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樂體育”一詞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日本傳入我國,在實行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的今天,快樂體育這種體育教學形式,對體育教學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快樂體育已成為體育教師追求的時尚。但對“快樂體育”的含義,不同體育教師卻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教師把快樂體育理解為“樂與汗”、“汗加笑聲”,相反,對于缺少“汗加笑聲”的體育教學活動,就認為是不快樂,甚至把它定義為是厭學現(xiàn)象。如果體育課一味地去追求汗加笑聲,而忽視了學生的其他心理品質教育——如在體育教學中實施挫折教育,勢必會影響體育教育的全面性原則。
關鍵詞:快樂體育挫折教育體育教學
一、快樂體育和挫折教育的關系
什么是快樂體育?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快樂是一種心理體驗,是重要的情緒??鞓返男睦眢w驗因人、因事、因時而異,對于社會的人來說,來自生物性的游戲和玩笑的快樂體驗固然重要,但是對人有建設性的、有社會意義的活動更顯得重要。因此從系統(tǒng)的角度出發(fā),快樂體育應包括得到人體發(fā)展體驗的快樂,得到成功,興起體驗的快樂,以及得到尊重和依賴體驗的快樂。而挫折恰恰與快樂相反,它是指人在遇到障礙,碰到困難,使其目標難以實現(xiàn)的心理體驗。挫折具有兩重性,根據(jù)人對挫折的態(tài)度和挫折忍受力的不同,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對挫折報以積極的態(tài)度,并具有較強的忍受力,挫折可以成為一種動力,能夠磨練人的意志,強化人的精神,增強人們百折不撓、知難而進、發(fā)奮進取的勇氣。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快樂教育可以使學生體驗到快樂,滿足其趨樂避苦的欲望。而通過適宜挫折教育,可以不斷地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和勇氣,培養(yǎng)其不怕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意志品質,提高其挫折的忍受力。
二、正確使用“快樂體育”教學
“快樂體育”是“寓教于樂”的教學體現(xiàn),它十分強調學習的興趣,因為興趣可以為人的活動提供動力,它是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份,學生在學習中,興趣和快樂相互交替和補充,會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應能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善于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靈活組織處理好教材,不斷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盡量避免和克服學生厭學體育的情緒,使學生學習過程處在一種良性的環(huán)境中。實施“快樂體育”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如對某一抽象、生硬、難以理解的運動技能分解后,溶解于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情景中。又如教學“立定跳遠”這一教材時,教師通過精心的組織與構思,引導學生想象青蛙的跳躍動作,再以情景游戲“青蛙捉害蟲”,開展運動技能教學,其間再輔以針對起跳角度太低或太高的情景設問:“害蟲在禾苗的最高處或稍低處,怎樣才能捉到它?”,這樣結合教學對象的生理、心理特點,再通過創(chuàng)編故事與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景,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立定跳遠”的教學工作,來充分調動學生參于活動的興趣,使學生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自主積極地參加到有趣的練習中。再如,在籃球移動教學中,可以用“老鷹抓小雞”游戲進行教學,通過游戲的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情趣,又得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鞓敷w育旨在強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良好的學習情緒。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積極自覺的渴求。但是以“樂”激趣也并非放之四海而此皆準的唯一良方和途徑?!翱鞓敷w育”說到底最多也只是一種教學方法,屬于施教的形式范疇,這種施教的形式應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相互適應。實際上,學生的興趣既受影響于施教的方式,也受影響于施教的內容。只有當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的精神與教學內容所描述的情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時,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強烈的興趣??鞓纺苁箤W生產生強烈的興趣,但學生興趣也可由情、由失敗、由挫折而生。因此體育教學中不應該僅以一“樂”而拒“七情”于教學之外,在體育教學中應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fā),該喜則喜,該憂則憂,切不可把“寓教于樂”的方法隨處濫用,學生掌握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感,可能是教師指導出來的,也可能是教師“逼”出來的。因為學習的過程,教育的過程不是一個自然發(fā)展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是自身極大努力的“痛苦”過程,是需要克服困難的??朔щy、遭受失敗與挫折與體驗快樂同等重要,所以體育教學中,同樣也要重視挫折教育。
三、實施挫折教育的措施
我們知道,在學校無論哪個學科教學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學校管理者的領導和重視,尤其是分管領導的重視直接影響到具體學科教學的效果。所以要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抗挫力,首先要讓管理者認識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積極的溝通和交流,獲取學校管理者的支持,這樣才能更加有利于學科教學的開展。學校領導加強對于小學體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抗挫力的重視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
(一)將培養(yǎng)小學生抗挫力列入體育學期教學計劃
培養(yǎng)學生的抗挫力是一個長期、系統(tǒng)的過程,也是學校德育方面一個重要的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各個學科共同的配合和努力。只有將培養(yǎng)小學生抗挫力列入體育學期教學計劃中,才能夠引起體育教師足夠的重視,體育教師才會在體育教學中更多的關注小學生抗挫力的提高,更好為小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服務。
(二)定期組織體育教師參加培訓和進行針對性的教研活動
學校不僅要將培養(yǎng)小學生的抗挫力列入學校的學期體育教學計劃中,還要組織一些專家或有經(jīng)驗的教師對體育教師進行培訓,讓體育教師對利用體育教學培養(yǎng)小學生抗挫力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另外,還應要求學校的體育教研組定期組織教學研討,不斷的交流、總結體育教學培養(yǎng)小學生抗挫力的教學經(jīng)驗,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體育教師的更快、更好地成長。
(三)教會小學生面對挫折時的一些心理自我防御方法
對困難和失敗進行合理的歸因。每個小學生的能力是有限的,每個小學生之間的能力也是有差異的。所以,每個小學生所能承受的困難和挫折也是程度不一的。當小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要積極的尋找原因,如是否是因為自己努力不夠;是否是因為任務或目標太難,超出了自己目前的能力所能達到的范圍;或者僅僅是因為運氣太差等等。不能一味的責備自己,沉浸在失敗的陰影中和某種消極的情緒當中。要教會學生變挫折為向上的動力,要么增強努力,在措施上加大力度;要么改變策略再做嘗試;要么降低行動目標或重新選擇達到目標的方法;要么以其它方面的成功來彌補某一方面的缺陷。畢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四)以日常體育教學活動為主對小學生進行抗挫力培養(yǎng)
上海市“二期”課改的精神要求在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因此,利用小學體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抗挫力必須與“二期”課改的精神相一致。教師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差異,結合小學體育課程的內容特點,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情境,給小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展示、自我實踐的舞臺。教師通過適時地引導、點化,讓小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慢慢的體驗困難和挫折,不斷地提高認識。以學會堅持與學會放棄的結合,自我加壓與自我解脫的平衡為培養(yǎng)策略,讓學生在團隊的合作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挫折觀和一定的抗挫力。其中包括了解與掌握體育活動中調節(jié)和控制情緒、意愿和行為的方法。
(五)以體育競賽活動為輔助項目對小學生進行抗挫力培養(yǎng)
我們知道,體育教學中進行的競賽活動存在著必然發(fā)生失敗和挫折的特點,如跳高比賽最終都得面臨失敗,其他項目必然有失敗的一方。每個參加比賽活動的小學生都必須面對挑戰(zhàn),要想贏得比賽,就必須有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如果缺少了這種勇氣,我們將很難從比賽中獲得信心和成功的喜悅。所以說,體育比賽活動對小學生的抗挫力的培養(yǎng)無疑是一個巨大的促進。如低年級的學生適合以一些強度低、趣味性強的合作項目為培養(yǎng)項目,例如:兩人或多人綁腿短跑比賽,“抬花轎過河”等等。中、高年級可以適當進行一些強度大的,有一定對抗性的團隊合作項目作為培養(yǎng)活動。例如:籃球趣味對抗賽,拔河比賽。在比賽中讓學生體驗身體的對抗、疲勞,這本身就有利于學生意志力的提高。重要的是學生在比賽中的體驗和感受對于小學生抗挫力的提高都是有直接幫助的。
四、結論
實踐證明:在快樂體育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在體育教學中,它們發(fā)揮著不同功能,但又相互補充,通過這樣的體育教學,能為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深化素質教育,培養(yǎng)出更多勝任當今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2]季瀏,胡增葷.體育教育展望[M].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
[3]毛振明.體育教學內容改革與新體育運動項目.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4]于曉東,謝爭.從分裂到整合——談學校體育的手段目的論價值觀.中國學校體育,2004
作者簡介:
陳遠龍,男,(1982~),畢業(yè)于武漢體育學院,大學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國家籃球一級運動員,田徑二級運動員,籃球一級裁判,田徑一級裁判。多次上公開課、接待課、示范課均獲好評,精品課程獲市入圍獎、錄像課獲省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