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摘要:田園詩和山水詩是中國古典詩歌史冊中最值得咀嚼回味的一頁,陶淵明和謝靈運分別為兩派的先驅人物。二人有著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但二人的歸隱和詩風各異。本論文著重從出身背景,寫作意象和對自然景物的描摹手法等諸多方面來比較陶謝二人的詩歌,目的指出二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對于文學發(fā)展的貢獻。
關鍵詞:題材,意象,田園詩,山水詩
自古以來,人們習慣于把田園詩和山水詩并稱,也習慣于把陶淵明和謝靈運并論。杜甫有詩云:“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文學史上以陶、謝并稱,便始于此。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的寫作達到了極致,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詩歌新派——山水田園詩派。
陶淵明與謝靈運都處于劉勰在《文心雕龍》說的“老莊告退,山水方滋”時代。當時許多清醒的詩人為了全身遠禍,藏身匿跡于山泉林木之間,看到了遠離囂鬧的都市和政治風波的自然山水之美。于是,他們苦悶的精神和悲憤的感情,便在這足以娛情解憂的青山綠水間覓得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處所。
下面我便從以下三方免比較陶淵明的田園詩與謝靈運的山水詩。
一、創(chuàng)作題材不同。
田園詩主要通過對農(nóng)村自然景觀的歌詠,寄托作者高蹈遺世、超然物外的悠閑自得的情趣;而山水詩則重在描寫自然山水景物,來表達詩人的心境,從中得到的感情;而山水詩主要描繪自然風景,寫詩人主體對山水客體的審美,往往與行旅聯(lián)系在一起。品陶淵明的田園詩,自能體會其澹泊而蒼茫的心境;味謝靈運的山水詩,油然而生寂寞而深邃的情懷。
二、寫作意象不同。
陶淵明在詩歌意象藝術創(chuàng)造上立意超拔、取象新鮮,造詣極高,因而使其詩歌平淡中顯出濃烈,自然中露出雄奇,意境深邃,含意雋永,使其光明峻潔的人格在雋永的意境中得到時完美的凸同。在繁富眾多的意象中,鳥,云,菊,松,酒,南山,是陶詩中常見的意象,幾乎無不攝入筆端,這些意象都是最能引起詩人思想感情的東西,達到意象也感情有的共鳴。
謝靈運詩歌中的意象基本上都是景物,來自對現(xiàn)實的直接觀察和個人的切身體驗,使山水詩擺脫了以往送別等題材詩歌里的影物描寫程式,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
三、對自然景物的描摹手法不同
陶淵明是寫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詩化的,感情也是詩化的。他的詩歌自然平淡,并不追求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極其相似,寄托作者高蹈遺世、超然物外的悠閑自得的情趣。陶詩所描寫的都是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的農(nóng)家常事。用這此家常事來伸發(fā)出自己高于別人的哲理。
謝靈運的詩歌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畫,他充分發(fā)揮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憑著細致的觀察和敏銳的感受,對山水景物做精心細致的刻畫,力求真實的再現(xiàn)山水景物的然美,這些山水景物往往是獨立于詩人性情之外的,是詩人描摹的客體,在謝詩里,山水姿態(tài)已占據(jù)了主導地位,窮貌極物成了主要的藝術追求。
由此可見,陶淵明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綺語浮詞、鋪錦列繡的時代,他卻以嶄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詩作卓立于詩壇,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而謝靈運,開創(chuàng)了山水詩派,奠定了中國山水詩寫實主義傾向的雛形。他對于后世的影響,尤其是對律詩的形成、對文學語言“文學性”方面影響之深遠、地位之崇高應該說無人可以撼動的。
感謝陶淵明,讓自然田園排除我們內(nèi)心的喧囂,超越世俗,與自然泯合;感謝謝靈運,讓綺麗山水真正走進我們的視野,融入我們的心田!
參考文獻:
【1】郭興良,《中國古代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2】周建忠,《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中國古代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4】《影響中因文化的20大奇才怪杰》,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8月
【5】《世界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