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來提高教學效率,即“讓學生真正學到些什么”是最為關鍵的。本文根據美術課的特點,從要求教師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優(yōu)化美術課堂教學結構的重要性及可以采用的措施。
【關鍵詞】課堂教學效率 自主學習 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生活化 優(yōu)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0-0017-02
一 理論依據
《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美術教育改革的方向與“生活化”的要求:“美術教學活動應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而提升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备叩葞煼秾W校在美育方面更應該做到“教育即生活”。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 優(yōu)化課題教學結構
1.變“死”的理論為“活”的知識
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僅僅只是教授教材上的知識,長此以往會引起學生的困乏感,甚者會對書本知識不感興趣乃至厭惡?!罢毡拘啤钡臅r代早已過去,如今的教學要讓知識“活起來”。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理論貼近學生的生活,筆者在教學中就做了這樣的嘗試。例如,在講到色彩構成的時候筆者就以電影海報為例,說明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影片在海報用色上的差異,以此來強調色彩給人的感受和它如何被運用。再如,講到色彩的表現理論時,筆者以“中國紅”為例,闡述了紅橙等暖色給人的一種喜慶、熱鬧、溫暖的感覺。這些都是學生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或者是印象比較深刻的實例。如此一來,學生不但更加有興趣集中注意力聽講,而且能夠進行聯想,同時也豐富了他們對其他方面知識的了解,使得書本上原本“死”的知識與學生實際經驗緊密地聯系起來,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更加有利于知識的講授和學生的理解。
2.變“腐朽”為“神奇”
前人所做的研究及其掌握的理論已經載入學生的教科書中,在學生學教師教的傳統(tǒng)模式下得到的結果必然是“學生學到的依舊是那些前人挖掘出來的知識”,而時代在變化,過去的理論已逐漸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此時就需要開墾出一片新天地,有新的技術新的理論支持,才能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要實現創(chuàng)新就必須在充分掌握原有理論的基礎上不斷探究和開拓,也就是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學的著眼點是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并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yǎng)的積極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多留一點時間給學生思考、總結、提問,創(chuàng)造機會給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只要學生肯動腦去設想、去大膽嘗試就要給予鼓勵和表揚,以保護學生的積極性。知識的傳授與學習,主要靠課堂,而課堂教學以外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直接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成果。
3.變“劍橋”為“牛津(筋)”
為什么戲稱“劍橋”和“牛津(筋)”,設想一下:橋是骨架,筋是血肉,而理論就像橋梁,是基礎,有了骨架還要有血有肉才能完整,那么筋就是實踐操作??梢妼W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目前美術領域中除了傳統(tǒng)繪畫專業(yè)以外還有各種藝術設計類專業(yè),如裝潢藝術設計、平面藝術設計、工藝美術等。試想這些專業(yè)的學生如果不會利用計算機設計制圖,不會動手制作圖稿,那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因此,美術課除課堂教學以外,另一個重點應放在實際操作這一塊。讓學生真正地運用知識進行創(chuàng)作練習,教師必須盡可能多地提供時間和材料讓學生親自動手嘗試繪畫、制作、構思、設計,為豐富其自身以及將來的深入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顯然,如果教學僅停留在理論的高度是萬萬不可的。
三 課堂教學安排的設想
一堂課通常分為激發(fā)學習動機、復習舊知識、講授新知識、鞏固運用、檢查評價五部分,這是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結構。這樣的課堂教學安排往往只是按部就班,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美術課也很難在真正意義上“活起來”。筆者認為,對課堂教學可進行這樣的改動和穿插:一是欣賞激發(fā)興趣;二是探索歸納嘗試,再次講解示范指導;三是練習討論輔導;四是師生評點反饋。這一形式比較符合素質教育的特征,注重對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發(fā)現問題﹑怎樣加工信息以及怎樣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等能力的培養(yǎng)。
1.欣賞激發(fā)興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緊密相連的,它們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先導。當人們對一些事物、一些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并力圖求知求解達到“入迷”的地步時,就會激發(fā)積極思索的心理,且可能喚起靈感。好奇心﹑求知欲的培養(yǎng)是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啟發(fā)式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和善于思考的技能,增強自信心,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動機。例如,在學習“透視原理”一課的開始,以馬路兩旁的樹木為例,讓學生自己畫出樹木的變化,從而找出規(guī)律,得出近大遠小的基本透視原理。以學生自己摸索開始新一節(jié)課的教學會為后面的講授做好鋪墊。
2.發(fā)現探索嘗試
根據杜威、布魯納等人的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現有經驗要不斷地改造,因此教學不應只是講和聽,而應是必須通過親身活動感受、發(fā)現和升華。這一階段的教學必須在上一階段教學的基礎上來進行,同樣必須設置新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思考,經歷從發(fā)現問題到探索嘗試的過程。還以“透視原理”一課為例,學生找出了近處樹木高大遠處樹木矮小的規(guī)律以后,再回到書本,進一步提出近大遠小的原理適用于什么樣的情況,透視又分為哪兩種,其特點分別是什么等引發(fā)出一系列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讓學生邊分析猜想邊在課本上找尋答案,看看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3.講解示范指導
美術是視覺藝術,美術教學要運用直觀性的教學原則。這里所指的(講解示范指導)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中僅以教師示范為主,學生單純模仿的教學形式,而是在學生已經進行探索嘗試的基礎上,教師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來進行講解,并局部示范點撥,示范點撥必須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局部調整,使學生作品變得精彩,可謂神來之筆,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例如,在講解“人物比例與結構”一課中關于人物的面部比例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邊講解邊演示如何從大輪廓著手,把握好面部的五官位置,在“三停五眼”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微調使得畫面效果栩栩如生。如此一來,學生看得明白,學得真實,能較好地掌握技法。同時,學習的積極性也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來完成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
4.練習討論輔導
每次課堂或課后練習都必須目的明確,要求具體,深淺程度適中,并在練習活動實踐中獲得知識和能力。以“色彩的協(xié)調與對比”一課為例,可以分組設想出多種構圖形式,后集眾生之精華羅列出最具代表性的構圖形式。其中,教師對各組巡回指導并根據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路提出好的建議。同時教師對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意識和表現欲望。如此一來,課堂氣氛就活躍而生動了。
5.師生評點總結
教學中的信息反饋非常重要,這使得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學習的最終結果在于每一堂課的學習使學生不僅掌握技能,更主要的是學生能明白知識技能形成的過程。這里的反饋是雙邊的,一方面,是教師從練習評點中發(fā)現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能及時糾正;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反饋,通過對自己的了解剖析反省,進行自我評判,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不斷改進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動力系統(tǒng),以獲得預期的學習效果。再以“透視原理”一課為例,學生的作業(yè)中如出現違背“近大遠小”規(guī)律的情況,教師要及時準確地提醒指正,其口氣最好以探討性語言進行,不能單純地作出是或否的簡單評定,也不能急于告訴學生現成的答案,而要使學生真正明白為什么正確,為什么錯誤,這對學生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能力無疑是有益的。教師在肯定他們的創(chuàng)意的同時,也能及時總結本節(jié)課的內容并找出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伊少淳.美術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顧平.美術教育學導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4]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