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 審美 感受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B-0059-01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將深刻的思想情感寄托在文字里,使文字像一顆顆珍珠被思想感情的邏輯之線連綴成為珍珠項鏈一樣的文章,創(chuàng)造了美輪美奐的一個審美空間,讓人贊嘆。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審美能力,不僅應知其美,還應知其為何而美。
一、書聲朗朗,感受音韻美
每一篇文章的每一個文字都有一定的聲調,與音樂當中的音符有異曲同工之妙??梢哉f一篇文章就是一篇樂譜,朗朗的讀書聲可以使人們沉醉于這天然而成的韻律中。那抑揚頓挫、激進舒緩、剛柔相濟的音韻,可以讓讀者捕捉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可以說,杰出的文章大多都呈現出音韻美的特點,其感情氣勢顯得跌宕起伏、細膩逶迤,給人“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之感。做文章也如設計庭院,花香配鳥語,青蓮襯游魚,一動一靜,一暗一明,有聲有色,才生機盎然,富于韻致。然而,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學生注重文章的段落層次分析、思想感情的提煉,認為其他的可有可無、無關宏旨,常常忽略朗讀教學,很少體會文章的音韻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音韻美呢?這就必須讓學生回歸書聲朗朗。郎朗讀書聲以聲音韻律鐫刻在人們的心上,類似于我們聽完一首歌,過后再聽到這首歌時就會感覺似曾相識。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首詞是大氣磅礴、氣勢恢弘、韻律上佳的千古絕唱,讀來令人精神振奮。北國冰封雪景分外妖嬈,面對祖國壯麗河山,歷代無數建立豐功偉業(yè)的英雄感嘆萬千;然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全詞明快暢達,揮灑自如,合律入韻,極易誦詠、吟唱。教師可先播放電視劇《中國1945之重慶風云》的片尾主題曲(《沁園春·雪》),讓學生感受到這首詞中內在的韻律之美;然后選擇與之氣勢相和諧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配樂下朗誦。
二、畫面再現,感受意境美
由文字織成的空間自然成境,所謂“境”,就是人們常說的意境。它是以文字展現出來的一幅圖畫,是思想感情的載體,是以具象的形式存在的美,讓我們置身其間,觸摸作者之所觸摸,傾聽作者之所傾聽,與作者產生思想感情的共鳴。境由象生,一個個具象像一塊塊磚頭木料構建一幢高樓,所以要解讀“境”就必須先咂味“象”。詩文作者常常將情感植入景物,借用花、鳥、蟲、魚乃至大自然萬物這些“象”,來表達內心的思想情感。每個“象”都有一個存在空間,作為情感交流的紐帶。所以“境”形成,飽含著各類“象”之美感。
畫面效果能調動視覺興趣,就像介紹旅游景區(qū),文字描述不如圖片展現那樣生動直觀,竭盡妙處。所以,教師要將詩文中畫面呈現于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欣賞詩文中畫面,感受詩文中意境美。以《沁園春·雪》為例,所描繪的畫面粗獷、豪放、恢宏、磅礴,仿佛佇立在高高的長城之上,祖國的萬里河山盡收眼底。為使學生更好地感受詞中高格的意境美,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現1959年9月著名畫家關山月與傅抱石根據毛澤東《沁園春·雪》之詞意而畫的大型山水畫。引導學生欣賞畫面,如在畫中游覽,浮想古今,感受詞中大氣磅礴的意境美。
三、字句體悟,感受情感美
作者把在社會生活中的所思所感訴諸筆端。這些思想情感具有個體特殊性,潛藏在字里行間,最能體現文章價值,使文脈貫通。教師要教學生像品茶茗一樣去品味文章,先拂去浮在茶水之上的青葉,即文辭、韻律、意象,然后細品茶水之清香,即文章字里行間蘊涵的情思。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字句,在字句的“血肉”中體悟文章的“靈魂”。
以《沁園春·雪》為例,“冰封千里,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時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薄绊毲缛眨醇t裝素裹,分外妖嬈,引無數英雄盡折腰?!薄熬阃?,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詞中用了很多冷色調詞語,如“冰封”“雪飄”“莽莽”“蟒蛇”“蠟象”,深沉磅礴;“欲與天公試比高”,桀驁不馴,象征革命,表達作者偉大的革命豪情。筆鋒一轉,祖國大好河山,引無數英雄盡折腰。“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表達作者雄視千古的偉大抱負,對當今英雄人物的高度贊頌之情。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作者通過語言文字表現意象,創(chuàng)造意境,來表達思想情感,營造審美空間;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進入文章的審美空間,感受和體會語文的精彩,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語文水平。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