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談到音樂教學評價時提出:“對學生的評價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從不同階段的回顧和對比中,把握其進步與發(fā)展,使評價起到激勵和促進的作用?!奔钚栽u價是激勵教育的一種手段,在實施激勵性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把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發(fā)展的主體來看待,通過各種外部誘因來滿足學生興趣、情感的需求,點燃他們求知、進取、發(fā)展的火花,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發(fā)展。
一、激勵性評價的理論基礎
激勵性評價的合理性主要是建立在以下兩個理論基礎之上的。
羅森塔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它是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首先發(fā)現(xiàn)的。羅森塔爾等人在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每個年級各抽出三個班級進行測驗。他們隨機抽取一些學生的測驗結(jié)果,然后告訴各任課教師哪些學生將會表現(xiàn)出明顯進步(其實這些學生完全是實驗者隨機抽樣的,任課教師不知道)。八個月后,再進行測驗,發(fā)現(xiàn)被指為可能進步的學生成績確實進步了。除任課教師外,這些學生的名單并未向其他任何人泄露,所以他們認為這個結(jié)果是從任課教師的期待和激勵中產(chǎn)生的。羅森塔爾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xiàn)的主人公的名字,把它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用這個神話典故告訴我們:真誠的期待和熱情的激勵能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提高成績。
特爾福德的學習動機理論。美國心理學家特爾福德認為:“驅(qū)使學生學習的基本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社會交往動機,另一種是榮譽動機?!鼻罢弑憩F(xiàn)為學生愿意為他所喜歡的教師而努力學習,從而獲得教師的稱贊,增進師生情誼;后者則是一種更高級的動機,它是學生要求在群體范圍內(nèi)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體現(xiàn),如追求別人對自己的尊敬,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贊揚、稱頌等。這兩種動機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心理基礎。若要學生積極進取,刻苦求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就必須充分發(fā)揮激勵手段的作用。
二、小學音樂教學激勵性評價的基本方法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而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以感性思維為主,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對于他們來說尤為重要。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他們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學習,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勵性評價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激勵性評價。
(一)設定適當目標,激勵學生不斷追求。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過大、過遠的目標因為在短期內(nèi)難以實現(xiàn),所以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倦、失望情緒,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對于毅力水平相對較低、注意力保持時間相對較短的小學生來說尤其如此。相反,如果把長期目標分解為若干個容易達到的階段性目標,因為能夠不斷地體驗成功,所以學生學習的愿望會更加強烈,學習的興趣會更加濃厚,學習的效果會更加明顯。例如,在剛開始器樂教學時,我給學生定的近期目標是:第一,練好呼吸氣;第二,會吹do、re、mi三個音。學生通過練習,很快達成了這個近期目標。接著,通過激勵,我為他們定了中期目標,即會吹音階,會吹簡單的歌(樂)曲,并給程度較好的學生制定了遠期目標。這樣,通過層遞式的目標激勵評價,學生對學習器樂經(jīng)歷了三個過程,即害怕→嘗試→喜歡。
在目標激勵過程中,應該注意抓好各個環(huán)節(jié),注意目標的指向性、適度性、層次性和階段性。在目標的難度上,不能因為要讓學生都能達到而過于簡單,否則學生會因輕而易舉達到目標而難以體驗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就會產(chǎn)生無所謂的消極情緒。階段性目標既要讓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達到,又要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
(二)轉(zhuǎn)變教師角色,激勵學生展示自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轉(zhuǎn)變自己的角色,主動放棄自己在課堂中的絕對權(quán)威,讓自己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成為可以和學生平等交流的課堂的一分子。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多表揚,少批評,多正面引導,少妄加斥責,讓學生在被賞識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大膽地展示自我,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塑造學生的個性。
語言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媒介,教師可以多用激勵性的語言來表揚學生。例如:在新歌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完成以后,學生已會比較準確地演唱歌曲了,此時教師不妨慷慨地使用一些贊美之辭,如:“你們唱得真動聽!”“如果把同學們唱的歌聲錄下來,可以和范唱帶里的歌聲比美呢!”真誠而坦率的贊美不僅能使學生精神振奮,學習起來更認真,而且能融洽師生、生生之間的關(guān)系,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在贊美學生時,切忌用空洞的、虛偽的言辭來客套、恭維,否則會適得其反。在評價音樂成績較差的學生時,盡量不用否定性語言,而是適當降低要求,引導他們努力完成,并進行適時、適當?shù)墓膭睿屵@些學生感受到老師熱切的期望。
教師的表情、動作等體態(tài)語能夠有效地向?qū)W生傳達信息,教師也可用合適的體態(tài)語言激勵學生。例如,在請學生起立單獨唱一段曲譜或請他說說聽賞后的感覺時,如果教師以親切期待的目光注視他,面含微笑,輕輕點頭,以示鼓勵,會讓學生感到親切、放松,回答問題也會更加出色;在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可以微微搖頭,暗示他糾偏補漏,這些做法比直接批評委婉得多,學生也容易認同。
(三)改進教學方法,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方法不僅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橋梁,而且是教學過程的催化劑。恰當?shù)慕虒W方法可以活躍氣氛,調(diào)節(jié)課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環(huán)境、學生特點等客觀情況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利用小學生好勝心強而持久性較差的心理特點,在音樂教學中適當?shù)亻_展競賽活動,有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在形式上,既可以是群體與群體之間競賽,又可以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競賽;在內(nèi)容上,既可以是樂理、音樂常識等知識性的競賽,又可以是唱歌、器樂演奏等表演性的競賽。在競賽中,切忌只注重個別優(yōu)等生而忽視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應該給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和條件,激勵他們不斷努力,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勢。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如果只從“聽”這一方面去感受、理解音樂,難免顯得簡單、枯燥,我們還應該利用圖片、動畫、實物、多媒體課件和現(xiàn)場表演等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想象的情境,使聽與看、聽與想、聽與表現(xiàn)結(jié)合起來,為他們的想象創(chuàng)造條件。如在教學《我們的田野》一課時,我在教室里掛起巨幅田野圖片,照明燈上纏繞一些深淺不一的綠色彩條,使教室光線適度、柔和。當音樂聲響起時,同時播放描繪大自然風光的錄像片段:巍巍的群山,廣袤的田野,碧綠的湖水,無垠的稻田……在這動與靜相互融合、音與畫交相輝映的教學氛圍中,孩子們的想象力被激發(fā)出來了,他們在教師展示出的風景的基礎上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仿佛真的置身于美麗的田野上,準確地捕捉到歌曲的藝術(shù)形象,把自己聽覺和視覺的感受融匯到那柔美和諧的音色中。
三、小學音樂教學激勵性評價的注意問題
和其他評價手段一樣,激勵性評價也有局限性,如使用的時機欠佳、方法不當,不僅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產(chǎn)生負面效應。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使用激勵性評價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注意激勵性評價和批評性評價的結(jié)合。如果一味地進行激勵而完全放棄批評,不僅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反,這種激勵會逐漸“貶值”,最終被學生所忽略、淡忘。激勵和批評并不是針鋒相對、水火不相容的,把兩者適當?shù)丶右越M合,巧妙地雜糅運用,會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激勵的珍貴。唯有如此,激勵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
(二)要注意激勵性評價的對象特征。不同的教育對象有不同的群體和個性特點,根據(jù)他們的特點來選擇不同的激勵方式和技巧,往往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對于過于自信的學生不可激勵太多,否則有可能會讓他自負,對他的激勵要少而精,而對于自卑的學生要不吝贊美之辭,有時甚至可以“溢美”;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使用獎勵五角星、小紅花等具體可感的激勵方式,而對高年級的學生,采用精神上的鼓勵和期許可能會更好。
(三)要注意激勵性評價運用的時機和場合。教師如果不顧時機、不顧場合地對學生進行地毯式的“表揚轟炸”,會讓學生很快產(chǎn)生“免疫力”,難以達到激勵效果。激勵講求適當?shù)臅r機和場合,如新學期開學后第一節(jié)課時、唱好一首難度較大的歌曲時、比賽得獎后、學生情緒低落時等。時機和場合把握得好,一句激勵的話甚至會勝過平時整節(jié)課的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