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沉悶現(xiàn)象由來已久,而詩歌課堂教學更是單調乏味,許多學生不愛上詩歌課,不愛聽教師對詩歌所做的枯燥講解,不愛回答教師提出的沒有意思的問題,不愿在課余閱讀教師布置的詩文。以至于從某種意義上講,詩歌課成了語文教學中名副其實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本人針對平時詩歌教學上的幾個常見誤區(qū),談談在新課程標準下,詩歌教學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對學生“授之以漁”,使學生樂學、愛學。
【關鍵詞】詩歌教學 朗讀 語文教育 熏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0-0060-02
詩歌教學貫穿小學和中學階段,詩歌含蓄雋永的語言、優(yōu)美深邃的意境、迥異多樣的風格吸引了無數(shù)文學愛好者??鬃诱J為“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連講話都講不好。余秋雨曾說:“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zhàn)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連綿不斷的長廊。”如何使古代詩歌這座長廊在“快餐文化”、網絡文學充斥的今天繼續(xù)連綿下去,像吸引前人一樣吸引今天的學生,語文教師責無旁貸。
一 詩歌教學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新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的要求
作為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的我國具有深厚的詩歌傳統(tǒng)。這種源遠流長的詩歌教學,培養(yǎng)出一代代人的民族氣質,承載著東方文化精華的時代傳揚,具有超越時空的不朽的功績與魅力。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根據初中語文新教材的訓練要求,中學語文詩歌的教學內容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注重審美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讀詩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心態(tài),豐富學生情感。
第二,指導學生認識詩歌的基本特點和類型,指導學生了解、積累有關作家作品知識。
第三,進行誦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背誦優(yōu)秀詩作,豐富語言積累。
第四,在誦讀中指導學生整體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內涵。
第五,進行詩歌鑒賞訓練,培養(yǎng)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激發(fā)鑒賞興趣,提高詩歌的文學鑒賞能力。
第六,在誦讀、理解、品析與賞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
從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教師要善于從不同的層面來理解教材中詩作的教育教學意義,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從課文教學來看,應做到既突出課文教學重點,又體現(xiàn)可實際操作的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法。
二 課堂詩歌教學的誤區(qū)
詩歌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主觀或客觀的原因,中學語文的詩歌教學往往存在著許多不足和紕漏。現(xiàn)就詩歌教學中容易出現(xiàn)的幾個誤區(qū)淺談一下本人的拙見。
1.突顯作者簡介,隱沒背景介紹
通常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對于一篇名篇名作,要對作者作詳細介紹,由于應試教學的習慣,語文教師往往只介紹作者的字號及所處的時代便開始講授詩歌內容。其實,作者簡介并不等于背景介紹。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主觀審美感受,因此,必須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個人遭遇作一詳細介紹,從中獲悉作者的性情特點及寫作特色,這樣對于詩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體了。如在教授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時,如果沒有對孟浩然官場失意和唐代詩人入仕情懷的介紹,學生就無從捕捉孟浩然那種“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2.重字詞理解,忽略字句賞析
講授詩歌要注重賞析字句,尤其是在古詩當中。有些語文教師把古詩等同于古文,進行逐字逐句的解釋,甚至翻譯成文,這不僅破壞了詩歌的音樂美和結構美,也破壞了審美者在審美時主觀體驗的意境美和韻律美。事實上教師應該從詩歌中的關鍵字句入手,通過對各種物象的勾連,體悟詩歌中的情感和哲理。從而獲得更高的藝術享受,更深層次體會作者在詩歌中蘊藏另一層面的含義,這樣更能抓住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的義旨。
3.深挖情感內容,淺談意境把握
詩歌教學中往往注重情感內容的分析,總是很詳盡地分析詩歌通過寫什么景來抒發(fā)怎樣的情感。這固然重要,然而,如果缺乏對詩中意境的把握,對詩歌的賞析也就不全面。詩人總是能透過簡短的文字傳遞無比豐富的內在信息,要知道這些信息必須透過詩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詩歌的意境。如陶淵明《飲酒》詩中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詩中的“飛鳥”形象已不再是一個具體的物象,而成為了一個意象,成為詩人對自由的追求,對官場的厭倦,對自然真樸含義的領悟。當然這里意象的產生并不是隨意的曲解,而是要結合意象原物的特點和作者情感、身世、生存環(huán)境、寫作背景,展開想象,去理解作品。再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的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里的“明月”,也已經成了思鄉(xiāng)懷人的象征。因此,引導學生深入感悟種種原型意象,是一種深層次的心靈溝通,更是一次生命的原始感悟,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更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4.緊抓理解背誦,忘卻吟詠朗誦
學習詩歌,不僅要有情感,更應體現(xiàn)在對詩歌的吟詠朗誦之上。在詩歌教學的課堂上語文教師往往和學生成了“五五開”,半節(jié)課是教師講解分析,半節(jié)課是學生背誦。課堂前后脫節(jié),情感不能貫穿始終。學生即使背了,也是帶著任務去背,而不是帶著樂趣去背。這樣,一堂生動的美育課變成了枯燥乏味的背誦課。因此,適當?shù)囊髟伬收b不僅使得學生把注意力傾注在音樂效果和意義之上,而且通過節(jié)奏的變化和情感的起伏,會獲得對詩歌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 詩歌教學的幾點體會
詩歌是高尚靈魂的活的顯現(xiàn),其教學方法也當生動活潑、富有美感,努力以詩化的形式傳達詩意之美。教師是要對學生“授之以漁”,而非死板地對學生“授人以魚”。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更好地對學生“授之以漁”,本人認為要處理好“三個重”和“三個輕”的問題。
1.重美讀,輕灌輸
一統(tǒng)化的應試教育流水線已經磨蝕了詩歌教學的個性特點,這表現(xiàn)在教學方法上就是片面強調教師單方面的灌輸,以教師滔滔不絕的教授取代學生對詩歌的切身體會。這種教學法無疑戕害了詩歌固有的鮮活可感的特質。而為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美讀,則是在有聲朗讀的基礎上調動起學生的所有情感積累,如曾國藩先生所說的那樣“先之以高聲朗讀,以昌其氣;續(xù)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最終達到讀者與作者兩種角色之間的完全融合——此所謂忘我之境也。
2.重點撥,輕程式
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往往是極富個性魅力的,如果襲用刻板、機械的程式化教學,勢必戳傷詩歌渾然一體的意境、淹沒其固有的特色。教師倡導點撥,實質就是要著眼于詩歌的藝術構思、落實于詩的藝術語言。前者意味著要教會學生善于尋覓詩歌中將哲思、才情和形象三者連綴成為一體的針線,諸如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畫面疊加、時空剪貼等藝術構思方法,循此而導入詩歌的意境。后者也是詩歌教學的重點,那些活化意境、高度概括的關鍵性的字與句正是解釋詩歌內蘊的密碼,值得反復吟誦和品味。徐志摩的成名作《再別康橋》,其深層次的生活理念、其所有展現(xiàn)的清新意象的價值指向,都歸結于簡潔剛勁、力透紙背的那幾個字上——“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如能在擲地有聲的美讀基礎上,用“一唱三嘆”的詩化教學語言予以深刻點撥和點化,那么,教學效果自然勝于冗長的程式化的分析。
3.重陶冶,輕訓練
個性和豐富性是詩歌的生命力所在,這自然會形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種多元開放的閱讀效應。如果硬是用標準化測試去規(guī)范詩歌教學,則極有可能窒息學生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而這與文學教育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當代科技文明占主流的社會中,詩歌教學的目的是超越實利的審美性、哲思性和藝術的浪漫主義精神來陶冶人,春風化雨式地逐漸形成個性鮮明、意志堅定、情感豐富、思維深刻的現(xiàn)代人格結構,而不是以抽去精神內核的具體實在的知識和技巧去訓練循規(guī)蹈矩的工具。
現(xiàn)在的學生畢竟是時代的幸運兒,詩性天賦的一脈相承給了語文素質教育一個好的契機,現(xiàn)代詩歌的教學,并不奢望大量培養(yǎng)詩人,而是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把學生領進廣闊的詩歌天地,讓學生飛揚的青春中留住美好的詩情,在未來的挫折中讓心靈有所依托,在整個社會趨向急功近利的今天,詩歌應該可以在學子心中留下精神的自由與純凈。
參考文獻
[1]孟宣承.中國古代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王新主編.現(xiàn)代詩歌鑒賞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德〕雅斯貝而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4]曹明海.感應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