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載是北宋時期的重要哲學家,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和諧哲學是在孔孟,墨子等和諧思想的基礎(chǔ)上繼承發(fā)展而來?!盀樘斓亓⑿?,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張載和諧思想的核心,其中,“和樂為端”的人生和諧觀對北宋文人的心境及創(chuàng)作有重要影響。在此文中,筆者主要想談?wù)剰堓d“和樂為端”的哲學思想以及它在北宋文人代表——蘇軾作品中的具體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北宋;張載;和諧思想;蘇軾;和樂為端
中圖分類號:J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一、張載的和諧哲學思想
在中國漫長的文學發(fā)展史上,和諧思想的發(fā)展是一個前后相繼的過程。北宋的張載在孔孟等前人和諧思想的基礎(chǔ)上,繼承和發(fā)展了和諧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和諧哲學思想,對和諧哲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載的和諧哲學主要內(nèi)涵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意思就是說要使天道的本心彰顯,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繼承、發(fā)展圣人的學說,來開啟一個萬世太平的時代。這是張載一生理想與抱負的集中概括,涉及精神價值,生命意義,血統(tǒng)傳承,社會理想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在此文中,筆者將主要從精神方面談?wù)剰堓d主張的“和樂為端”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為端”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關(guān)于人格與天地之道和諧統(tǒng)一的最高準則。
二、張載“和樂為端”的思想 及對北宋文人的影響
(一)張載“和樂為端”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
人生和諧觀是張載和諧思想的一個方面,人生和諧觀的基本觀念就是“和樂為端”
他認為保持和諧的心境與樂觀的精神是人生之路的起點。張載在《西銘》的《正蒙·誠明》篇中說道:“和樂,道之端乎!和則可大,樂則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雹僖馑际侨巳绻茏龅健昂汀本蜁谷松甏螅龅健皹贰本蜁谷松L久,而宏大、長久正是天地之性的本質(zhì)特征,和諧樂觀的人生是符合天地之性的人生境界。關(guān)于怎樣達到“和樂為端”的境界,張載提出了幾點重要的人生準則,即除惡達善,態(tài)度真誠,正直順理,順其自然。具體來說,除惡達善就是在人的一生中,要不斷地學習來祛除自身的惡性,從而達到至善的境界;態(tài)度真誠就是人在生活中,應(yīng)當遵循人理,克服虛偽、傲慢的態(tài)度,采取真誠莊重的態(tài)度;正直順理就是為人要公正無私,剛直坦率,處事要順應(yīng)天理,這樣才能逢兇化吉;順其自然就是說無論身處何境,人都應(yīng)順從大自然的法則,利用環(huán)境來提升自己。實現(xiàn)了修身,立命,存心,養(yǎng)性的人生準則,就實現(xiàn)了“和樂”的人生,也就實現(xiàn)了人性與天地之性的和諧統(tǒng)一。
(二)張載“和樂為端”的思想對蘇軾的影響
張載“和樂為端”的和諧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北宋的一代文人,無論是在生活態(tài)度上,還是創(chuàng)作上,“和樂為端”的思想都深深烙印在北宋文人的心里?!昂蜆窞槎恕钡乃枷胱屗麄儾粩嗟胤词∽晕?,揚長避短,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他們都不卑不亢,用平常心對待一切,順其自然,利用環(huán)境來提高自我,顯示出了樂觀豁達、超脫豪邁的人生態(tài)度。在北宋眾多的文人中,蘇軾正是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三十八歲的張載赴汴京應(yīng)考,當時正值歐陽修任主考官,張載與蘇軾、蘇轍兄弟同登進士,在候詔待命之際,張載受文彥博宰相的支持,在開封相國寺講《易》。蘇軾兄弟在此期間與其進行了學術(shù)交流。蘇軾與張載都吸取儒、釋、道諸家精髓,很多思想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的思想相互影響。下面筆者將談?wù)剰堓d和樂為端的哲學思想對蘇軾的影響。
蘇軾一生三次被貶,在逆境中他也寫過飽含痛苦與憤懣的詩句,但更多的詩則是表現(xiàn)出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苦的超越?;某屈S州在他的筆下是“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及至惠州,他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名句“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則是他被貶到儋州時所作。這些詩句所體現(xiàn)出來的樂觀曠達的精神,正是詩人蘇軾內(nèi)心和諧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的顯性表達。因為內(nèi)心堅毅樂觀,所以即使身處逆境,蘇軾的詩作也仍然是辭采壯麗,境界闊達,毫無頹唐之病。下面以一首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為例:
參橫斗轉(zhuǎn)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這首詞是蘇軾從儋州遇赦北歸時所作,全篇既是寫景,也是抒情。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首句說明作者渡海的時間是在半夜,也說明黑夜即將過去,黎明即將到來,這句既是寫實,同時也暗示著詩人在政治上即將獲得新生,這是一種借景為喻的手法,后面三句也采用了這種手法,顯然具有言外之意。第二句說連綿的風雨,也有雨過天晴的時候,暗示著詩人所受到的打擊和排擠,今天也終于能結(jié)束了?!霸粕⒃旅髡l點綴?”是以烏云散去,月掛星空來比喻詩人暗想這次遇赦是何人為自己說情,驅(qū)散了自己政治上的烏云呢?“天容海色本澄清”表面上是寫天空和大海本來就是澄靜清白的,實際上卻是說“我”本來就是清清白白的。后面四句是議論抒情,五、六句運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币约包S帝演奏《咸池》的典故,說明政局已轉(zhuǎn)為平和,表明他對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還是存有信心的。最后兩句說,被貶到這南方邊遠的荒島上,雖然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為這次南游,見聞奇絕,是平生第一遭。在這蠻荒之島,蘇軾并未自怨自艾,而是認為在這里的見聞非常奇妙,這種豁達的胸懷并不是誰都具備的。通覽全篇,詩中流露出了戰(zhàn)勝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寵辱不驚的闊大胸懷,氣勢雄放,情調(diào)高昂,表現(xiàn)了蘇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豪放豁達的精神,而蘇軾能在創(chuàng)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也是和這種樂觀曠達的精神分不開的。
“和樂為端”的思想在蘇軾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逆境中,蘇軾仍然以平常心來面對,以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來對待一切變故,他堅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運的屈服的斗爭精神,使他在逆境中也能保持樂觀、曠達,在創(chuàng)作中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人生態(tài)度,成就了他創(chuàng)作的一個又一個高峰,也讓他在文學史上千古流傳,萬世流芳,他也實現(xiàn)了自己精神領(lǐng)域的和諧,這種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的人生態(tài)度也讓他為后世所景仰,成為后世文人學習和模仿的典范。
三、張載和諧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張載的和諧哲學不僅對北宋文人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后世乃至當代的社會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和樂為端”的思想要求人們保持樂觀的心境,保持積極地人生態(tài)度,順其自然,以平常心面對一切,這樣,每個人才能做到和諧快樂的生活,也只有這樣,整個社會才能安定有序、和諧共處。因此,“和樂為端”的思想對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和諧社會的建立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因此我們應(yīng)以“和樂為端”的和諧思想為參照,樂觀地生活,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為和諧社會的建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釋:
① 趙馥潔.簡論張載的和諧思想.華夏文學.2010(2)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3] 譚家健.中國文化史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楊亞利.論張載的社會和諧思想.學習論壇.2007(9).
[5] 張踐.“太和即道”—張載和諧社會思想研究.理論學刊.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