鄉(xiāng)一位73歲的徐大娘到我那看病,她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衣服,胸前起了一個氣疙瘩,有人說是癌,可把她嚇壞了。徐大娘聽燒香的人說,淮陽縣城北小關有一個女癱子醫(yī)生。免費給沒錢人看病,看的還好,就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找到了我。說著話,她還把臟兮兮的胳膊往袖筒里縮了縮,生怕我嫌她臟。在我給她檢查時,一股又臭又酸的汗味把我熏得難受,我忍耐著、細心地給老人家診脈。經(jīng)過10天的扎針、按摩和藥物治療,她胸前的氣疙瘩漸漸變小,又治了10多天,她的氣疙瘩消失了。在治病期間,我不但沒收她一分錢,臨走時還送了她一件布衫子。她感動得說:“讓我這個老婆子咋報答你呢?”我說:“報答啥呢,這是我應該做的。”后來她逢人就說:“是源源治好了我的病,我啥時候也忘不了她?!?/p>
臨蔡鄉(xiāng)有一個6歲男孩,一只胳膊彎在后邊,不會說話,自己不能吃飯,大小便失禁,跑了不少醫(yī)院也沒治好。后來他父母聽人家說,我對家里很窮的殘疾人免費治病,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找到了我。我給他口針、體針加上藥物一起治療,半年后,小孩彎在后邊的胳膊復位了,自己能吃飯了,大小便也能自理了,其他病情也逐漸好轉(zhuǎn)。這時候,他父母相信我了,開始跟我說了掏心窩子的話。他們說:“聽人家說,你對家里很窮的殘疾人治病不要錢,開始俺還不信,哪有這樣好的醫(yī)生?俺是來你這試試看是真是假,沒想到你真不要錢,醫(yī)術真中,要不是來你這,俺都準備不治了把孩子扔了哩,是你給了他第二次生命。”我給這個孩子治了一年多,沒收他一分錢針灸費?,F(xiàn)在孩子已長大成人,成家立業(yè),他每年都會來看我。
33年的行醫(yī)生涯,我時刻牢記姥爺和恩師的教誨:“當醫(yī)生要積德行善,要多做善事、好事。”同時,我悟出一個道理:醫(yī)者慈心,仁善之心,是治病救人之本。
有些人認為,慈善是有錢人干的事,與我們這些平民無關。我卻認為:善行無大小,任何人都能做,捐1億元是慈善行為,捐1元錢也是慈善行為,幫人做件好事同樣是慈善行為。
1998年長江洪水泛濫,我湊了100元錢捐給了災區(qū)人民:2008年5,12汶川地震,我捐了200元。對到我診室來看病的淮中、一中的困難學生,我是能免費就免費,有時還拿出10元、20元讓他們買些書。我堅持力所能及地幫他們,這些幫助對于那些生活富裕的人來說??梢哉f是微不足道的,他們的一頓飯錢就遠遠超過這個數(shù)字。但是,“餓時一口”在他們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也許正是這點滴資助,將幫他們渡過難關。
行醫(yī)33年,我始終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先后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義診35萬余人,捐資、免針灸費、藥費達50余萬元。
多年來。我只是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做點力所能及的慈善事,但黨和政府卻給了我許多榮譽,這使我的心情很不平靜。省里評我為“全省自強模范”、“河南省十大自強人士”:2011年12月,“中國文明網(wǎng)”評我為“全國百名好人”;2012年3月,中央級雜志《領導決策內(nèi)參》,又報道我為“雷鋒精神的創(chuàng)新實踐者”;此外,我還多次受到來自市、縣級方面的表彰。面對這些榮譽,我感到受之有愧。我今后更要把善行當作終身目標,繼續(xù)為殘疾人、五保戶、軍烈屬、孤寡老人等社會困難群眾服務,并適當擴大免費治療范圍,60歲以上的老人,針灸一律免費。沿著姥爺和恩師指引的慈善之路,我將恪守不渝地永遠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