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基礎教育 教學改革 教師素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B-0006-02
因教育調研的需要,自2010年以來筆者參加了廣西基礎教育“MS-EEPO”(有效教育,以下簡稱EEPO)教學改革試點的培訓與監(jiān)測工作。EEPO具有系統(tǒng)操作性、實用性強,容易被中小學一線教師接受等特點,目前正在廣西12個市區(qū)、縣進行試點。它強調課堂教學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實效性,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與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一種教學模式的系統(tǒng)工程,它由五大操作模塊組成,分別是學習方式、課型方式、評價方式、備課方式及管理方式。筆者通過多次課堂教學觀摩,領會了EEPO的操作要素和流程,感受了對其進行實踐探索的效果,同時也引發(fā)了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教學改革與教師素質之間的關系”便是其中一個問題。下面結合EEPO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談談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一、教學改革前期:教師素質的引領作用
一線教師永遠是教學改革的先鋒與主力。記得去年到某縣去測評其有效教育前期推進情況時,絕大多數老師還是處在一種不理解、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一些老師嘗試把某個現有的EEPO課型方式搬進自己的課堂,于是教室里桌椅的擺放發(fā)生了變化,課堂上出現了諸如約定、板卡、小組合作、要素組合等新形態(tài),但對于聽課者而言,更多地感覺到這是一種生搬硬套,只有EEPO的“形態(tài)”,而沒有它的 “神態(tài)”。通過與一線教師交流,我們發(fā)現教師素質在教學改革初期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這種引領體現在對教學改革理念的領悟與踐行的能動性上,要求教師熱愛教育工作,有勇氣接受新的挑戰(zhàn)。在改革實踐中,不難發(fā)現,那些主動、有熱情、積極肯干的老師,首先成為教學改革的主力。面對未知的新事物,這些老師與他人不同的是他們具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與熱情。缺失了這一份熱情,任何一項具體的教學改革都只是一種強制性的任務,使教師陷入疲于奔命的狀態(tài),其教學只能是依葫蘆畫瓢式的生硬模仿。在新形勢下,許多熱愛教育事業(yè)的老師通過思考、探索與嘗試,逐步理解教學改革的新理念,努力將教學改革往前推進。正是他們的行動,幫助了更多的人看清教學改革的內容、方法與目的等。所以,教學改革初期,教師素質中表現出來的職業(yè)榮耀感與認同感對引領教學改革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改革中期:教師素質的瓶頸地位
教學改革的推進中,總有一段讓一線教師痛苦的改革中期,期間甚至有一些教師迷失了前行的方向。這個時候,我們會發(fā)現參與改革的教師隊伍分成了兩個群體:一小部分優(yōu)秀教師逐漸理解和掌握了教學改革的精髓,但是大部分教師仍然處在艱難前行的狀態(tài)。所以面對每一次課例公開展示,我們都要問:課中表現出的所有這些“優(yōu)秀”是面向絕大多數人的“優(yōu)秀”還是僅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的“優(yōu)秀”?如果這些“優(yōu)秀”仍然只屬于那些在課改之前就已經優(yōu)秀的教師,這是否意味著教學改革的效果沒有顯著地提升?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那些專業(yè)知識基礎扎實、教學技能嫻熟、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往往能很好地結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學習特點、授課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目的等對教學改革的理念與模式進行靈活的滲透與運用,在教學改革中脫穎而出。在一次EEPO考察交流活動中,山東泰安南關中學通過政治課、歷史課、語文課、數學課、生物課等不同學科的不同課型圍繞“真、善、美”這一主題成功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與學習方式的擴展訓練,使觀課人員嘖嘖稱贊山東教師素質之高。試想,如果政治課教師缺乏對日常生活真、善、美的關注;歷史教師不進行某段歷史的背景研讀;語文教師沒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數學教師沒有深入理解數學思維之美;生物教師忽視生物的多樣性成就了生物世界的豐富多彩……那么,教學改革所要求的對學生進行的思維與學習方式的擴展訓練能深入開展嗎?從追求EEPO的“形似”過渡到“神似”的教學改革中期階段,教師素質顯然已成為制約改革發(fā)展的一個瓶頸,如果教師在改革實踐中沒有意識到教師素質這個瓶頸地位,或者雖然意識到但仍疏于付諸實踐的行動,那么其教學改革之路也許就只能停留在“形似”階段,置身于教學改革實踐中的教師與學生就無法真正獲得成就感與幸福感。于是,這一部分教師就只能隨波逐流,無法構建自己與教學改革對話的平臺,甚至會使逐漸形成的消極倦怠情緒成為教學改革前進的阻礙。我們也許不能苛求教師能在短時之內提升自己的素質,但是應該有意識地營造一種改革的氛圍、學習的氛圍,讓教師在和學生共同轉變教學方式的過程中一起進步,讓教師自覺形成需要充電的意識,并通過閱讀、自學或培訓等多種方式,讓教師的素質提高與教學改革同步。教學改革中期階段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較側重于專業(yè)知識方面,專業(yè)知識基礎不扎實、不豐厚的教師,無法實現從 “形似”到“神似”的過渡。從這個層面來說,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除了要對教師在理念、要素、模式等方面進行訓練之外,更要關注教師專業(yè)知識水平的提升。教學改革中期,教師專業(yè)知識成為制約教學改革向前推進的關鍵因素。
三、教學改革后期:教師素質的輻射效應
經過艱難的一路跋涉,教學改革會取得一些階段性的成果,教師、學生成長了,課堂教學的面貌也有了本質性的變化。但是,教學改革是一個漫長的實踐過程,我們對教學改革的探索永無止境,需要不斷反思、修正、完善和創(chuàng)新。因此應該集中所有教師的智慧和經驗,進一步營造教學改革的文化與精神氛圍,大力傳播與輻射教學改革的思想內涵,源源不斷地為教學改革注入新的動力,推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在一個階段的教學改革后期,教師素質更多地表現出教學智慧與經驗,這正是教學改革文化的傳承。在實際監(jiān)測中,我們欣喜地發(fā)現,這個時期一部分中小學骨干教師和教育研究機構的調研人員已經有意識地通過實踐操作課例對EEPO的理念與模式進行解讀、充實和創(chuàng)新。如某市教科所正準備出版一本運用課堂教學案例對EEPO進行解讀與指導的培訓用書,以更通俗易懂、更貼近中小學教師、更具操作性的方式傳播EEPO的理念與模式。與此同時,實踐反思也會反哺于EEPO的理論系統(tǒng),使其產生更好的應用效果。
以上所談旨在表明,當實施教學改革時,除了要把氣力花在對教師新學習方式、課型方式、評價方式、備課方式、教研方式等的培訓之外,更應關注貫穿于其中、影響至深的核心因素——教師素質,因為教師對職業(yè)的認同感、專業(yè)素養(yǎng)、實踐智慧將直接決定教學改革的成敗。為此,我們應該堅持推進教學改革與提升教師素質同步進行的方略,以實現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的教育本真目的。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