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卓群(1990—),女,山西省忻州市人,中國傳媒大學研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24)
摘 要:宋尹學派是先秦百家爭鳴時的一個代表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宋钘,雖無著作流傳,但從《莊子·天下篇》、《荀子·正論篇》等諸子散文中的記載可以窺見其思想。本文通過整合這些篇章以還原宋钘的思想主張,并且重點分析其思想主張與先秦諸子的異同之處,力求達到對宋钘思想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交流融合這一特征的初步認識。
關鍵詞:宋榮子;宋尹學派;莊子天下篇;情欲寡淺
中圖分類號:K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宋榮子,又名宋钘、宋牼,宋钘與尹文稱為“宋尹學派”,是先秦時期宋尹學派的代表人物,在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中稱“宋榮子,為稷下早期人物,生當齊威、宣時代,大約是紀元前400至320年間人?!雹?/p>
宋钘沒有著作流傳下來,其主要觀點散見于《莊子·天下篇》,《荀子·正論篇》《韓非子·顯學篇》等諸子散文中。通過對于這些篇章的分析,可以基本還原宋钘其人的思想主張,下面本文將具體分析其思想產生的背景、特征以及與其余諸子學說的異同之處:
宋钘生于齊威王、宣王時期,與孟子大約是同時代人。在當時,思想派別已經極為復雜,《莊子天下篇》所謂的“百家之學”,即言當時之情景。而齊國的稷下學宮更是當時學術思想的中心。
宋钘的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時代和地域背景下產生的,這也就決定了其思想之兼容并包。下面就來具體分析:
一、宋墨同異:
“禁攻寢兵,救世之戰(zhàn)”這是莊子對宋钘的評價,從中可以看出宋钘的這一主張是繼承了墨子“非攻”的主張。通過《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記載我們可以更明晰宋钘“禁攻寢兵”這一主張:“宋牼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雹?/p>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將宋、墨家并稱:“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是墨翟、宋钘也?!雹?/p>
除了反對戰(zhàn)爭之外,荀子還指出宋钘與墨子之間的共通之處,即“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在“僈等差”方面,《莊子·天下篇》指出宋钘“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陸德明說,華山上下均平,作冠象之,表己心均平也。③墨子主張?zhí)煜氯似降龋瑹o等差貴賤之分,而宋钘“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也表明了他對于平等的追求。
由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宋钘與墨子在觀念上和目的上的一致性,二者同為“救世之士”致力于平息戰(zhàn)爭實現(xiàn)天下太平,為此鍥而不舍,莊子稱宋钘“強聒而不舍”④,稱墨子“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雹荩ā肚f子天下篇》)
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宋钘屬于墨家一派,其主張和觀念上雖有相似,但在實現(xiàn)方式上和態(tài)度上卻不盡相同。墨子的態(tài)度則是激進的,他倡導節(jié)用,非樂,將“清苦”作為自己的人身準則,并建立一個由嚴密組織紀律的團體,“將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胈、脛無毛相進而已矣?!雹蓿ā肚f子·天下篇》)可見對后世的墨者要求之嚴苛。宋钘固然提倡節(jié)用,但這種節(jié)用是在滿足自身生存基礎上的節(jié)用,而非“自苦”。其救世方法歸根到底是提倡寬恕,他把抑制自身感情和欲望作為宗旨,用一種柔韌的態(tài)度去以迎合世人,一心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爭斗,以實現(xiàn)“禁攻寢兵,救世之戰(zhàn)”的目的。相較于墨子而言,宋钘的態(tài)度無論是對待自身還是對待世人都更加折衷、溫和。
二、“情欲寡淺”與“少私寡欲”
從《孟子·告子下》中的孟子與宋钘的對話可以得知,宋钘的最終目的是利天下,而“利天下”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xiàn),誠如莊子所言:“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內”可見,宋子不僅對外主張反對戰(zhàn)爭,對內更注重內心修養(yǎng)。那么,“情欲寡淺”究竟如何理解呢?下面筆者將通過對比具體分析這一命題的特征及宋尹學派提出這一主張的原因。
《莊子·天下篇》中“以情欲寡淺為內”的說法與荀子的“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表示的是同樣的意思?!扒橛褱\”從字面意思來看近似于《老子》中的“少私寡欲,絕學無憂”、“小則得,多則損”,卻又不盡然。
《老子》中屢次提到“欲”,老子主張寡欲并提出了寡欲之法:“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雹?/p>
可見,二者對于欲求的理解是不盡相同的。在老子認為圣人才能達到的境界在宋钘看來卻為人之本能,可見,老子的“寡欲”是承認欲望基礎上的一種超越,“寡欲”與“欲寡”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寡欲”則是一種行為主張,老子是肯定人的欲望的,但這種欲望是可以克制的,因而老子主張減少欲之對象以實現(xiàn)寡欲。而宋钘“欲寡”是一種對人性的認知,認為人的欲望并非不斷膨脹,而是有所節(jié)制的。
雖然宋尹學派認為“情欲寡淺”,然而其所見的現(xiàn)實卻并非如此,《荀子·正論篇》中說:“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欲為多,是過也?!惫事势淙和?,辨其談說,明其譬稱,將使人知情欲之寡也?!雹噙@句話是指宋钘認為人們本性是“欲寡”,然而人們卻都認為自己是“欲多”的,因此才有宋子帶領著其門徒去傳播自己的思想,讓人們知道“情欲之寡”??梢姡舞椏吹降氖聦嵟c他提出的主張是不相符甚至是矛盾的,如果人人做到了“欲寡”,他也就不會到處奔走去宣揚自己的主張。
三、“見侮不辱”與道家追求
除了對內心修養(yǎng)的重視外,宋钘在行為實踐上也有其有別于諸子的主張。
《韓非子·顯學》有云:宋榮子之議,設不斗爭,取不隨,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世主以為寬而禮之。⑧韓非承認了宋子的“見侮不辱”的寬厚。
《荀子·正論》“子宋子曰:“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見侮為辱,故斗也。知侮之為不辱,則不斗也?!雹帷耙娢瓴蝗琛边@是宋子明確提出的主張,《莊子》《韓非子》《荀子》皆沿用此觀點,這既是對自身的要求,也是宋钘“救民之斗”的手段。但僅僅是自身具備這種寬厚而達到“使人不斗”的理想境界顯然是不夠的,這需要天下人都具備這種“寬恕”,而宋钘在這一點上是樂觀的,因為他認為人的本性是“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這里是這“稱道心的容受,名之為心的行為?!笨梢姡舞棇τ谌诵牡膯栴}頗為重視,這與道家對人物內心修養(yǎng)的重視是一致的。
“見侮之不辱”這種行為正是心中寬容的表象。宋子心中寬容,主張完全不要去斗爭,面對侮辱和謾罵不為所動。而宋子之所以達到的境界根本原因在于其具備了“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的精神境界,這與道家所推崇的“虛靜”是一致的。
外界的侮辱并不能真正傷害到自己的尊嚴,宋钘已經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左右的境界,在《逍遙游》篇中莊子稱其“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彼舞椩谇f子心目中還是達到了一定的境界。
但在莊子看來,宋钘還沒有達到莊子心目中無所待的逍遙境界,原因在于宋钘嚴格區(qū)分外物與自我,還未達到“無己”即做到真正忘我的境界,故莊子說他“猶有未樹”。
綜上所述,宋钘的觀點主張中既包含了墨家“非攻”“互利”“節(jié)用”的成分,卻不似墨家那樣激進,既吸收了道家“少私寡欲”注重內心修養(yǎng)的思維模式,卻未達到莊钘心目中逍遙無所待的理想境界。從中可以看出宋钘的思想是融合諸子、兼收并蓄的。
注解:
①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15
② [宋]朱熹《孟子集注》,山東:齊魯書社,1992:174
③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58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872
④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871
⑤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863
⑥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863
⑦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北京:中華書局,1984:67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229
⑧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78:351
⑨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