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作品,撲面而來的是一種淋漓的元氣,孫成剛把現(xiàn)象世界中自然物象轉換為筆墨結構與形式,進行歸納、概括與精神性的處理;重要的是,他眼中的物象在經過心靈過濾后,化作筆簡墨妙的意象——荷花、石榴、紫藤、枇杷、芭蕉等,都在刪繁就簡之后,成為極單純、極簡練與極平實的“寫意”之象。
花鳥畫家孫成剛1960年出生于山東日照,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金融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他從小愛好書畫,先后師從畫家郭石夫、秦天柱學習花鳥畫,并得到許多名家如湯文選、姜寶林、趙寧安等人的點撥與傳授。他一面勤奮觀摩古人作品并悉心臨摹,體會中國畫的技法和蘊涵在其中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意味,一面通過觀察周圍的花鳥蟲魚,熟悉其造型特征和各種情態(tài),并大膽進行創(chuàng)作,不斷積累心得和經驗,從而一步步走向藝術創(chuàng)造的殿堂。正是在繼承了傳統(tǒng)的寫意形式,汲取了前人的寫意繪畫經驗,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給以重新解讀與揚棄后,完成了從物象到心象的轉換,并在“以技入道”的提升過程中,完善并成熟著自己的藝術,使他的作品在筆飽墨酣之中洋溢濃郁的自然氣息,展示了令人愉悅的清麗境界。他的花鳥藝術漸近于“畫氣不畫形”,“以技入境”的高度和水準。
寫意為本 心性為源
花鳥畫家孫成剛正是在繼承了傳統(tǒng)的寫意形式,汲取了前人的寫意繪畫經驗,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給以重新解讀與揚棄后,完成了從物象到心象的藝術轉換,并在“以技入道”的提升過程中,完善并成熟著自己的藝術,使他的作品在筆飽墨酣之中洋溢濃郁的自然氣息,展示了令人愉悅的清麗境界。
寫意,是以觀墨為材質的中國畫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并據(jù)此形成一種特定的藝術原則,在這個原則下,經過歷代畫家的努力,寫意的繪畫形成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和成熟完美的極致.正是寫意原則的形成與成熟,為中國畫家提供了直抒心性的手段與方法,成為中國畫家觀照自然、把握自然的特定方式,特別是中國畫中的“寫意”,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精神符號,它的豐富內涵和廣闊的外延,既是精神自由的必然表現(xiàn),也是藝術規(guī)律與本質的體現(xiàn)。
中國的寫意畫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相傳唐代王維因其詩、畫俱佳,故后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一變勾斫之法”,創(chuàng)造了“水墨淡,筆意清潤”的破墨山水。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寫花的枝葉蕊萼,然后略施淡彩,開創(chuàng)了徐體“落墨法”。之后宋代文同興“四君子”畫風,明代林良開“院體”寫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濃墨淺色,陳白陽重寫實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韻。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寫意畫已進入全盛時期。經八大、石濤、吳昌碩、齊白石等發(fā)揚光大,如今寫意畫已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畫法。尤其是大寫意花鳥畫也是中國畫屢有斬獲的前沿陣地。
對孫成剛來說,取得這樣的成績,是經過一個并非容易的過程的。他從書法入手,在書法用筆的形式、美感中,體味毛筆線條的韻致與各種不同的筆法、墨法的發(fā)揮、運用,使他深得了文化底蘊的滋養(yǎng);后來,他又從師于郭石夫、秦天柱,并深得湯文選、姜寶林、趙寧安、王濤、孫志鈞、馬振聲、朱理存、祝燾諸大家的親授,解悟了繪畫之道的形而上本質與規(guī)律,領會了中國藝術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意象寫意藝術原理,使他的花鳥藝術漸近于“畫氣不畫形”,“以技入境”的高度和水準。并且,由于不斷的廣采博征、厚積薄發(fā),使他的創(chuàng)作愈發(fā)生機郁勃、生動鮮活,表現(xiàn)出“筆墨當隨時代”的清新特點。
孫成剛作為當代畫家,處在歷史巨變的過程中,特別是中國畫面對當代的“轉型”,以及花鳥畫這一完美的形式、語言,在“當下”如何創(chuàng)新的命題,面對這一現(xiàn)實態(tài)勢,孫成剛并未失去希望的信心,反倒增加了面對挑戰(zhàn)的勇氣,他從容不迫地從傳統(tǒng)入手,解讀傳統(tǒng)筆墨的奧妙,從中提取了持久性的元素注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同時,他又深入生活,在體驗、觀察之中,捕捉自然萬物的生命力與千姿百態(tài)的神采、氣韻;兩者的結合,使孫成剛的花鳥畫在來自古今的滋養(yǎng)中茁壯成長,且顯示出充實、豐滿的風采。
孫成剛緊緊抓住寫意之象的本質,在“得意忘象”的原則下,以“似與不似”的把握,使中鋒用筆的線條從而自由地轉為提、按或側鋒,使筆致、墨韻共生于揮灑之中;而且,在枝條的節(jié)奏、韻律的變化中,流暢與澀重獲得了統(tǒng)一,外在與內在獲得了統(tǒng)一,有限與無限獲得了統(tǒng)一,在墨、色的互動與烘托下,一切皆獲得了生命活力,或迎風搖曳,或風姿綽約,或韻致萬種,或清麗高蹈,既給人以視覺愉悅,又給人以審美啟發(fā)。
孫成剛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勤奮地耕耘著,他不驕不躁,遠離世俗,追求著藝術的純粹性和嚴肅性,使自己作品個人面貌鮮明而又清新,厚重而優(yōu)雅,這是他多磨礪的結果,也是難能可貴的。
骨法用筆 格高韻古
孫成剛的畫筆墨技巧非常成熟。他保持著中國水墨大寫意花鳥畫的基本特質,著重發(fā)揮筆墨形式語言的魅力,保持通篇痛快淋漓,融入書法用筆,下筆干濕濃淡相宜,運墨氣韻生動,做到形、質、神兼?zhèn)?。他發(fā)揮了用筆用墨的高超技巧,創(chuàng)造了難能的美感效應。他高度發(fā)揮水墨寫意出神入化的技法,創(chuàng)造了他所醉心的生意盎然而飽含畫家情思意趣的生物世界。簡筆易,豐富則難。兩者兼美,是孫成剛作品最大的特色。他的《荷塘無處不是詩》是減筆的極致。形式的洗練,幾乎無可再減,但是筆墨的干濕濃淡,粗細疾徐,線條的張力,悠閑的鴨子與上方斜欹的墨荷的顧盼呼應,卻蘊蓄了極豐富的視覺元素與生命情趣。其他大作如《幽蘭》、《菖蒲》等,都是寓繁復于簡儉。將千百筆刪削廢棄,以極飽和豐美的少量筆墨來建構其骨架與神韻。古人說:“骨法用筆”,成剛已得其味。筆墨的狂揮醉舞,而能以神造形,不流于荒率渙散,是寫意水墨神奧之所在。孫成剛達到這樣的境地,是幾十年筆耕不輟的結果。
在孫成剛的畫里,既有吳昌碩的“格高韻古,元氣淋漓,動人心魄,使觀者為之心壯”的氣勢,又有郭石夫“沉雄樸厚、古雅剛正,磅礴而不染獷悍之習,灑脫而內具堅貞之質。凡一花片葉,寸草泰石,莫不深合理法,備極情態(tài)”的畫風,同時兼具湯文選“用筆奔放,用墨恬潤,在寫實中追求凝重,在平淡中呈現(xiàn)意趣”的筆墨技巧。孫成剛把三位大家的長處兼容并蓄合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具魅力的繪畫風格。
孫成剛的畫首先有神韻。董其昌有論:“畫山水唯寫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質畢肖,則無氣韻;彩色異具,則無筆法?!泵鞔煳碱}畫詩也談道:“不求形似求生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