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舅舅楊國梁任二炮司令員十一年,退休后筆耕數(shù)年完成了一部四十多萬字的書稿,回憶軍旅生涯。雖因保密,未能公開出版,但從書中可以洞悉一代人成長的曲折歷程,以及民族的脊梁和風骨。
他生于1938年的河北省遵化縣。遵化北倚燕山長城,東通遼沈關(guān)東,西望京畿,南鄰津塘,漢代大將軍班固贊譽:“燕趙固多奇士”。李白有詩“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碧拼娙隧n愈也有“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的佳句。
但彼時,遵化縣已被日軍攻占。著名的“長城抗戰(zhàn)”主戰(zhàn)場就在遵化縣城北9公里的羅文峪要隘。史料載,29軍等中國軍隊在這里傷亡日軍3000多人。1938年5月,以遵化為中心發(fā)生了著名的冀東抗日大暴動,組建了數(shù)萬余眾的抗日聯(lián)軍。不久,八路軍挺進冀東,2500多名青年經(jīng)過簡單整訓,一并編入八路軍陣容,聲震抗日前線。
為了消滅八路軍根據(jù)地,隔裂抗日武裝和長城沿線人民的聯(lián)系,日軍實行了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把全縣282個自然村中的155個村劃為無人區(qū)。125個村被燒成廢墟,遭毀民房15380間,殺害群眾2166人。日軍在無人區(qū)內(nèi),像追捕獵物般恣意捕殺群眾,甚至搞殺人比賽和展覽,制造了一樁樁慘絕人寰的血腥事件:
1941年至1942年,日軍對遵化西南山區(qū)的八路軍根據(jù)地魯家峪進行了5次掃蕩,殺害百姓225人,燒毀房屋3900余間;
1942年11月19日,200多名日偽軍突襲遵化城南馬家峪村,集中50多名老人和200多名婦女,要求他們交出八路軍傷病員。因無人告密,屠殺43位老人;
1942年10月22日,日偽軍到東新莊村掃蕩,槍殺、刀砍、活埋百姓53人。
舅舅的書中記載了這樣的情節(jié):“有一年冬天日本鬼子又竄到村里,我母親趕緊用筐背著我,經(jīng)過村北結(jié)冰的大坑,跑進北面的山里。在山上看到村里的房子被燒,烈火熊熊,濃煙滾滾。鄉(xiāng)親們悲愴的哭喊聲,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對日本侵略者的強烈仇恨,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fā)芽,愛國、衛(wèi)國、尚武的意志在我幼小的心靈中開始萌發(fā)……”
上一代人的家國情懷,是下一代人可資傳承的精神財富。有一次,日軍突然進村,我的姥姥剛將年邁的父親藏到玉米垛里,自己來不及躲藏,就和舅舅隨著村里老百姓被趕到村口,四周是日軍機槍,一片殺氣。姥姥擔心大難臨頭,小聲對年幼的舅舅說:“如果鬼子開槍殺人,我就趴在你身上護著你,你不要亂動。要是媽媽被打死了,你也不要慌,等日本兵走后,再回家找你爺去?!倍?,幾十年過去,書中寫道:“那一場死里逃生的經(jīng)歷,我永遠不會忘記,侵略者的兇殘,激起我強烈的民族仇恨,母愛的偉大,一直激勵著我勤奮學習,努力工作?!?/p>
在書的扉頁,作者親書“長城永固,祖國萬歲”八個凝重的大字。在全軍書法展中,他也多次揮毫送展,飽含他心中長城堅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
他出生在祖國東部的長城腳下,又長期轉(zhuǎn)戰(zhàn)西部的長城另一端,他的一生與長城相關(guān),心懷堅不可摧的意志和分量,用畢生鍛造新中國的鋼鐵長城。
當中國首顆洲際導彈試驗發(fā)射時,舅舅是進京向周總理匯報的人員之一,那時他大學畢業(yè)不久,還是列在名單最后的參謀。當黨中央決定對“臺獨”勢力實施軍事威懾時,他已經(jīng)受命擔當向東海發(fā)射導彈的指揮重任。他連任四屆中央委員,退休時胡錦濤贊譽他為國盡忠……所有這一切,都因為在他心中回蕩著一部民族的史詩。
“有一種花兒名叫馬蘭,你要尋找它,請西出陽關(guān),伴著那駱駝刺,扎根那戈壁灘……”遠在西北的羅布泊大漠,有一個以馬蘭命名、爾后是酒泉的核基地,從空爆、地爆到地下核試驗,中國的核力量舉世震驚。
這種在有生命絕地之稱的大漠中仍能綻放的野花,這個以這種野花來命名的我國第一個核基地,是那樣耐人尋味。一個民族的磨難,會衍生出壯美的奇葩。
有人對我說,你應(yīng)該記載你的舅舅,出身書香門弟、溫文爾雅,卻掌管著最具殺傷力的核武利器,這是多大的心理反差和矛盾!在這本書,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讀。
作為本書編纂者之一,在浩繁的史料中,截取抗戰(zhàn)的歷史斷面,意在說明我們的家園曾遭到踐踏,我們的民族曾有過慘烈的抗爭,我們絕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新中國建國時,周恩來堅持讓國歌中保留“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話,是告誡我們要享受和平的陽光,也不忘昔日的陰霾。而溫家寶在朝鮮毛岸英墓前動情地說:“現(xiàn)在祖國已經(jīng)強大了!”是在宣告世人,我們將砥礪意志,讓中國的長城永固。
(作者為《瞭望》周刊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