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葉圣陶指出:“教師不僅要教,而且要導?!比绾螌兀克f“一要提問,二要誘導?!眱?yōu)秀的教師總是善于在課堂上運用“提問”來啟迪學生的心智,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若教師能在學生思維“困惑卡殼處,激問生花;迷茫費解處,誘問撥云;情感泠淡處,追問推浪;舉步維艱處,善問引道”。就一定能促其個性放飛,靈性涌動,課堂也一定會掀起靈性的層層浪花。
一、以點帶面,誘問要“準”。
題目有“題眼”,作品有“文眼”,文章有“線索”,內容有“重點”,教學若能以“眼”、“線”或“點”等為中心問題,既能避免淺、碎、平的教學弊端,又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直接接觸課文,參與教學過程。具體來說,就是要找準提問的切入點,以點帶面,提高效率。
一是以“題眼”為中心問題。題目是全文的“旗幟”。抓住題目設問,往往能達到以問促讀的目的。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文時,教師故意把課題寫成“草船騙箭”。學生看了之后,紛紛舉手糾錯。教師相機指導:“究竟是“借”還是“騙”?我是否寫錯?請大家深入閱讀文章后,再做定論?!睘榉瘩g師者的觀點,學生經認真閱讀課文后,歸納出用“借”好的幾個理由:①俗話說,有“借”必有還,諸葛亮攻打曹操時,剛好可以再“還給”他們;②用“借”來體現(xiàn)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③通過“借”來反襯周瑜的狹小心胸,也映襯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因此,從課文的題目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蘊義,能使學生達到析題明理的功效。
二是以“文眼”為中心問題?!拔难邸笔侵肝恼轮畜w現(xiàn)其思想感情的詞句段,是文章的“窗戶”與靈魂。只要慧眼識“窗”,破“窗”而入,設計中心問題,找到激發(fā)學生學習思維的火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釣魚的啟示》一課有這樣一句話: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可抓住“魚”和“誘惑”這兩個重點詞設問:那是一條怎樣的鱸魚?有什么誘惑力?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指的是什么?你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是怎樣做的?通過引導學生討論理解,讓學生弄清“魚”與“誘惑”的關系,既加強思維訓練,又能透徹理解文章內容。
三是以“重難點”為中心問題?!墩n標》要求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弊プ≌n文的重難點設問,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產生認知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如,在教學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詩時,全詩雖無一“喜”字,但卻處處見“喜”。老師可通過“喜”字切入提問:何以見得作者之“喜”?學生在這個問題的指引下,通過探究及研討,窺見詩中首聯(lián)先是一“好”字,其次是“潛入夜”、“細無聲”,之后引導學生從詩人的角度入手,從聽覺、觸覺、視覺中去思考和體悟,從而將閱讀重點迎刃而解。
二、以問促思,提問要“活”。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課堂提問如果啟發(fā)性不強,久而久之,學生便會感到索然無味,也難以起到啟發(fā)思維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尋求學生興趣與課堂深度的契合點,講究提問的技巧,讓學生喜聞樂答。
1、層遞式提問。這種提問方式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能讓學生從易到難“爬樓梯”,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如:《宴子使楚》可設計幾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宴子到楚國去見誰?楚王幾次侮辱宴子,是怎樣侮辱的?宴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是怎樣反駁的?結果怎樣?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也就把握了重點,學懂了全文。
2、矛盾式提問。就是有意從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以制造矛盾,引發(fā)學生展開思維交鋒,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如教學六年級下冊選讀課文《有的人》一詩時,詩歌開頭:“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笨勺プ∵@一矛盾處發(fā)問:為什么死了的還會活著,活著的又已經死了呢?那是兩種什么人?經過學生們激烈的思想交鋒知道,前一句的“活”是肉體之活,“死”是精神之死;后一句的“死”是肉體之死,“活”是精神之活。
三、以問促學,誘問要“度”。
“疑為思之始”,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問題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體,兼顧課堂的具體要求和學生的思考方向。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度”,以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
1、掌握難度。從教學內容需要和學生知識水平實際出發(fā),把握難易深淺的尺度,問題應提得比學生的實際水平略高一些,使大多數(shù)學生經過主觀努力之后能答得上來,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否則,學生在接連受挫后將失去學習積極性。要防止以下三種現(xiàn)象:一是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二是過于空泛,不著邊際;三是過深過難,使學生望而生畏,啟而不發(fā)。
2、把握梯度。對于某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不可能迎刃而解,這就要增加思考的階梯。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有一位老師在講授課文《揠苗助長》時,根據(jù)學生已有的基礎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提出幾種不同層次的問題:最容易的——“是誰做了拔苗助長這件事?”比較難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更難的——“學習了這個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顯然,這位老師較好地把握了提問的尺度問題,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特征,讓他們思考得有層次、有條理,從而讓課堂提問更為有效。
3、選準角度。課堂提問的角度要力求新穎,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盡可能地選擇一個新穎的角度提問,引導學生動腦分析、聯(lián)想、遷移。如:兩位教師在教學《將相和》“完璧歸趙”內容時,對相同的問點,采用了兩種不同的問法。第一位教師:藺相如是采用什么辦法智勝秦王,實現(xiàn)完璧歸趙的?從中可以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第二位教師:藺相如是真的要將和氏璧撞在柱子上,還是故意嚇唬嚇唬秦王?為什么?顯然,第一位教師采用的是直問,問題明確,答案可以從課文中直接找到。第二位教師采用的是曲問,需要學生圍繞是真撞還是假撞進行多向的思考。這樣的曲問,不僅可以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而且能增強學生的思維力度。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精心設計好每一個課堂提問,力求提問功能發(fā)揮得更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