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開始以來,教師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了學生傾聽能力的重要性,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有效,給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但對教師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卻鮮有人提及,認為教師已經是成人,年齡到了聽的能力就會隨之到位,實際遠非如此,教師需要把聽的能力作為自己的一種專業(yè)素養(yǎng),加強培養(yǎng),這樣才能使我們善于聽出學生的需求和要求,理解學生的表達,幫助學生理清自己的思維,使我們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發(fā)展。
一、聽出學生的心理需求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是思想的表達,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口無遮攔”,學生的純樸的語言中在表達著他們自己也不太清楚的需求,教師善于傾聽,就能使學生獲得鼓勵,增強自信,喜歡學習。例如,在一年級學習拼音“p”時,老師往往讓學生先看圖說話,然后引出p的發(fā)音。在看圖說話的環(huán)節(jié),第一個學生說:“小紅在上坡”。第二個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站起來說:“小紅背著書包在上坡”。第三個學生舉起手來:“小紅背著書包,吃力地在上坡”。對于我們來說,學生們在擴句,句子的意思還是在上坡呀。但是,我們分析學生語言的背后是什么呢?學生想與眾不同,學生想讓老師關注自己,學生在聽小朋友的回答,也在積極思考啊。如果教師“聽”不出學生的這些想法,如果學生的表現(xiàn)背后的內容教師不思考,精彩的回答,被視為平淡,甚至被看做“無知”,學生需要得到鼓勵與表揚的心理需求一再遭冷落,我們的學生還會有激情嗎?我們的學生臉上還會有陽光嗎?我們的學生還愿意再去積極地傾聽與思考嗎?
二、聽出學生的要求
請看下面兩個教學片段:
片段一:一年級的數(shù)學課開始,教師要求學生做口算練習,大約兩分鐘后,對做得快的學生提出要求:“先不要往下做了”,學生不假思索:“老師,那我干什么呀?”
片段二:在一次二年級的數(shù)學課上,老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規(guī)律”,有學生隨口說到:“老師,怎么觀察呀?”
我感嘆童言無忌,也感嘆教師的冷漠,多好的調整自己教學的機會,就在教師的冷漠中溜走了。原因是教師不會聽,沒有聽出學生的要求,學生要求老師告訴他應該在停下做題的等待過程中干什么,學生在提醒教師:“您要求不夠細致,需要改進”。二年級的學生的話在告訴教師“我不會觀察,需要您教給我怎么觀察”。教師沒有注意到學生的話,一是還沒有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同等的地位,所以不能互相傾聽各自的聲音,而只是要求學生要聽老師的話語。二是還沒有從學生身上學習的意識,對“教學相長”的理解過于狹隘,更多地還是認為自己就是主體,學生應該聽老師的,這反映了教師與學生不平等的思想觀念。
三、聽出學生的生活經驗
課標要求我們在學生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這樣學生會比較容易理解,樂于學習。但是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我們便于掌握,學生的生活經驗我們很多時候卻難以了解。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不同的生活經歷,我們不可能一一做了解。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會聽,能夠“聽”出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利用他已有的經驗去理解知識,獲得感悟。如在學習米,學用尺子測量時,教師為了引出測量的需求,讓學生們說說如果知道桌子有多長可以怎么辦?學生們有的伸出手來,用拃來比,有的說用小棍來比,還有的說要用繩子來比。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是否可以“聽”出學生的生活經驗呢?用拃來比的學生是否使我們想到了成人量某個長度時所用的方法?那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一拃大約有多長,我們是否也想到了用步子測量呢?用小棍比比的方法不就是尺子的原型嗎?只不過尺子的長度不是我們規(guī)定的一個單位罷了,用繩子比比不就是我們的尺子已經成型了嗎?三種回答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學生不理解,但我們應該是已經“聽”出來了,這就是學生的經驗,這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在學生眼中的反映?!皰€”,“小棍的長度”,“繩子的長度”,這就是不同的長度單位,我們需要像秦始皇一樣統(tǒng)一一下,讓學生們看出來這就是我們的尺子,實際生活中有像小棍那樣的硬尺子,也有類似于繩子那樣的軟尺子罷了。“聽”出學生的生活經驗,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去引導學生理解所學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才會自然、深刻,這全在我們教師的聽的功夫。
四、聽出學生的思維
“聽”出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去理解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如,在找比 大,比 的數(shù)時,學生把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找0.16(?)和0.2之間的數(shù)時只是說到0.17,0.18,0.19三個數(shù),教師應該聽出學生的 思維局限在兩位小數(shù),應該想辦法去引導學生打開思維,認識到不僅可以是一位小數(shù),也可以是兩位小數(shù),三位小數(shù),不僅可以是有限小數(shù),還可以是無限小數(shù),不僅是不循環(huán)小數(shù),也可以是循環(huán)小數(shù)。學生的思維在老師的引導下打開,才可認識到兩個數(shù)之間的數(shù)的無限性。
再如:
共63根小棒擺成的如圖所示的三角形,能擺成幾個?
大部分學生的算式是(63-3)÷2,有一個學生卻列出了(63-1)÷2的算式,教師要能從學生的表述中“聽”出思維的不同,而不只是理解算式的意思。用第一種方法的學生是分類,從圖中可能更容易看出來,第一個三角形用三根小棒拼成,而從第二個三角形開始,卻是每增加兩根小棒就多出一個三角形。第二種方法的學生可能只是知道自己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并不知道自己與其他同學的不同之處在哪里。教師應該在聽出學生的思維后引導其他學生幫助想想兩種方法的不同之處,使學生明白他的思維與其他同學的不同之處,使其思維得到提升。這個學生是在分類的基礎上又想辦法進行統(tǒng)一,假如說把第一個三角形的最左邊一根去掉,那這道題就會簡化為每兩根小棒擺成一個三角形,這樣相對深刻的思維使得算式反而簡化。教師“聽”出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的思維,會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明晰與深刻,也使其他學生受到啟發(fā)。
教師傾聽能力的提高,將使“教學相長”落到實處,將使學生在與教師的平等關系中得到更好地發(fā)展,使教師自身素質得到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