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一學生普遍不喜歡學習歷史,究其原因固然有學生的,但我以為更多的原因在于老師,所以想要改變現(xiàn)狀,教師應該積極主動的改變提升自己,主要做法有:一、加強學習提高教師的素質;二、中國史與世界史緊密結合;三、從不同的視角去探究歷史;四、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通過這一系列的調整改變,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歷史,探究歷史,增強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激發(fā) 學生 學習興趣
高一新生普遍不喜歡學習歷史,具體表現(xiàn)為上課積極性不高,甚至昏昏欲睡;布置的作業(yè)拖拖沓沓,不按時完成。究其原因,固然有學生的問題:學生基礎知識差、高一學生面臨文理分科、下午上課學生容易瞌睡等等。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老師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其一,教學程式固化,忽視新教材體例,忽視歷史概念體系,或基于對老教材舊體例的輕車熟路,或由于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拿捏不準,或因為自身理論功底的不厚和研究水平的不夠,多數(shù)老師還是習慣穿新鞋走老路;其二,教學浮化,重史實概念講述,輕理論概念闡釋。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只落實史實概念,很少圍繞專題主題展開理論探究。其三,歷史教學窄化,就事論事,內涵少挖掘,外延不延展,歷史課堂枯燥無味。 總之我們的老師需要豐富歷史知識、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法, 老師如果把每堂課都講得生動形象,相信學生也不會無動于衷。
學習的起點在哪里?就是好奇和疑問,如果離開這條,就沒有了積極主動的學習。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加強學習提高教師的素質。俗話說:臺上一分鐘,天下十年功;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意思就是要是自己的課堂不那么枯燥無味,教師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大量的信息。在上課前,教師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觀念上的準備、內容上的準備、課堂形式、上課手段的準備。比如在講到古代的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時,講到政府抑制商業(yè)、歧視商人、限制商人行為從而導致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比較低,我們可以引用《琵琶行》中的詩句“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在《琵琶行》中,這句話是說琵琶女的悲慘處境,而從另一角度看則反映了商人的地位比較低,只能娶年齡老大的琵琶女作為妻子。再比如講到“市”的發(fā)展時,要講唐代的“夜市”比較繁榮,可用杜荀鶴的詩句“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來說明。要講宋代的“草市”已經有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可用陸游的詩句“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來說明。這樣文史結合,既可以容易的講清楚問題,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在講到中國史的時候,要把中國史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下,這樣學生容易形成一個整體認識?!爸袊x不開世界,世界需要中國\",比如在講到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時,需要告訴學生當時的世界許多國家都正在進行工業(yè)革命,而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yè)革命,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軍事、外交政策都比中國先進,這樣學生會就很容易理解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和戰(zhàn)爭的結果了。再比如講到新中國成立初的外交政策”一邊倒“時,需要講清當時兩大陣營對峙的這一國際背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孤立、封鎖、包圍,而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愿意支持、幫助中國,所以中國就倒向了社會主義這一邊。這樣就可以使知識融會貫通,化難為易。也可以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去探究每件事的前因后果。
再次,歷史教師要改變總在扮演一種往昔歷史的轉述者與說教者的角色?!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意就是說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看到的結果或許會截然不同。講到明清王朝時我們可以先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大家眼中康乾王朝是怎樣的?大家議論紛紛,絕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是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一片盛世。然后我們展示歐洲人眼中康乾盛世(盛世背后的悲歌)。歐洲特約記者馬嘎爾尼認為中國“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只要輕輕一抵就可以把它打倒在地”。馬嘎爾尼在出使日記中說:中國“自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技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中國人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懼之中”。中國社會關系建立在一種愚蠢的形式主義基礎上,所以人們“膽怯、骯臟并殘酷”。再比如在講到評價康熙、乾隆時,我們普遍會講康熙、乾隆的內政外交政策,如何平定三藩之亂、大小和卓之亂,如何改土歸流、如何發(fā)展經濟、如何維護國家統(tǒng)一,進而會講康熙、乾隆是如何的偉大;但是如果我們站在世界史、文明史、近代化的角度去看待康熙、乾隆,我們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恰恰是康熙、乾隆的“聰明才智”、\"得力的舉措“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落伍。給學生自由成長的土壤,還學生自由呼吸的空氣,這樣學生的視角會截然不同,學生會逐漸成為一個思想者,進而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歷史。
最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過程是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課堂教學中,教師以某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從不同角度、方位構建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的階梯型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教師鋪設好的階梯型的有價值的問題拾級而上,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fā)展,使學生能從更多的途徑認識事物的本質。例如在講辛亥革命的結果和成就時,我們先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同學們就紛紛展開了討論,有的同學認為它是成功的: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等。而有的同學認為它是失敗的:沒有推翻封建制度;沒有改變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等。等大家討論之后,我們再用哲學的觀點去分析,任何事物都要辯證的看待,既要看到它的成就又要看到它的不足。這樣,學生先用發(fā)散思維,在多元分析中得出較為新穎的思維結果,再用聚合思維,在比較概括中得出歷史認識,提升理解能力 ,從而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在獨立解決問題的氛圍中得以提升。
總之,歷史不是汗牛充棟的典籍,浩如煙海的史料,更不是苦澀年代的誦念,風云歲月的堆砌,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調整把孤僻、繁雜、固滯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講的有血有肉;教師要對課本內容作必要的延伸和拓展;或對歷史教材作深入透徹的分析,見學生所未見;或談古論今,融會貫通,使學生耳目一新。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學生的積極性會有所提高,現(xiàn)狀一定會有所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