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 巧設疑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1A-0053-01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能夠巧設疑問,在教學中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能夠大大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巧設疑問的方法。
一、在導入課文時巧設疑問
課堂導入是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導入,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通過巧設疑問,給學生創(chuàng)設發(fā)揮的空間,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筆者在上《番茄太陽》一課時,采用以下的方法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番茄是什么樣子的嗎?誰來說說它的特點?
師:你們都知道太陽吧,誰來說說自己對太陽的感覺和認識?
師:可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番茄太陽,這會是怎么一回事呢?(出示課題)
這樣孩子們都產(chǎn)生了疑惑,興趣被激發(fā)出來了??梢?,老師在課堂上巧設疑問,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二、在課文關鍵處巧設疑問
課堂教學高潮是師生情感相互交融的最佳狀態(tài)。在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時,老師如能巧妙處理,往往能延續(xù)孩子們的激情,促進課堂中的良好生成。
例如,筆者在上《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這篇課文時,在學生學習到司馬遷為了給李陵辯護,向漢武帝進言卻觸怒了漢武帝,受到宮刑的屈辱,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司馬遷悲憤交加……”這一句時,課堂到達高潮,此時,再設置這樣的疑問:“同學們,這時候司馬遷在想些什么呢?他有哪些心理活動呢?請你們結合教材內(nèi)容嘗試用自己的話描寫出來吧。”
這時,學生對文中的故事有很多的感觸,在回顧課文后,開始對文章進行擴寫。以下是某位學生的續(xù)寫。
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我不能就這么毫無價值地死了,我要堅強地活著,完成父親的遺愿。
我從小飽讀史書,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史料,還有父親留下來的大量材料,都需要我去整理出來,我要是就這樣輕易死了,這些珍貴的資料誰來整理?如果這些資料就這樣沒了,我豈不是要成為歷史的罪人?我不能死。
在教學的高潮階段,也是孩子們情感最豐富的時候,他們在心里有很多的情感和想法,希望能夠表達出來。這時,讓他們用練筆的方式,將心中的情感釋放出來,滿足了孩子們表達的需要,讓孩子們的感情得到了延續(xù),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三、在拓展文本時巧設疑問
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在課堂上的知識講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師應在拓展文本時巧設疑問,留給同學們自我發(fā)揮的空間,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筆者在上完《長江之歌》一課后,提問:“同學們,學了這一篇課文以后,老師相信你們都有很多的想法。老師想讓你們自己設計今天的作業(yè),你們準備怎么完成今天的作業(yè)呢?”同學們有的說要給父母親朗誦《長江之歌》;有的說在課后一定要去學唱歌曲《長江之歌》;有的說要寫一首贊美祖國壯闊河山的詩;有的說要收集其他寫祖國美好河山的詩詞;有的說要出一期手抄報,通過手抄報來贊美長江。課后,同學們都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完成作業(y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樣的拓展延伸留有空間,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做作業(yè)的積極性被激發(fā)出來了。同學們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主動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享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
四、巧設疑問,引導學生課外閱讀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作者涵蓋古今中外,而入選課本的均是這些作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教學這些課文的同時,我們可以介紹作者的背景、文章風格、其他作品的特點等,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
如教《三顧茅廬》《林沖棒打洪教頭》,就提問:“你們知道劉備、諸葛亮和林沖的其他故事嗎?下節(jié)課請同學上來發(fā)言好嗎?”這樣,就引導了學生在課外閱讀《三國演義》《水滸傳》。同理,學了《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可引導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
總之,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巧設疑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體驗成功,增強自我學習的能力和意識。
(責編 黃鴻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