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讓成千上萬的離家游子回家團聚,也讓“家”的意義有了升華。作為設(shè)計師,我們走南闖北見聞了不同形式的民居宅院,對“家”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赌樱?jīng)說上》有“宇東西家南北”之說,中國傳統(tǒng)社會以“家族”為單位,十分注重“家”的地位和作用,把“家”和“宇宙”相提并論。我國的傳統(tǒng)家居,就是建立在“合院”基礎(chǔ)上的禮制布局。以庭院為中心的院落精神是我國合院建筑的核心,《書經(jīng)》中“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聽”正是對古代合院布局的寓意體現(xiàn)。
一、我國幾個具有特色合院式民居
合院式民居一般有南北之分,北方民居因需要更多的日照其院子一般比南方要大得多,故稱“院子”;而南方因面積較小,光線因高屋圍堵顯得較暗,狀如深井,故稱“天井”。以下是筆者近幾年記錄的各地具有特色的合院形式和風格。
1、徽州宏村民居的“天井”
徽州黟縣宏村坐落于黃山腳下,整個村落依山傍水而建,建筑棟宇鱗次,粉墻嵯峨,水圳池塘波光粼粼,四顧青山濃蔭翳如。青山綠水白墻黑瓦,參差掩映風韻別致,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xiāng)村”(圖1)。
宏村民居的“天井”被賦予“一宅之要,財?shù)撚脐P(guān)”的涵義,滿足了徽商“四水歸堂,財源滾滾而未”的聚財心理;同時將位于正中的廳堂作成半開敞式,與中間的天井空間連成一片(圖2),形成半開敞空間,成為徽州民居區(qū)別于其它地區(qū)民居的主要特征。這樣的合院空間既滿足了人的精神需求,也較好滿足了建筑的通風和排水功能,同時也為主人提供了一個納涼休閑,交往活動的共享空間(圖3)。
2、浙江諸暨的“千柱屋”
“千柱屋”是“斯盛居”的俗稱,位于浙江省諸暨縣螽斯畈村,東西向面寬124米,南北縱深60余米(圖4),總占地面積7400平方米,層檐重重,廊柱林立,由當?shù)鼐薷凰乖澹?753-1832)于1798年建造,擁有樓屋121間,柱子1322個,干柱屋因此得名。
整座建筑最大的特色,是以正廳為中軸線,兩側(cè)分置8個四合院,辟10個大天井,36個小天井(圖5)。各院之間以檐廊連接溝通(圖6),每個家庭相對獨立,卻又以走馬樓通道相連,互不隔離。因此,走遍千柱屋的每一個角落可以“晴不見日,雨不濕鞋”。
3、川底下四合院民居
位于北京門頭溝區(qū)深山峽谷之中的川底下古村落現(xiàn)保存著500間、70余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圖7)。全村建筑以清代四合院為主,大部分房屋為磚瓦結(jié)構(gòu),就地取材,門口均在院的東南角,全部建筑集磚雕、石雕、木雕子一體,形態(tài)各異。
川底下的山地四合院,不同于京城的胡同四合院,南北長的窄院空間緊湊,有利于減少風沙侵襲,有象征“聚財”。大院內(nèi)部相通,小院各有臨街院門。庭院外向封閉,內(nèi)向開敞,庭院成為家庭成員主要室外活動場所(圖8),在充分滿足人們的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時,形成了各種豐富多彩的空間序列。
4、晉中“華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zhèn),距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平遙古城35公里,建筑規(guī)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以“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25萬平方米?,F(xiàn)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是一個不規(guī)則形城堡式串聯(lián)住宅群(圖9)。
高家崖是王家大院的東院,因地順勢而建,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主體建筑是兩座三進四合院,除了有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并有共同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民居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大小院落既珠聯(lián)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xiàn),給人以院內(nèi)有院,門里套門的迷宮式感覺(圖10)。紅門堡建筑群為王家大院的西院,共有院落27座,其總體布局隱一個“王”字在內(nèi),除前堂后寢的院落外,一部分順應地形應變?yōu)榍皥@后院;其間院落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圖11);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高家崖、紅門堡東西對峙一橋相連,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nèi)院落布局樣式多變,巧妙連綴。
5、青藏高原莊窠式傳統(tǒng)民居
莊窠是青海最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居,為適應青藏高原干燥寒冷的氣候,它以一戶獨立一個莊窠為單位,用黃土墻或土坯砌筑的莊墻,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包圍著內(nèi)部所有的房屋和庭院。
地處青海省東部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是撒拉族的聚居區(qū)(圖12)。撒拉族的莊窠式住房,幾乎都是獨門獨院,每家一個方形的大院子,居民利用當?shù)卣惩链蚱?至5米高、50至80公分厚的院墻,房屋皆修其內(nèi),對外除大門外,不開其他孔洞,從外面看去,每家都象一座小城堡(圖13),有利于防寒、保溫、防風沙。因為雨水稀少,四面土房屋頂全是平頂,從空中俯瞰就象一顆印。獨院莊巢有四合院、三合院和兩面建房等三種形式:極個別是建一面房屋。多院莊窠的處理與獨院莊窠相同,但在兩三個庭院中要分主次。
莊墻內(nèi)的庭院設(shè)太陽能灶,空地栽種果樹、蔬菜,有的還建有小花壇,顯得有生氣、美觀、整潔(圖14)。院落二面、三面或四面布置各種用房,主房坐北朝南,一般以一堂兩室的三間為基本單元布置正中,四角暗房多為倉廚、雜用房及廁所等。房屋用木構(gòu)架承重,黃土屋面,帶有廊檐,使房屋與庭院融成一體。院中設(shè)有花壇,種植果樹、花卉,環(huán)境幽雅、安靜。
二、傳統(tǒng)民居庭院空間的文化內(nèi)涵
以上所述各地的民居庭院盡管形式風格尺度有所不同,卻可以感受到其共同的文化內(nèi)涵。
1、“天人合一”的建筑時空觀
庭院是一種中介空間,具有室內(nèi)與室外、圍合與開敞、公共與私密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院落為居住的活動中心,大自然的風霜雨雪、陰晴冷暖、四季交疊等都通過庭院傳遞出來;同時,借助于開敞的門窗,使建筑與自然之間此中有彼,彼中有此,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與人生追求。
2、陰陽相濟的布局理念
古人對居住環(huán)境十分講究,認為“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在這種陰陽合成的觀點下,中國民居從南到北塑造了以院落為中心和單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庭院可視為陰中之陽,陽下之陰,庭院和房屋的空間虛實相問,較好地協(xié)調(diào)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3、納氣通風
庭院是建筑的通風口,是氣流聚散的會合處,院落空間和室內(nèi)過廳穿堂等聯(lián)在一起形成一個較大的氣流網(wǎng)絡,使住宅內(nèi)氣流暢通;同時注重院落大小與屋宇的比例,突出“便生”、“適形”的房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