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發(fā)展
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B-
0079-02
一、背景介紹
蘇科版教材《物理》8年級上冊93頁第4題是一道實驗性的課外習題,該題的設(shè)計貫徹了新課程的理念,要求學生對身邊熟悉的現(xiàn)象進行科學探究。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物體通過裝水的玻璃杯后所成的像總是正立的像,而且像的高度不變,像隨物體與水杯的距離的增大先變粗后變細。這與他們在課堂上學過的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不同,課堂上學到的凸透鏡成縮小的像是倒立的。學生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安排了這一課外活動。
將知識學習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是新課程標準提倡的學習方法之一。本案例是學生學習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后的一次實際應(yīng)用,是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的一次探究活動。學生在前面學習了“照相機與眼睛視力的矯正”這一節(jié),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其成像情況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chǔ)上,他們帶著問題開展探究,通過探究解決問題,從而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過程描述
教師:(讀講課本93頁第4題)水杯后面放置一個小泥人,透過水杯觀察小泥人(如圖1所示)。改變小泥人與水杯的距離,請描述你所看到的像的特點,并分析成這種像的可能原因。
學生:像總是正立的,且高度不變。
學生:像隨物體與水杯的距離增大先變粗后變細。
學生:怎么看到的總是正立的像?縮小的像不應(yīng)該是倒立的嗎?
教師:從這個實驗現(xiàn)象看,物體的像在水平方向上是放大的,在豎直方向上大小不變,這是為什么?請?zhí)岢瞿愕牟孪?。(學生思考)
教師:裝水的玻璃杯的水平截面是凸形的,因此具有凸透鏡的性質(zhì)。它的豎直截面是什么形狀的呢?
學生:是矩形,所以不具有凸透鏡的性質(zhì)。
教師:所以我們的猜想是什么?
學生:柱形水杯在豎直方向上光沒有會聚作用。
學生:柱形水杯只對水平方向上的光有會聚作用。
教師:怎樣驗證你們的猜想呢?(學生思考)
教師:我現(xiàn)在為你們提供平底試管(帶塞),管內(nèi)裝滿水。請大家思考如何利用現(xiàn)有的器材,設(shè)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們的猜想。(學生思考)
教師:(引導(dǎo)學生)我們是怎樣知道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的?
學生:凸透鏡能將太陽光會聚成一點。
教師:我們能不能模仿這種研究方法呢?
學生:讓太陽光照射到試管上,用白紙當光屏在其后面移動,觀察裝水的玻璃管對太陽光會聚的情況。
教師:請?zhí)岢瞿銈兊膶嶒炘O(shè)想。
學生:如果紙上出現(xiàn)了和玻璃管中水柱一樣長的光帶,則說明水杯在豎直方向上沒有會聚作用。
學生:如果紙上出現(xiàn)的光帶變細,則說明水杯在水平方向有會聚作用。
教師:現(xiàn)在我們到室外去探究,驗證我們的猜想。
學生每兩人拿一根試管到教室外,利用太陽光做起了實驗。一會兒,學生返回教室,異常興奮,都說看到的光帶是一根與玻璃管等長的細光帶。
教師:請說出你們的實驗結(jié)論。
學生:(在實驗的基礎(chǔ)上最后得出了結(jié)論)柱形水杯在豎直方向上對光沒有會聚作用,只有在水平方向上對光才有會聚作用。
至此學生不僅理解了為什么通過水杯看到小泥人的像總是正立的,且高度不變,像隨小泥人與水杯的距離增大先變粗后變細;在教師的引導(dǎo)下,他們還注意到小泥人所成的實像是左右對調(diào)的,進一步理解了倒立實像中“倒立”的含義。
這時又有一個學生提出問題:以前認為透過裝水的玻璃杯觀察到的手指會變粗,這個結(jié)論是否有問題?
教師:請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事實是怎樣的。
通過實驗觀察,學生看到用手握住裝滿水的圓柱形玻璃杯時,手指果真是沒有變粗,只是手指變長了,這又再次驗證了前面的猜想。
三、反饋練習
教師:柱形水杯能橫向放大物體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有沒有應(yīng)用?(學生思考)
教師:(提示)我們在第二章中學習過一種測量工具就是利用了這個現(xiàn)象。
學生:體溫計利用柱形玻璃柱將里面的水銀柱橫向放大,便于我們觀察它的示數(shù)。
教師:非常好!
教師用多媒體出示練習題:如圖2所示,小剛將盛滿水的圓柱形透明玻璃杯貼近書本,透過玻璃杯觀看書上的鸚鵡圖片(圓圈中的鸚鵡圖與書本中的鸚鵡圖實際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虛像可能是( )
學生:D
四、活動反思
課本93頁第4題的設(shè)計貫徹了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教師重視物理實驗的教學,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本題的素材——水杯放大問題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學生所熟悉。以學生常見的生活用品作為實驗器材,使學生對實驗感到親切,對實驗過程的觀察更為仔細。在探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又能引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的欲望。本活動真正落實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教學理念。
本案例把學生當作活動的主體,以學生主體的活動為中心來開展探究,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主體觀。案例中教師在提供實驗器材后,并沒有告訴學生如何進行實驗,而是引導(dǎo)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以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為基礎(chǔ),積極探索,獲得發(fā)現(xiàn)。其間,學生間的交流與討論有助于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猜想并進行驗證,有助于學生從多個視角去思考問題、探究問題。
本案例雖然是課堂之外的活動,但它很有價值,因為學生對活動很有興趣,通過活動喜歡上物理,為今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chǔ),同時加深了對已學過的知識——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理解,學會了應(yīng)用。教師在和同學們的討論中也得到了不少啟發(fā),這對教師今后的教學是很有幫助的,所以通過活動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