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農村初中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準備活動部分,以至于影響整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本文以農村初中體育課準備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fā)點,提出了相應的優(yōu)化措施,以引起廣大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
【關鍵詞】準備活動 優(yōu)化 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0-0130-01
一 影響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重視度不夠的因素
第一,學生練習的全部過程完全依賴于教師的統(tǒng)一指揮。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不利于調動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和滿足學生的運動欲望。
第二,在準備部分的教學內容上,除了課堂教學常規(guī)和基本體操外,就是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練習,在教學程序上則形成“隊列練習—徒手操”或者“隊列隊形—游戲—徒手操”等固定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準備活動永遠扮演著配角的角色,只是為了更好地為基本部分的教學服務。
以上幾點造成學生準備活動不充分、不正確,容易造成學生學習效果差乃至釀成教學事故。因而,只有注重體育課準備活動的改革,優(yōu)化教學內容,才能滿足在新時代下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需求,符合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目標的要求。
二 優(yōu)化準備活動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的性探討
1.更加注重新課程標準下體育課準備活動的設計
體育與健康課程關注的核心是滿足學生的需要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特別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因此,體育教師應先從準備活動部分加以改變,改變傳統(tǒng)的模式(繞圈跑、徒手操之類的內容)讓學生從上課初始就積極投入到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技術,提高基本技能,緩解學習壓力。
2.全面掌握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
中學時代是人由兒童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身體和心理的迅速成長和發(fā)展。中學生的生理特點很明顯地反映在其體態(tài)變化上,這些變化常以身高、體重、寬度和圍度等指標來衡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思維已由具體的形象思維發(fā)展到抽象的邏輯思維,并且由經驗型轉向理論型,表現(xiàn)在邏輯思維的組織性、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發(fā)展上;在面臨問題時能夠較快地從根本上抓住矛盾焦點,能夠獨立地批判地思考,不迷信權威。
3.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身體發(fā)展狀態(tài)、天氣情況、活動場所等諸多因素合理選擇準備活動內容
第一,適宜運動負荷的原則。運動負荷是人體運動時所承受的生理負荷。如果負荷過小,起不到準備活動的作用;過大,又會使疲勞過早出現(xiàn),不利于教材的教學。適宜的運動負荷量應遵循人體機能活動變化規(guī)律,循序漸進、從小到大、逐步提高的原則等。
第二,新穎實效性的原則。新穎性主要是指在準備活動中通過各種途徑采用豐富多彩、變化多樣的方式進行練習。實效性主要是指通過新穎的練習,達到準備活動的目的。
第三,個性化的原則。培養(yǎng)具有優(yōu)良個性品質的一代新人是現(xiàn)代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特征得到充分體現(xiàn)。
第四,韻律化的原則。準備部分的韻律化不僅可以使學生能更加協(xié)調準確地表現(xiàn)動作,而且可以提高練習的節(jié)奏感和動作運用的實際價值以及健身效果。與此同時,準備活動韻律化的練習節(jié)奏,使學生的藝術性得到鍛煉和培養(yǎng)、美育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第五,多樣化的原則。準備部分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應該是多樣化的,其主要包括組織形式、教學手段、課堂內容等,應符合現(xiàn)代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參與活動的自覺性,使整個課堂教學氣氛顯得更加活躍,有利于提高準備部分的實效性。
4.準備活動的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的實施探討
準備活動的組織教法一般采用集體形式進行,也可分組進行。既可以定位做,也可以行進間做。準備活動的內容既要有提高人體運動能力的走、跑練習,又要有保持學生正確體態(tài)、促進生長發(fā)育的基本練習。應堅持形式多變和趣味性的原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準備活動非常重要,并且在課程改革后又具有新的特點和理念,教學改革的目的是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每位學生的特長,達到既生動又實用、既有身體練習又有智力開發(fā)、既民主又集中目的。
總之,體育教師要重視準備活動,盡量讓準備活動具有新穎性、多樣性、實用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的身心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為整堂的教學做好良好的開端,提高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