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主要是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認識,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世界觀、人生觀,在開發(fā)學生心智、潛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美術欣賞成為普通高中的一門必修課,在我國也僅僅只有十年左右的歷史,但它是美術教育教學方面的一項重大決策,與其他學科相對較完備的教學體系相比,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而且現(xiàn)階段美術欣賞和其他基礎教學一樣,存在著嚴重的重視基礎知識而忽視其他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學習與生活嚴重脫離,再加上其教學內(nèi)容特殊,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有許多值得我們教師探索的地方。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美術欣賞要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
美術新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概念,其目的是強調通過學生自己親身的美術活動,來體驗和感受活動的價值,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和價值觀念。美術欣賞是一項審美活動,它需要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如觀察、判斷和想象,并以此來感悟美術作品,這種活動更需要個人的審美感受和情感的體驗。情感是審美活動的中心問題,美術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產(chǎn)品為主的,它通常是表現(xiàn)藝術家某種思想和觀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領域。如欣賞北京故宮建筑會激發(fā)人們的民族自豪感;欣賞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會讓人感受到一種愉悅、親切之感;而看到潘鶴的雕塑《艱苦歲月》則會讓人感受到革命先輩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可見情感因素是欣賞作品的關健,如果學生在欣賞作品時體會到了某種情感,那么他的情緒就會非常激動,反映則十分熱烈,會表現(xiàn)出一種濃厚的學習興趣,反之,無精打采,反映冷淡。因此 ,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如果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的參與,那就根本談不上真正的欣賞。
二、美術欣賞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尹少淳教授在闡述“美術課程標準”時,指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因為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所謂文化情境,實際上指的是一件美術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時,所依托的文化環(huán)境、條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時,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去學習。那么具體怎么做呢?
首先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需要了解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和相關的歷史故事。如欣賞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時,就有必要介紹有關“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以及“人文主義精神”。欣賞達維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時,可適當講述羅馬的歷史傳說——荷加斯家族和庫里茨亞人的姻親關系。又如欣賞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時,學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臘人有裸身參加體育競技運動的風俗習慣,他們肯定對大量的人體雕塑疑惑不解,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白:正是由于這一點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體為美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當然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了解這些知識,如放錄象、到圖書館查資料、上網(wǎng)搜尋等。其次,還要盡可能創(chuàng)造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如在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古箏名曲《高山流水》,這樣一方面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進一步理解山水畫的意境;如在欣賞外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具有“羅可可”藝術風格的蘇比茲公館客廳家具時,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時代德國音樂家巴赫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這樣有利于學生加深對作品內(nèi)涵的理解。有時還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文學情節(jié)的作品供學生欣賞,如在欣賞任伯年的作品《蘇武牧羊》時,教師可吟唱起“牧羊北海邊,雪地有冰天”的詞曲,使學生盡快進入到作品欣賞的情境中來。
我們知道藝術的源泉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美術現(xiàn)象也隨處可見。在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時,還可以把課內(nèi)與課外、校內(nèi)與校外的活動相結合,并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創(chuàng)造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情境。如我們可以利用學校建筑中的門廳、走廊、教室等場所展示學生作品或者是教師動手復制的名作,這樣既可美化校園,營造藝術氛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學生欣賞、評述美術作品的能力;如欣賞現(xiàn)代建筑藝術時,可直接讓學生到校園中走走,要求他們自己分析、評論校園建筑的布局和特色,這樣學生對他們比較熟悉的審美對象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帶學生參觀當?shù)氐拿佬g館、博物館,或參觀當?shù)氐奈幕z產(chǎn),如宗教建筑、園林、民居,也可以是現(xiàn)代城市建筑。美術欣賞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涵蓋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涉及到經(jīng)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里面滲透了各門學科的知識,所說一定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賞美術作品。
三、美術欣賞要強調多元化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任何一件優(yōu)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欣賞,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也正是美術欣賞的魅力之所在。曾記得有一本叫《小王子》的書中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在沙漠中遇到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小王子求他畫一只綿羊,這個人努力地畫,有角的、沒角的、生病的……但怎么畫,小王子都說不對不對,最后那人畫了一只箱子,箱子上有個洞,并告訴小王子他要的羊就在這個箱子里。小王子非常滿意,說:“這就是我要的羊。”我們能否從這個有趣的、富有哲理的故事中悟出一點道理呢?小王子要的不是他眼睛所看到的綿羊,而是他心里想象的綿羊。眼睛看到的,實際上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標準,是一種程式化的東西,有學者認為這就是后現(xiàn)代主義的基本教育觀,其觀點就是強調多元化、崇尚差異、主張開放、重視平等、推崇創(chuàng)造、否定中心和等級,去掉本質和必然。事實上,美術課本中大部分文字欣賞的敘述部分只能代表一家之言,不是唯一的。美術欣賞教學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能搞教師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象數(shù)學、物理那樣只有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應該有差異性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學生的各種見解和感想。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看法、觀點持有正確的態(tài)度,讓學生嘗到成功的體驗和喜悅,才能激起學生更大的興趣,才能引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的可能。如在欣賞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被縛的奴隸》時,教材上講述的主題是反映了爭取自由和渴望解放的精神,但有學生卻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教皇為了加強其統(tǒng)治、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故意塑造了這個痛苦的、垂死的奴隸的形象,目的是起到威嚇人民的作用。該同學還學著用威嚴的口氣說:“誰不服從我的統(tǒng)治,就是這樣的下場!”一席話逗得同學們都笑起來,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是米開朗基羅創(chuàng)作的陵墓雕塑《夜》——展示的是一位低頭熟睡的、姿態(tài)優(yōu)美的裸女形象,有學生說這是意大利美蒂奇家族腐朽生活的象征,他們死后還想要美女陪伴。顯然學生的觀點與教材上的觀點不符,但對這樣的學生,我沒有批評,相反是給予肯定。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美術欣賞教學應該看重其學習的過程,不要過于追求結果,也很少有統(tǒng)一性,這樣有利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使學生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鍛煉獨創(chuàng)思維的能力,增強美術欣賞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學校美術教育,是在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學校教育體系中通過美術活動的方式去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其目的不是培養(yǎng)專業(yè)美術家,而是通過美術教育讓學生掌握美術方面的知識,去培養(yǎng)學生的種種美術方面的能力和品質。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引導下,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美術欣賞主要通過欣賞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美術史論和多少美術技法理論,其根本目的是學會用一種美好的心態(tài)面對社會、面對未來。
參考資料:
1、《中國美術教育》99年第1期《介紹一堂美國人上的美術課》
2、《美術課程國家標準的主要精神與特點》
3、《學校美術教育目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