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和學習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作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就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而感恩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猶如德育海洋中的一顆明珠,散發(fā)著著耀眼光芒。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感恩,正是一個正直人的起碼品德,對學生進行感恩這個基礎道德教育,可為學生的一生奠基,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反觀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們的表現(xiàn),卻不免讓人憂慮。不少學生在家里以自我為中心,是“行星繞著太陽轉”的真實寫照,他們認為“用父母的錢天經(jīng)地義”;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學習態(tài)度來混日子,更有甚者,還出現(xiàn)逃課上網(wǎng),玩游戲的事件……為了讓學生能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常懷感恩之心,我十分注重對學生的感恩教育。
一、以課堂為切入口,激起感恩之情。
師生交流,更多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因此我緊緊抓住課堂這一有利的陣地,來進行感恩教育。語文課中,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讓人為之動情。我抓住感情朗讀、深入研討等方式,讓學生能感悟父母的拳拳愛子之心。例如《媽媽的帳單》中,那個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母親;《背影》中那個穿著黑布大馬褂,蹣跚爬上月臺的慈父;《游子吟》中臨行給兒子密密縫制衣服的老母;甚至在《麻雀》中,以自己的身體掩護幼兒的老麻雀……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不同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父母之恩。我請學生慢慢品讀,激發(fā)感恩之情,使學生心田逐漸萌發(fā)感恩的幼苗。
尤其是《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上,更是進行“感恩”教育的好時機。在教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爸爸媽媽辛苦了》這一課時,我借用“兩份賬單”的故事來展開教學。故事中,作為主人公的“我”在表妹的“說教”(幫父母做家務,會得到一定的報酬)下,寫了一份賬單(見表一),向父母索要做家務的20元錢,而父母也寫了一份賬單(見表二),整整10年來賬單上的錢卻是0元。
我的賬單:
1、掃地:5元
2、拖地:5元
3、擦玻璃:5元
4、洗碗:5元
合計:20元父母的賬單:
1、10年來的食物:0元
2、10年來的衣服:0元
3、學習上的耐心指導:0元
4、生活上的關懷:0元
合計:0元
表一 表二
教學第一步,我引導學生比較兩份賬單的不同之處,然后請學生討論:父母付出了那么多,為什么他們的賬單卻是0元?
第二步,我請學生把預先統(tǒng)計的“我的消費表”拿出來交流,知道自己平均每月花了多少錢,包括:學雜費、生活費、購買學習資料費用等。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一個月平均花了450元左右,一年是5400元。
第三步,讓學生算出爸好一年所賺的錢平均約為20000元,除掉必需的生活費、人際交往費、日常維修費、銀行存款等,還有多少錢父母可以花在自己身上,最后算出每月父母所花之錢總和竟然為:400元左右(特殊情況例外)。
第四步,讓學生由剛才的統(tǒng)計結果說感想。設身處地地感受使學生感受到,父母一年到頭的辛勤操勞,都是為了自己,其愛如此偉大。我們的孩子長大了,只要準確的撥動他們的心弦,他們將會以感恩之心來回報你。而我作為老師所要做的,就只是不斷地澆灌著這寶貴的感恩之苗,使其茁壯成長。
二、審視現(xiàn)實生活,加深感恩之情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為什么以“太陽”自居,而對他人冷漠處之。我想這其中有一個原因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我們的孩子“睜著眼睛”看自己,“閉著眼睛”對他人(當然包括自己父母)。正因為他們只關注自己,只是考慮自己想要做什么,想達到什么愿望、目標,當這種需要“碰壁”時,孩子便會煩躁不安、埋怨甚至仇恨阻礙一方,有時還會有一些攻擊性行為。因此,我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多留意自己的父母:他們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么做?在處理家庭關系中,還倡議每星期寫一件自己最開心的事,或最傷心的事。對于傷心的事情,還要分析傷心的理由,審視在這件事,父母是怎么做的?站在父母的立場上,讓孩子思考一下,父母這樣做對嗎?為什么?由此,就可以明白父母的苦心,避免出現(xiàn)一些不必要的誤會。促進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使之更顯融洽。通過這個努力,也使孩子明白為人父母的艱辛,從而更能加深孩子的感恩之情,讓感恩之苗逐漸成長為小樹。
三、從小事做起,回報感恩之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平時經(jīng)常讓孩子們?nèi)ナ占Y料:了解小時候父母是如何養(yǎng)育我們的?當我們煩惱時,又是如何開解自己的……諸如此類,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深深愛子之情,激發(fā)了孩子感恩之情。我還引導學生把少先大隊倡議的“每天為父母做一件事”活動扎實、有效地開展下來,并且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剛開始,同學們的積極性比較高,還沒放學回家,就已經(jīng)想好了今天給父母做些什么事情。但是幾個星期下來,孩子們就厭倦了,跟我來交流:“老師,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幫爸媽洗菜、燒飯、洗碗、擦桌、捶背等事情,已經(jīng)重復了好多次了,做著做著就覺得沒什么意思了?!庇谑俏腋麄円黄鸱治觯骸澳鞘且驗槟銈冞€只是把‘每天為父母做一件事’流于形式,并沒有從內(nèi)心出發(fā),來關心爸爸媽媽。仔細想想爸媽的辛苦,想想他們的好,我們還可以怎么做呢?聰明的你們,好好去想想吧?”經(jīng)過我的啟發(fā),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之中。沒幾天,孩子們的日記上就反映出了一個很好的勢頭:有的孩子在父母勞累的時候,能給他們說說笑話,講講故事;有的孩子在晚上會陪著爸媽散散步、聊聊天;有的孩子在跟爸媽收看電視節(jié)目的時候,把選擇節(jié)目權交給爸媽;有的孩子會把自己在學校里的進步,講給爸媽聽,還跟他們說說自己今后的打算……漸漸地,孩子們不再覺得這些是“芝麻綠豆”的小事,逐漸養(yǎng)成了自覺為父母做事的好習慣。一些家長碰到我,不斷地稱贊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懂事了,自己再累、再苦,也值得;也有一些父母說,孩子現(xiàn)在很喜歡跟他們交流生活中、學習上的煩惱和開心事,有時候還主動請教該如何解決?……從家長欣慰的話語之中,我也感受到了為人師者的快樂!似乎看到了感恩之樹正悄悄吐出花蕾,含苞欲放。
四、拓展延伸,輻射感恩之情。
人是社會的人,作為小學生,與之最親近的是父母,但同時又跟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個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父母有養(yǎng)育之恩,師長有教育之恩,朋友有知遇之恩,社會有關愛之恩……一旦孩子對父母有了感恩之情,慢慢的,會把這份感恩遷移到師長、朋友、社會、祖國……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一個常懷感恩之心的人,他一定會胸懷坦蕩,會自覺地幫助他人,助人為樂,而他自己也會是無限快樂的。
感恩,是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優(yōu)點,去欣賞別人;感恩,是溫暖的陽光,照到哪里都會燦爛輝煌。感恩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因此,我們要注重對學生的感恩教育,讓感恩之舉,自然生發(fā),和諧種芽,提早開花。相信,因為感恩,我們的校園會更溫馨,社會將更和諧,世界將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