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學(xué)史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一個事件,與基督耶穌之死齊名。耶穌和蘇格拉底都因殺身成仁而名垂青史了。本文試圖通過解讀蘇格拉底之死的哲學(xué)背景,進而探討主導(dǎo)大眾為的意見和以追求真理為職責(zé)的哲學(xué)的沖突下所導(dǎo)致的蘇格拉底的死因。
關(guān)鍵詞:死亡;蘇格拉底;哲學(xué)家;知識;意見
中圖分類號:B5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蘇格拉底的死,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事件成為人類思想史上永恒探討的話題。圣賢之境,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蘇格拉底及其遭遇啟示后人對哲學(xué)本身和哲學(xué)家生活的時代進行深深的、且己的反思。
從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始,關(guān)于真理的問題討論是擺在所有學(xué)人面前的共同問題。柏拉圖在其著作《理想國》第七卷中提出了哲學(xué)史上著名的“洞穴”之喻,重返洞穴不僅會有一個同樣艱難的由明處到暗處的適應(yīng)過程,更會因其與同伴因為有著不同的閱歷以及由此而生的靈魂境界的高低之分,而動輒就會遭到同伴們的誤解、嘲笑,甚至引起仇視和殺身之禍。
這里顯然存在著關(guān)于世界的不同認識,不同就意味著沖突。讓我們分頭來探討何為“真理”,何為意見。而探討真理就不能避免對哲學(xué)的討論。中文“哲學(xué)”一詞取自《尚書·皋陶謨》:“知人則哲”①以對應(yīng)英語中的“philosophy”一詞。而英語中的“philosophy”源自希臘文,是愛(philo-)與智慧(sophia)的合成。“哲學(xué)家(philosopher)”的拉丁文為“philosophos”,就是“愛智者”、“思想家”。人人皆有“愛欲(eros)”,區(qū)別于大眾,哲學(xué)家們的愛欲在于尋求和把握以永恒為特征的真理,此處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是尋求而非占有真理,是尋求真理的全部而非部分。哲學(xué)式的思考起源于好奇,它天生被賦予了追問事物的源頭和本質(zhì)的秉性,其思考方式是對其所討論的問題進行“刨根究底式的追問”,誓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概,具有敢于懷疑一切、敢于挑戰(zhàn)既定事實的氣質(zhì),它注定不會向任何權(quán)威低下高昂的頭顱。
而“真理(thetruth)”在古代思想家那里又可稱為“知識(knowledge)”,猶如使世界脫離黑暗的陽光,它是對事物之本質(zhì)以及存在本身的觀看(“理論theory”的最初含義就是“觀看”)和認識,所有對事物本質(zhì)以及存在的“思”均有“行進在路上”的性質(zhì),最終是否能夠抵達真理本身仍然是懸而未解的疑案。
與真理相對的則是“意見”(doxa,原意為信念)。意見乃是介于知識與無知之間而沒有達到對事物本質(zhì)和存在本身的一種認識,而知識乃是對意見的否定??梢园讶祟悓τ谑澜绲恼J識劃分為三個由低到高的層次,即無知、意見和知識。在任何一個形態(tài)的社會中,大多數(shù)的人生活在被意見籠罩的世俗社會,一心一意致力于追尋知識的人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shù)人甚至在某些特殊境況下所有人的認識都只是處于無知或者意見的層次,無法抵達真理本身。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的知識,就是認識到自己的無知。”②這并不是蘇格拉底謙虛的說法,我們?nèi)祟愂冀K行進在探尋真理的道路上,誰人也不可能宣稱自己占有了真理本身,一切對于真理的認識都是意見性的、暫時性的,或者在另外一個意義上說是真理的注腳罷了。
我們?nèi)祟愃苄纬傻恼J識絕大多數(shù)只是我們自己所形成的關(guān)于世界萬事萬物的意見,人類史上所有的知識都是對真理的注腳罷了,這也正是柏拉圖“洞穴”的諸多隱喻其中的一個寓意——人類社會是一個由意見組成的“洞穴”。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乃是為意見和無知所包圍的囚徒,就認識狀態(tài)而言,人類社會可以恰如其分地稱作永久地處于“洞穴”之中,“洞穴”狀態(tài)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處境。我們始終被困于“洞穴”之內(nèi),無法擺脫來自“自身洞穴之見”的限制,雖然我們不斷地致力于打破“洞穴”的束縛,但同時又筑起了新的高高的“洞穴”。人類生活根本無法擺脫意見的籠罩,不但不能,人類反而更需要依賴于意見才能生存下去。我們?nèi)粘I畹淖畲?、最牢固的統(tǒng)治者乃是意見,而絕非真理。對此尼采清醒地認識到:“究竟什么是人的真理?不過是人的不能辯駁的謬見。真理是我們已經(jīng)忘記其是幻想的幻想。真理是一種謬見,缺了它,生命的一個種群就不能夠活著,人類的生活不可能建立在真理的基礎(chǔ)之上。”③
但現(xiàn)實中就是有著類似于蘇格拉底式的人物,他們不滿足于日常生活的繁瑣和條例,不斷沖破意見的牢籠,試圖尋求永恒的知識。一種名為“哲學(xué)”的活動誕生了。哲學(xué)家們這種尋求、論述、進而傳播真理的活動可能會給社會帶來何種后果呢?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審視哲學(xué)的生活方式及其與社會的關(guān)系。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經(jīng)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④這句話對于具有哲學(xué)之思之潛質(zhì)的人來說是金玉良言,但在普通民眾聽來就極其刺耳了,他們寧愿安于現(xiàn)狀也不愿冒險經(jīng)受靈魂深處的改造,因為這一改造是極其痛苦,必須具有犧牲精神!客觀地講,并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具有追尋真理、從事哲學(xué)學(xué)習(xí)生活的意愿和心性。但哲學(xué)家不會放棄對真理的探尋,就像蘇格拉底本人至死也不放棄神的旨意。哲學(xué)家愈是追尋真理,愈是對于大眾既定生活造成的威脅。自然而然,哲學(xué)遭受大眾的反迫害也就是情理當(dāng)中的事情了。希臘時期,哲學(xué)家被城邦放逐或處死就很不足為奇。
誠如蘇格拉底自己的在申辯的過程述說的,他早已意識到了哲學(xué)與習(xí)俗、真理與意見之間緊張、沖突的關(guān)系。即使是與強大的公眾形成勢不兩立的對立,作為以追尋真理為己任的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按照神的旨意去探求真正的知識,始終也不肯放棄對于真理的探索活動,堅持和守護著自己作為哲人的使命所在,至死不渝。除此而外,還從始至終地致力于宣揚和傳播真理,憑一己之微薄的力量對抗世俗的意見。最終的結(jié)局是蘇格拉底這只牛虻,為喚醒自己衷愛的城邦,最終死于雅典人之手??梢哉f,正是哲學(xué)對大眾的生活日常生活的“迫害”致使大眾反過來形成對哲學(xué)家迫害,這也正是蘇格拉底死亡的直接原因。
結(jié)論
雅典的民眾處死了蘇格拉底,同時也成全了蘇格拉底,使他成為自己哲學(xué)的圣徒,又是自己信仰的殉道者,由他開啟了追尋并堅守在其中的守護真理的愛智慧之路。借用著名哲學(xué)家羅素在其《西方哲學(xué)史》一書中描述到蘇格拉底的形象:“自信、不在乎世俗成敗,相信自己是被一個神圣的聲音所引導(dǎo),并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確生活的最重要的條件?!雹萏K格拉底雖身處動蕩時代,但深懷憂患意識,做到了范文正公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以一只甘于為城邦的幸福而付出生命的牛虻自居,他不從流俗,不同流合污,堅守道德理想和人格尊嚴,一生向死而生,從死的無限中去挖掘生命的意義,并賦予死亡以生的光輝,運其自身的智慧、知識和理性確立起了道德主體性原則,并且身體力行,塑造了西方人心目中完美的人格形象,成為人們永世謳歌的圣人。
注解:
① 參見《尚書文字合編》顧頡剛.顧廷龍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② 柏拉圖著,王曉朝譯《申辯篇》,載《柏拉圖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頁.
③ 埃里克·斯坦哈特著,張世英.趙敦華主編,朱暉譯《尼采》,中華書局,2003,42頁.
④ 柏拉圖著,王曉朝譯《申辯篇》,載《柏拉圖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頁.
⑤ 羅素著,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xué)史》,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