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2008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pH測定結果與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的測定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論是平樂縣水稻土酸化嚴重。本文分析了平樂縣水稻土酸化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改良對策。
關健詞:水稻土;酸化;原因;建議
中圖分類號:S1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1-0020-02
平樂縣2008年被列為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縣,根據(jù)項目的要求,在全縣稻田采集了3448個土樣,測定pH值,將測定結果與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時的測定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全縣水稻土酸化嚴重,面積逐步擴大,對農業(yè)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
1水稻土pH變化狀況
1.12008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測定水稻土pH值現(xiàn)狀
全縣共有水田12520hm2,土壤pH值在4.45-8.30之間,平均值6.17。其中微堿性土(pH值在75-8.5)面積1306.7hm2,占水田面積的10.43%,中性土(pH值在7.4-6.6)面積3673.3hm2,占水田面積的29.33%,微酸性土(pH值在6.5-5.6)面積4560hm2,占水田總面積的36.39%,酸性土(pH值<5.5)面積2986.7hm2,占水田面積的23.85%。全縣水稻土以微酸性、酸性為主,占60.24%[1]。
1.2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測定水稻土pH值現(xiàn)狀
全縣共有水田15586.7hm2,土壤平均PH值6.70。其中微堿性土(pH值在7.5-8.5)面積74467hm2,占水田面積的47.8%,中性土(pH值在7.4-6.6)面積6333.3hm2,占水田面積的40.6%,微酸性土(pH值在6.5-5.6)面積1726.7hm2,占水田總面積的11.1%,酸性土(pH值<5.5)面積80 hm2,占水田面積的0.5%。全縣水稻土以微堿性、中性為主,占88.4%[2]。 1.3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測定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測定水稻土pH值對比變化情況
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與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pH值測定結果進行比較,第二次土壤普查水田土壤pH值平均為6.70,測土配方施肥測定水田土壤pH值平均為6.17,后者比前者下降0.53。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水稻土以微堿性、中性為主,共13780 hm2,占當時水稻土面積的88.4%。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測定時全縣水稻土以微酸性、酸性為主,共7546.7hm2,占水稻土面積的60.24%,而酸性土面積就有2986.7hm2,占水稻土面積的23.84%,酸性土比二普時增加了23.84個百分點。說明全縣水稻土在向酸化方向發(fā)展。
2水稻土酸化的主要原因
2.1大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酸化
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來,充分應用土壤普查成果及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制后,平樂縣的農業(yè)生產水平有了很大的的提高,作物產量顯著提高,高的產出必須要有高的投入作保證,從而導致了長期大量的化肥施用。1980年每公頃耕地施肥量折合純N68.55kg、P2O5 26.55kg、K2O2.55kg,至2010年每公頃耕地施肥量折合純N455.25kg、P2O5 113.1kg、K2O337.65kg,純N用量增加了6.6倍,P2O5 增加了4.3倍,而K2O增加了130多倍。長期過量的施用氮肥,氮素經硝化作用形成硝酸鹽使土壤變酸[3],長期過量的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如磷肥中的過磷酸鈣,鉀肥中的氯化鉀等,施用后也會增加土壤酸性。
2.2有機肥肥源減少,施用量少
2.3石灰施用量少
據(jù)在全縣范圍內1000多農戶的隨機抽查結果顯示,施用石灰的農戶只占調查總戶數(shù)的12%,大部分農戶從1983年開始極少施用石灰,而且施用量少,一般每公頃施375-525kg。
2.4成土母質及淋溶作用的影響
由砂頁巖、花崗巖母質發(fā)育的土壤,由于氣候變化,澇災、旱災時有發(fā)生,且較集中,旱情大持續(xù)時間長,干濕交替頻繁,在干濕交替及強烈的淋溶條件下,上層Ca2+、Mg2+等鹽基離子被淋溶,H+代替鹽基離子而為土壤所吸附,Al3+淀積較多,進一步轉化為酸性土壤,導致土壤酸化。
3改良水稻土酸化的相應對策
3.1廣辟肥源,增加有機肥投入,逐步減少化肥用量
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是改良酸性土行之有效的主要措施,因為土壤有機質對土壤pH值穩(wěn)定和緩沖作用明顯,其腐殖質有著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具有較強的吸附性能和較高的陽離子如Ca2+、Mg2+等代換能力,可緩沖土壤溶液中H+濃度變化[3]。
3.1.1做好規(guī)劃,發(fā)展冬種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冬種綠肥是平樂縣的主要有機肥源之一,主要品種有紅花草和茹菜,2001年以來全縣每年種植只有1333.3 hm2左右,因此要大力發(fā)展冬種綠肥。實踐證明,在發(fā)展冬種綠肥生產中,以三三制輪種規(guī)劃比較好,即冬種綠肥、冬種其它作物和冬閑各占耕地的三分一,這樣可以做到更新土壤環(huán)境,改善土壤生態(tài),提高土壤肥力。平樂縣近年早稻播種面積在11000hm2左右,按三三制規(guī)劃,每年冬種綠肥面積應在4000hm2左右,力求每公頃壓青在15000kg左右。在發(fā)展綠肥生產中,要因地制宜,交通便利地區(qū),應積極發(fā)展菜-肥、油-肥等兼用綠肥。交通不便地區(qū),應大力發(fā)展專用綠肥。
3.1.2加大秸稈還田力度平樂縣各種秸稈資源豐富,主要有水稻、玉米、花生、黃豆、馬蹄和各種蔬菜(非經濟作物部分)等。近年由于早稻選用的水稻品種多屬中遲熟系列,晚稻為趕季節(jié),秸稈還田面積不大,每年大約在2700-3300hm2之間,僅占早稻面積的25%左右,馬蹄的莖稈還田面積也只有50%,特別是一些經濟作物的秸稈還田面積也不高,有的甚至是曬干一燒了之。據(jù)縣土肥站多年觀測,蕃茄、馬蹄每公頃莖葉鮮重達45000-60000kg,各種蔬菜老莖葉也有3000-4500kg,如能充分利用,將之壓青還田,必將收到較好的效果。2007年據(jù)縣土肥站在二塘鎮(zhèn)茶林村試驗,每公頃壓蕃茄莖葉22500kg,比對照增稻谷352.5kg,增產4.8%。
3.1.3發(fā)展以養(yǎng)豬、養(yǎng)牛為主的畜牧業(yè)搞好農牧結合,加強對人畜糞便管理,搞好“四有”建設。開展積肥活動,充分利用各種作物秸稈,塘泥,雜草等大搞堆漚肥。
3.2施用石灰,調酸增鈣
施用石灰是改良酸性土的一項重要措施。酸性土H+離子和活性Al3+、Fe2+多,對作物生長有抑制作用,甚至使作物中毒。而且活性Al3+、Fe2+多又會降低磷、鉬等養(yǎng)分的有效性,也會減少土壤的Ca2+、Mg2+、K+、NH+4銨等鹽基離子的數(shù)量,從而使作物生長不良。施用石灰,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消除毒害;另一方面因為鈣是易淋失的鹽基,可以通過施用石灰補充鈣素營養(yǎng)。根據(jù)測土計算平樂縣大部分田塊每公頃需施用石灰450-1050kg,pH值低的每公頃需施2250-3000kg。一般水田在犁耙田時施用,也可以在水稻、馬蹄分蘗期使用,或者在冬天翻耕時撒施,并耙兩次,使石灰和土壤充分混和。
3.3選擇施用磷肥品種,減緩土壤酸化進程 目前平樂縣生產上施用的磷肥主要是過磷酸鈣、鈣鎂磷肥。鈣鎂磷肥是弱酸溶性的緩效磷肥,肥料中除含有14%-19%的有效磷外,還含有約30%的CaO和15%的MgO,是一種堿性肥料,因此施用于酸性土壤肥效較好。
3.4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適當減少用量
氮素用量與產量關系呈正相關性,磷的用量與產量關系呈弱相關或無相關性,鉀素用量與產量關系呈弱相關或正相關性。通過三元二次方程及線性加平臺進行擬合,氮素用量是農民常規(guī)用量的80%-90%,磷素的用量只是農民常規(guī)施磷的50%-60%,鉀素是農民常規(guī)用量的100%-130%。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達到科學施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平樂縣農業(yè)局.平樂縣耕地地力評價報告[Z]. 廣西平樂縣:平樂縣農業(yè)局,2011,11:208.
[2] 平樂縣土壤普查辦公室.平樂土壤[M].廣西平樂縣: 平樂縣土壤普查辦公室,1986,10:59.
[3] 黃紹富.廣西耕質量現(xiàn)狀與應對措施[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1,24(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