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必須切實做到高度重視重點指引,讓語文走進生活,重視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新課改 教學探討
不知從何日起,語文教學已成定規(guī):每上新課,布置預習,先說背景,再敘作者,范讀課文,釋詞注音,分段解析,歸納中心,總結特點,完成作業(yè),整理筆記,以備考核。這套教法自是先前專家學者從教總結的精華,可取之處很多。但不用諱言,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改革的深化,不適應現實之處也在所難免。
一、偏重面面俱到,忽略重點指引
中學語文教科書上的篇章,自是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杰作,但無論如何好的文章,有其長處,也難免有自身的弱點。即使無弱點,也不見得方方面面都需學生學之、通之,方方面面俱學,既不可能,也不需要。則其重點而教之,選其優(yōu)點而學之,該是教和學得法的關鍵。至于那些可有可無、可強可淡之處,省之、淡之,是為上策??上КF行教法,千篇一律,環(huán)環(huán)不斷,教師抱著參考書往下灌,學生無所用心往本上抄,長此以往,怎不生厭。我覺得無重點的面面俱到,仿佛是一大桌天天見面的沒有變化的山珍海味,難說不好,就是調不上口味。
二、偏重模板教學,忽略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智欲望呢?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于激發(fā)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例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們始終采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
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范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yǎng):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zhàn)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huán)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煉和表現的機會。教室中再沒有陰暗冰冷的\"死角\",課堂上充滿著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fā)現、挑戰(zhàn)與沉思同在?;钴S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授課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fā)出它應有的活力。
三、偏重考試教育,忽略學生情感
(一)情感是人們內心感情和態(tài)度的表露
情感在語文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創(chuàng)造和利用積極有利的情感因素,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古人說:\"人情者,禮儀之田也。\"(《禮記》)情感是人際關系的調節(jié)器。教師對學生真誠的關愛、理解不僅能增進師生之間的理解,縮短師生心理上的距離,還能產生共鳴──學習語文的愿望和熱情。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與信任時,必然會產生愉悅的心境,激發(fā)對教師的熱愛和依賴感,使他們樂于接近教師,當然也就會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努力學習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對于差生,教師更應用愛去感染他們,使他們能時時感受到老師更應用愛去感染他們,使他們能時時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重視,調動其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其學習語文的自信。
(二)注重學生情感方面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正處于性格形成和趨于穩(wěn)定階段。不同的學生在情感方面的表現和需要大不相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因材施教。如對性格內向的學生要對其仔細觀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熱情鼓勵他們多開口說語文。在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時候,要把握時機多給他們獲得成功表現的機會,并多給予表揚,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感。而對于外向型學生要給他們充分自我表現機會,保持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同時對他們要提出更高要求,對他們的缺點可以公開批評。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培養(yǎng)和利用個性中積極的情感因素,如學習語文的興趣、自信心,使用語言時不怕犯錯誤等,它們能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窮的力量。
那么怎樣改變呢?更新觀念,盡快樹立中學教育是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多層次、多規(guī)格的人才的服務觀點,提倡\"百花齊放\",力爭\"推陳出新\",光大\"合格加特長\"、\"優(yōu)質加特色\"的因人施教法。語文是最不受拘束、最生動活潑而又最豐富多彩的一門學科。我們不必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拘泥于課文本身的講解而放不開手腳。我們應該正確處理好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的關系:不拘一格,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別開生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追求實效,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從課本出發(fā),深挖內涵,發(fā)散思維,讓學生學到書上有、書上還沒有的有用知識。如此不斷求活求實,以變應變,自然就不再會是進退維谷胡同窄,而是左右逢源天地寬了。
布置預習時,我要同學們用課文中的原文意思回答\"為什么要選取此課為初中學業(yè)的語文第一課。\"這完全出乎意料的問題,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自覺地查字典、翻注釋,相互切磋,鉆研課文。上課時,我盡情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很快意見就趨向一致:課文通過游洞的記敘,闡明了任何事業(yè)的成功都離不開\"志\"、\"力\"、\"物相\"等多方面的配合的道理。同學們誰不盼自己學業(yè)成功,那就得立\"志\",煉\"力\",爭\"物相\",齊頭并進,狠下功夫。但是并非下了功夫就可以如愿以償,萬一到時而不如愿,也大可不必后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至此,這一課教學主要目的已經達到。諸如注音、釋詞、題解,甚至串講,在同學們的預習中都已基本解決,于是便淡化處理,只就本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的寫作特色重點講解,并做些釋疑解惑工作。同時提醒同學們不要疏忽王安石倡導的做學問還得\"深思\"、\"慎取\"的方法。要求同學們早讀時間放聲讀,訓練語感;課堂上表情讀,體驗心境;課后練習,大寫讀后感,聯系自身現實,多角度揣摩問題。一星期后,學生大多有二三篇習作,我抓緊批改,邊改邊發(fā),有特色的就在班內公開讀,其余的就在同學間傳著看。此時我趁熱打鐵,又贈送格言警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人生難得幾回搏\" …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可想而知,普遍反映上語文課時間過得特別快。
學海無涯,教無定法,教學是件摳腦子的事。能變則活,善變則進。古人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