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民主?世界上是否存在一種盡善盡美的民主?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黃金時代,他們在本土實行的民主制度,曾被奉為圭臬,被說成是人類的楷模。然而,這些自認生活在“山巔光輝之城”里的高貴公民,羞談被他們統(tǒng)治的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真相,也不肯說說與他們住在一起的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生活真相。
民主理念正逐步喪失
今天來衡量西方多黨議會民主,不能簡單地用“好”與“壞”來評價。它是歷史的產(chǎn)物,也必將隨歷史潮流前進。從歷史長河看,爭取獨立的一批美國資產(chǎn)階級和農(nóng)場主精英,繼承了他們的故鄉(xiāng)——歐洲——的民主傳統(tǒng),在1776年寫出了美國《獨立宣言》。那里表達的理念是對人類的杰出貢獻,是推動歷史車輪向前的壯舉。
可是,當代表們在宣言上簽字的時候,他們的農(nóng)場里仍有大量的黑奴。美國到1920年給予婦女選舉權,1965年黑人才真正擁有投票權。理念的高尚并不能代表實踐的正當。當年在美國,有多少財富是能不能成為選民的重要標準。美國的選舉權逐步放開,是為了防止窮人真正的代表進入議會,從而通過法律來剝奪富人的財產(chǎn)權。
從美國二百多年的歷史來看,開國元勛們崇高的理念并不是在逐步變?yōu)楝F(xiàn)實,而是逐步喪失。到了現(xiàn)代,這些理念更是被明目張膽地違背了。在最初的理想設計中,議員是人民的代表,他們一定會為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言;而三權分立,是為了權力監(jiān)督和制衡,防止權力獨攬。但是一到實踐中,問題接踵而來。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008年3月25日刊登署名文章說:“如今,我們的公共話題更加粗俗,標準更加低下,我們?nèi)萑桃粋€政黨公然將美國人分成敵對的陣營,因為它相信這種戰(zhàn)略將在選舉中給它帶來微弱的優(yōu)勢。在這種環(huán)境下,幾乎不可能就重要問題開展成熟、穩(wěn)重、理性的全國辯論。”作者頗為沉重地自問:“美國是否能確保民主持續(xù)下去?我們時代的一個標志在于,我們無法確定這些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p>
英國社會科學家柯林·克勞奇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民主在當今西方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仍然沒有變成‘無階級’。后工業(yè)社會的廣大普通就業(yè)人員也許沒有找到其本身、以及他們切身利益的明確定義。但是,與此相反,企業(yè)管理人員和大金融機構越來越明確地把自己視作統(tǒng)一的階級。……因此,一方是強大、但沒有組織起來的群眾:另一方是強大、但善于表達的經(jīng)濟精英,新的沖突線在他們之間伸展?!野堰@種情況描繪成‘后民主’?!比绻匆豢础罢碱I華爾街”的運動,這種沖突就不難理解。精英們不但可以用金錢影響議會,而且可以用別人難以讀懂的文字和圖表來蒙騙民眾。
在這樣一種社會狀況下要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實現(xiàn)開國元勛們的理想,真是難上加難。所以法里德·扎卡里亞2009年月22日在《新聞周刊》上撰文分析當前的經(jīng)濟危機時說:“這是一場金融危機、民主危機、全球化危機,從根本上說是道德危機。”
西方民主遭遇深層危機
大家已經(jīng)看到,今天西方多黨議會民主至少有三個致命傷:一是金錢對政治的操控;二是議員為了自己當選討好選民而缺乏長遠政治眼光;三是政黨惡斗而使政治機器幾近癱瘓。在這三者后面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致命傷,那就是個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的倫理基礎就是個人主義。美國《獨立評論》2007年秋季號刊登哈佛大學政治學和法學雙博士丹尼爾·崔的文章說:“個人主義之所以出現(xiàn),是因為個人養(yǎng)成了對自力更生的‘傲慢的自信心’,不再設想自己怎么‘還可能重新需要彼此的幫助’。這預示著公民社會中協(xié)作的所有形式的終結?!瓊€人主義如果肆虐,顯然會產(chǎn)生十分嚴重的后果。它會扼殺經(jīng)濟繁榮,阻礙知識的進步,把文明重新推向野蠻,使人民準備遭受奴役?!?/p>
西方民主制度的內(nèi)在矛盾是明擺著的,現(xiàn)在的問題是他們是否有能力和辦法來克服它們?如若做不到,那只能在這種困頓中迎來更大的社會風暴。德國《時代》周報2008年1月3日一期刊登該報編輯、政治分析家特奧·佐默的一篇文章,“今后50年將帶來什么:西方的影響力減弱,亞洲崛起,恐怖活動減少。如果資本主義不能很好地解決不平等問題,它有可能走向滅亡?!薄瓣P于人類前途的重要討論將圍繞這一點:……資本主義是否已學會將競爭力與社會團結聯(lián)系起來?”
民主要求人類不倦地探索
現(xiàn)在的西方民主制度能做到這一點嗎?很難。作為地球村的一員,非西方的社會并不想看西方的笑話,全球化已使各國的利益交合在一起,為人類長遠利益計,還是希望西方能繼續(xù)探索,開辟新的天地。
前進的第一步是自省,而不是自傲。民主不要掛在嘴上,而要付諸行動。大家疏忽了一個詭異的現(xiàn)象:大約從20世紀中葉起,人們忽然發(fā)現(xiàn),西方幾乎不再稱自己是“資本主義”,而是自稱“民主國家”。漸漸地,他們便登上“民主神壇”來指點蕓蕓眾生,發(fā)號施令了。“資本主義”一詞同“剝削”、“殖民主義”、“貪婪”、“奴役”脫不了干系,而用“民主”一詞,則閃耀著迷人的光彩?,F(xiàn)在是西方卸下光環(huán)趕緊自救的時候了。
人類對于民主的探索,大約有2500年的歷史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研究過雅典工商奴隸主民主和斯巴達大土地奴隸主寡頭政治。他是傾向民主的,卻被那個民主政體判處了死刑。他的學生柏拉圖苦苦思索,主張建立超越民主政治和寡頭政治的新體制,寫了著名的《理想國》,幻想讓“哲學王”來治理國家,結果只留下了一些理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特別是推翻了皇帝和國王后,如何真正做到“人民當家作主”,有過許許多多的嘗試。丘吉爾說西方議會民主是“最壞的,除了已經(jīng)嘗試過的以外”。其實他的意思是說,西方議會民主是在試了各種辦法之后不得不接受的最不差的一個。既然并不令人滿意,那就還得繼續(xù)探索。這里有兩個根本問題:一是當選的執(zhí)政者是否真正以人為本?二是如何把握好民主與集中的度?如果集中是眾口諾諾,一人專斷;如果民主是眾口囂囂,莫衷一是。兩者都會帶來災難。民主現(xiàn)在沒有標準答案,也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它要求人類不倦地探索。
(責編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