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凱文?布朗和妮基?菲爾德,是在曼哈頓下城的AW Asia藝廊里。
這里正在舉行一個關于中國奢侈消費的研討會,講者多為對中國人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頗有心得的專家和業(yè)者,聽者則大都是知名奢侈品牌公司的代表。作為蘇富比公司國際地產部的高級副總裁和資深中介,布朗和菲爾德應邀分享他們與前來紐約買房的中國大款們打交道的經驗。
布朗警告在場的聽眾:如果你不熟悉中國人的方式,很可能會在交易的過程中覺得被冒犯。比如不論多有錢的中國人都熱衷討價還價,他的一名中國客戶居然可以把一幢最初標價在2500萬美元的豪宅一路砍價,又對說好的價格出爾反爾,最終以1150萬的價格成交,交易結束后,還直截了當?shù)南虿祭蚀蚵犓昧硕嗌僦薪橘M。
菲爾德則認為,中國人來美國購物買的不只是商品本身,而更希望買到一種生活方式?!吧鲜兰o八、九十年代來美國留學的那批中國人,是來學習美國文化的,跟他們做生意,你只要按照美國的模式就行了,但現(xiàn)在來美國購物的這些中國人,如果你不學習他們的文化、按他們的方式做事,他們就去別家了。”他說。
因此,布朗和菲爾德的名片上印著他們的中文名字和頭銜,兩人正在學漢語,他們講的事例完全是為了亮出底牌作鋪墊。
美國有句俗話叫“跟著錢走”(follow the money),這是當年“水門事件”中的爆料者“深喉”指導新聞記者如何順藤摸瓜時說出的金句,現(xiàn)在已經成為美國人耳熟能詳?shù)陌采砹⒚欢▌t。從這個角度說,美國商界對中國客人的高度重視似乎順理成章。
中國人在奢侈品消費方面的熱情和實力早已為世界熟知,2011年,中國人在購買奢侈品方面總共花了126億美元,中國人成為世界奢侈品的最大消費者,而這些消費中有一半都花在海外市場,歐美國家成為主要的受益者。
美國長期的強大和富庶,令國民自命不凡和自我中心的意識根深蒂固,美國人對外國文化興趣了了,能放下架子去研究和遷就外國文化就更為罕見,即使在財大氣粗的外國消費者面前往往也是如此。
上世紀8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時,揣著大把現(xiàn)金的日本人就像今天的中國人一樣涌向美國,從本地企業(yè)到地標建筑到名牌商品見什么買什么。但當時這些東方新貴給美國人帶來的不是驚喜而是恐慌,他們甚至將此稱為“日本入侵”。
如今面對來自中國的新錢,雖說些許恐慌仍在,但更明顯的是美國人張開雙臂誠心誠意的接納態(tài)度。這當然并非源于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好感,而是因為美國的經濟已今非昔比。不僅這場經濟危機比80年代那場更加兇猛,令美國經濟對外國消費者依賴大大加強,美國人80年代賴以生存的制造業(yè)也早已凋敗,而如日中天的服務業(yè)在經濟結構中顯得更加重要,讓美國人的服務意識服務水平也更上層樓。
但無論事出何因,錢包鼓脹的中國消費者無疑是趕上了好時候。倒不是說他們終于可以在前呼后擁夾道歡迎的友善氣氛中舒心購物,而是這種歷史機緣讓他們可能在消費的同時擔當重任。
對于中國來說,富人出國消費除了給國家掙足面子之外,實質好處并不多,財富外流,內需不振,加之限量版鱷魚皮包和鉆石名表攪起的仇富情緒,中國為這個“面子”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高昂,難怪對于媒體上中國富人在國外橫掃蒂芬妮、老佛爺?shù)拈L篇報道,大部分國人只冷眼旁觀,也使得蘊藏在這一群體中巨大的軟實力,因人們對其手中通貨的鄙夷而被忽視。
這是一個可以讓五大道名品店開始雇傭講中文的服務員,讓曼哈頓的豪華酒店開始提供中式早餐,讓像布朗和菲爾德這樣的銷售代理愿意以包容的態(tài)度學習中國文化的群體,他們一夕之間實現(xiàn)的,是住在美國的中國移民幾十年也沒能成真的夢想。只可惜這種巨大的潛力至今一直仍在放任自流,尚未被有意識的激活。
富豪們當然不會去主動爭當“文化大使”,但效仿如今市面上興起的由美方機構主辦、向中國人推介美國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富豪購物之旅,由中方機構推出精心策劃,集名品購物和文化活動于一體的富豪(包括美國人)旅行團,也許是個多贏的辦法—美國人腦子里裝上了中國文化,中國人包包里裝上了美國商品,于是富豪們的購買力成了文化推廣的引擎。
(作者為美國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