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對化學課程目標的全面落實具有重要作用,化學實驗又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它既是獲取知識、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又有著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獨特作用,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科學思維,揭示化學現(xiàn)象的本質,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在長期的化學教學中,實驗往往異化為一種形式,失去了它的探究功能,失去了在科學方法的養(yǎng)成和知識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淪為知識灌輸?shù)母接购忘c綴,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和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要特別注意恢復實驗在探究問題、形成知識、培養(yǎng)智力品質和非智力品質方面的作用,提倡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知識。在這其中,不論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或從抽象的思維到能動的實踐,觀察都是首要步驟,人從外界接受的信息中,90%以上是通過觀察獲得的?;瘜W研究的對象是物質,而物質及其變化又是復雜多樣的,這要求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才能很好地觀察所學對象,獲得全面和正確的感性認識,進而才能通過分析,綜合,得出正確的結論,進而形成知識。
一、“課改實驗”以來,學生觀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我市自2002年進入自治區(qū)課程改革實驗區(qū)以來,在新課標和新教材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實驗探究的觀察中存在以下問題:
l.觀察的目的性不明確
學生經常只關注些有強烈刺激作用的現(xiàn)象或過程,產生一種較自然的輕松的、不易疲勞的“無意注意”,如“實驗2-4”,鋁箔在氧氣中燃燒,學生被那耀眼奪目的熾烈白光吸引,個個興高采烈,陶醉在“看熱鬧”中,有的甚至還請求能不能再來一次。
2.不善于完整、全面地進行觀察,總是以局部代替整體
如學生在收集氧氣時,只注意到向上排空氣法時,瓶口要向上,往往忽視導管應伸至接近集氣瓶底部,在木炭與氧氣的反應中,只急于將受熱發(fā)紅的木炭伸入集氣瓶中,而忽視了應由瓶口向下緩慢插入。在檢查裝置氣密性時,只注意雙手緊貼容器外壁后,浸入水中的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而忽視了松開手后,導管內會有一段倒吸的水柱。
3.觀察只關注明顯的現(xiàn)象,而忽視較為隱蔽的本質特征
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學生一看到“火星四射”的現(xiàn)象后,就興奮不已,似乎觀察任務己完成,全然忽視了生成的黑色固體。
4.忽視稍縱即逝的現(xiàn)象,不能將其及時納入自己的意識范疇,因而產生錯覺
如在水電解器的尖嘴玻璃管處點燃氫氣,剛點燃時,火焰呈淡藍色,但很快就變成黃色,如果學生不及時仔細觀察這一現(xiàn)象,淡藍色火焰就被黃色所淡,必然產生錯誤的認識。
5.觀察中把現(xiàn)象和結論混為一談
如“實驗1-3”鋅粒中加入鹽酸時的現(xiàn)象,學生往往回答是“生成氫氣”。而不能準確描述為“鋅粒表面產生小氣泡,發(fā)出嘶嘶的聲音,有氣泡逸出液面”。
二、學生在觀察中常遇到的困難
1.對稍縱即逝的現(xiàn)象不易捕捉,對多個實驗環(huán)節(jié)前后不能協(xié)調
有些化學反應,現(xiàn)象變化快,過程環(huán)節(jié)多。學生不能妥善協(xié)調各個環(huán)節(jié)并將多個現(xiàn)象及時納入自己的意識過程,使觀察記錄發(fā)生困難。如在檢驗氫氣純度時,學生首先要能正確地收集到一試管氫氣,用大拇指堵住試管口,移近酒精燈火焰后再松開大拇指點火,在此過程中,學生往往遇到兩個困難,一是畏懼心理造成學生不敢把試管口移過酒精燈火焰,總是在離很遠時就松開可大拇指,另一種是注意力完全被爆鳴聲吸引,忽視了火焰的異常擺動,對這種情況、可以采用定向重復觀察的方法,讓學生由局部到整體,逐步觀察整個變化歷程,并采用恰當?shù)姆绞阶屪⒁饬Ω叨燃?,訓練視感覺的敏捷性和思維跟蹤的速度,由重復訓練遷移到其它新的快速反應情境。
2.多種觀察并存,觀察中難以抓住本質特征
某些化學實驗,如“實驗2-1”探究空氣的組成中,紅磷劇烈燃燒的現(xiàn)象很明顯,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分配觀察的注意力,容易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紅磷劇烈燃燒,產生濃厚白煙的現(xiàn)象上,忽視了水面的變化情況,最終影響了主要結論的生成。
3.意料之外的因素引起觀察中斷,造成觀察的困難
學生專心觀察時,環(huán)境中意外的音響可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此外,一些學生對實驗探究的情況存在個人的預期,當觀察結果與預期不符時,學生依舊按預期主觀臆斷得出結論,造成探究結果與方法的雙重失敗。
三、學生形成觀察能力必須具備的方法、習慣
1.能根據觀察的目的,對儀器裝置、物質及其變化進行全面的觀察
對物質及其變化,不僅要認識其顏色、氣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質。還要認識其在變化中的種種現(xiàn)象,同時,還要了解實現(xiàn)變化所需要的條件及使用的各種儀器和裝置,因此需要觀察的對象是多種多樣的,只有全面的觀察,才能形成較完整的感性認識。
2.分清層次,特別注意不易發(fā)現(xiàn)或易消失的主要現(xiàn)象,并能對它們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和概括
如“實驗3-1”電解水實驗,首先是觀察水在通電時的現(xiàn)象:電極表面有氣泡產生,氣泡逸出水面匯聚在玻璃管上端。第二是觀察產物在體積上的差異。第三要對產物進行分析。比較和綜合概括,得出實驗結論: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3.認真、細致、有始有終的觀察習慣
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有較大的獨立性,因此探究方案的設計要合理,既要目的明確,又要對可能發(fā)生的情況有充分估計和設想。實驗的步驟設置要簡明,但試劑的用量、條件掌握要嚴格,在內容的安排中留有觀察的時間。觀察及測量結果應準確記錄,及時匯總、分類、比較、分析和歸納,這樣才能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習慣。
四、培養(yǎng)觀察能力應注意的事項
1.激發(fā)觀察的興趣,培養(yǎng)喜愛觀察的良好習慣
觀察一般包括對大自然條件下的觀察和實驗過程的觀察,新課程標準和教材既重視實驗的教學,又著力增強了活動與探究,注重從日常生活、生產中選取學生熟悉的素材。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探究,認識物質及其變化,如課本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就是“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學生極有興趣,十分積極。許多學生回家后還繼續(xù)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在研究火焰各部分溫度的高低時,用竹制牙簽代替火柴梗效果更明顯,并且把現(xiàn)象明顯的牙簽粘在作業(yè)本上交給老師看,這種愛好觀察的習慣比教他們懂得某些具體知識更為重要。
2.掌握基本的觀察程序,發(fā)揮各種感官的積極感受作用
觀察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它和一般感知過程的不同點是:觀察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時還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只有明確目的,知道在觀察什么,才能自覺地集中注意力于與目的有關的方面,使用自己的感官,認真地進行觀察,否則往往會分心于一些有趣的東西,而忽略了主要方面,在設計和討論探究方案時,必須明確所要觀察的內容和范圍,明確通過觀察要獲得哪些資料,解決什么問題,要擬定好觀察計劃,制定觀察的路線、步驟,這樣才能在系統(tǒng)觀察中進行層次清晰的觀察,而不至于主次不分,顧此失彼。對實驗探究中的觀察,一般是按照“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后”的順序,分段進行。如“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活動探究,應首先仔細觀察反應進行前裝置的特點、氣密性檢查、反應器中高錳酸鉀的性狀,裝滿水后倒置的集氣瓶,加熱時要把注意力轉移到水槽中的導管口。觀察逸出氣泡的速度在均勻程度上的變化,在收集時觀察氣泡從水中逸出及瓶中水柱的下降及最終出現(xiàn)在瓶口的較大氣泡,在制取結束后觀察試管內白色的棉花上新附了的粉狀固體。沿著這條路線,分段進行觀察,層次清晰,然后進行匯總,可以獲得較全面的感性材料。
由于物質及其變化是復雜多樣的,因而觀察時不僅要用眼睛,而且有時還要用手感覺或用鼻聞或借助儀器的幫助,因此,要能夠根據觀察的目的。發(fā)揮各種感官來感知觀察對象,這樣才能觀察的較全面。如“檢驗氫氣純度”的過程中,學生既要用耳傾聽辨別爆鳴聲的尖銳或輕微程度,又要在發(fā)聲同時觀察酒精燈火焰受爆炸氣浪影響而發(fā)生的異常擺動情況,還要能注意到手中的試管溫度明顯升高的現(xiàn)象。
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除了課堂及課本的探究實驗以外,教師還應注意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擴大學生的觀察范圍,啟發(fā)引導學生對周圍一切事物的喜愛、觀察和樂于發(fā)現(xiàn),努力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如結合硬水軟化的教學,引導學生課外觀察水壺、熱水瓶中的水垢,設法清除它們等,這樣日積月累,有計劃地注意訓練學生的觀察力,必然能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具有敏銳洞察自然的能力。
參考資料:
1.劉宗寅《化學學習方法》知識出版社
2.馮克誠、劉以林《學習方法指導叢書》國際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