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外交政策研究所 2012年10月
執(zhí)筆:Felix K. Chang
編譯:侯沫
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正式入列服役。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曾于1982年至1988年間任海軍司令員的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的遠見。在海軍司令員和軍委副主席任上,劉華清勾畫了中國海軍的藍圖,并將海軍的重心從海岸防務逐漸轉移為向西太平洋投射兵力。為了徹底實現(xiàn)這樣的轉變,航母是必不可少的。
坎坷“瓦良格”
盡管如今航母已經(jīng)不再是革命性的戰(zhàn)斗平臺,但它仍是一個國家的海軍躋身世界一流水準的象征。中國從1990年代開始加速了海軍現(xiàn)代化的進程,從這時起,中國的造船廠制造了多艘新式艦艇,從配備了核動力彈道導彈的潛艇到兩棲登陸艦等。正是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海軍工程師獲得了大量學習如何設計航母的機會——既包括中國購買的外國退役航母,也包括通過多種渠道獲得的信息。
在多個退役航母的選項中,中國最終選擇了俄羅斯的“瓦良格”號。在2011年8月“瓦良格”號終于初次試航之時,這艘航母已經(jīng)走過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于1985年開始建造的“瓦良格”號原定將成為蘇聯(lián)海軍艦隊的一員。但隨著蘇聯(lián)解體、冷戰(zhàn)結束,尚未完工的“瓦良格”號只得停靠在烏克蘭的造船廠中。早在1992年,“瓦良格”號就引起了中國的興趣,然而,購買過程一直持續(xù)到了1998年。又花費了四年時間“瓦良格”號才終于從黑海抵達了大連。直到過去幾年中國軍迷在網(wǎng)上貼出的圖片才顯示出造船廠開始改裝這艘蟄伏已久的航母。
即便如此,對于這艘航母實戰(zhàn)性的懷疑仍然存在。盡管經(jīng)過了改裝,但“遼寧號”主要系統(tǒng)的大部分與俄羅斯同屬庫茲涅佐夫型的姐妹船只并無二致,而后者暴露出了大量的維護問題,出海的時間很有限。
不消逝的批評聲浪
此類批評并不新鮮,對航母持懷疑論者長期以來一直在挑戰(zhàn)中國的航母項目。在過去二十年間,無論是對西方的觀察家而言,還是在中國海軍內部,這一爭論一直是熱門的話題。
對航母持懷疑論者的首個論據(jù)是高昂的成本。建造或是改裝航母都非常昂貴,印度最近改裝了較小型的基輔級“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耗資達23億美元。早些時候對“瓦良格”號改裝費用的估計約為20億美元。除航母的建造和改裝費用之外,每年的維護費用同樣不是一個小數(shù)字。英國皇家海軍每年用于維護新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的費用預計將達到7000萬美元,每年的周期成本達1.6億美元。
全盤財務考慮還需要將整個戰(zhàn)斗艦隊的建造和維護費用包含在內。按照美國模式,這一艦隊需要包括對空驅逐艦、反潛艇護衛(wèi)艦、潛艇、快速支援艦,以及最為重要的航母戰(zhàn)斗機群。目前中國海軍的裝備計劃中正在不斷制造高科技艦艇,看起來,海軍已下定決心要打造最頂級的裝備。
除了巨額的建造和維護費用,航母項目還意味著高昂的機會成本。不論航母及其相關設備具體耗資多少,這些資源總歸是來自海軍預算的其他部分。結果就是,海軍的其他計劃可能不得不被暫時擱置,例如額外的核動力潛艇等。此外,航母操作所需的技能大部分都不適用于海軍的其他崗位,這就導致必須為航母建設專門的學院和基礎設施,從而進一步吸走了其他海軍部門的資源。在這個預算不斷增加的年代,這些還只是第二位的顧慮;但一旦預算收緊,對設施的維護就將變得艱難,歐洲許多海軍今日面臨的困境正是前車之鑒。
航母反對者常常認為航母的實際價值有限,它們易于受到潛艇和水雷的攻擊,就如同一架“浮動的棺材”。在他們看來,用于建造這艘大船的資源更應該被用于建造更不易被攻擊的戰(zhàn)斗平臺,例如核潛艇?;谕瑯拥睦碛?,很多西方軍事專家也認為,在一場現(xiàn)代化的公開軍事沖突中,中國的航母艦群會很快成為吸引對海導彈的磁石。
除了“遼寧號”本身,中國所處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也增添了航母反對者的疑慮。他們擔心“遼寧號”會令中國的鄰國感到恐慌,進而更加緊密地與美國展開軍事合作,或是與中國展開軍備競賽。事實上,由于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表現(xiàn)愈發(fā)具有侵略性,這樣的擔憂正在變成現(xiàn)實。過去三年間,日本、菲律賓和越南都與美國加深了軍事聯(lián)系。日本更是于2011年12月對國防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從防御俄羅斯轉而應對來自南部海域的威脅。為此,日本計劃將潛艇艦隊從16艘擴張到20艘。菲律賓和越南同樣開始著手升級軍備。
未完成的“遼寧號”
盡管“遼寧號”已經(jīng)入列服役,但它尚未做好最低戰(zhàn)斗準備。在經(jīng)歷了十余次的試航之后,船上的基本系統(tǒng)固然運轉正常,但在此期間,大連的造船廠仍要進行多次修復,甚至包括掀開航母的飛行甲板,便于給下表面涂上鉻酸鋅底漆。有報道表示“遼寧號”的推進系統(tǒng)存在問題——考慮到“遼寧號”的姊妹船長期存在的發(fā)動機問題,這一點也不令人吃驚。
此外,“遼寧號”尚未準備好一些至關重要的部件,例如飛機著陸所需的阻攔索。有傳言稱中國希望從俄羅斯購買阻攔索,但遭到了俄方的拒絕。除了阻攔索的缺失,J-15戰(zhàn)機安全地起降于甲板上仍是一個沒有解決的難題。中國仍然欠缺關鍵的技術以檢測J-15戰(zhàn)機的機架及訓練戰(zhàn)機飛行員。
航母技術的復雜性也是一大挑戰(zhàn)。中國海軍設計現(xiàn)代作戰(zhàn)平臺的能力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即使中國所造出的船噸位越來越大,仍未能夠整合進飛機彈射器等特種裝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掌握這些技術,即使是改裝“瓦良格”號這類老式航母所面臨的技術挑戰(zhàn),也需要經(jīng)過十年的打磨才能熟練掌握。
即使“遼寧號”具備了執(zhí)行任務的能力,這也并非爭論的結束。中國在未來是否需要建造更多的航母?圍繞著這一話題,觀察家們可能又會展開新一輪的唇槍舌劍。
本欄目責任編輯: 李巖(liyan_juergen@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