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日本的動漫產業(yè)聞名世界,這一股熱潮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一個民族文化產業(yè)的成功跟這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是有極大淵源的,尤其是在看了宮崎駿的9部動畫電影之后,我認為這些電影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背后強大的民族文化的支撐。
關鍵詞:武士道;精神;悲劇
作者簡介:劉芬,女,出生于1988年5月2號,河南焦作人,西北大學美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學。
[中圖分類號]:J9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5-0254-01
1984年由宮崎駿執(zhí)導的動畫電影《風之谷》上映并受到了很好的效果。隨后,宮崎駿與高畑勛成立了吉トカ工作室,并于1986年上映了其開山之作《天空之城》。自此以后,宮崎駿電影表現(xiàn)出強大的競爭力,最終在全球電影界樹立起了“宮崎品牌”。至今完全由宮崎駿自編自導的電影已有9部,可以說每一部都堪稱經典。在我國,特別是自2001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開始對其進行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下面我將從武士道的角度談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一、武士道精神對電影中所塑造的人物的影響
武士道,與其說是一種就是要求武士去遵守的法則和規(guī)章,不如說是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而存在的。武士道的興起大約在鐮倉幕府時期(12世紀),然而直到德川家康執(zhí)政時期(17世紀初) “武士道”一詞才始見于文字資料。期間這400多年的時間里,武士道沒有形成明確的條文律令,大多是靠口頭上留傳下來的一些警句或故事對武士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即便如此,武士道卻往往在實際行動中發(fā)揮驚人的作用。在日本歷史上長達700年的武家政權的統(tǒng)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因此,可以說武士道主要是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而存在,這種精神力量已經深植于日本民族的思維之中,主導著日本民族的性格。
武士道最講究義、勇、仁、禮。
“義”,其第一要義在于“責任”。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義”指的就是公平、正義,然而武士道所要求的“義”首先“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責任”。 [1]然而責任有時可能是正義的,有時也可能是不人道的,所以在“義”的精神支配下的武士道就常常做出令人困惑的行為。當然,盡管人們也在向往并努力追求正義、公正,但第一服從的必須還是“責任”。
“勇”,指的是勇敢堅韌的精神。在武士道看來,堅持做正義的事情就是“勇”。在“勇”的支配下,可以為正義而死去;也可以為正義的最終達成而茍且偷生,盡管內心需受到極大痛苦的折磨,但也必須忍受并伺機獲得最終的勝利。在日本流傳著大量類似的民間故事,也可以證明武士道中“勇”字的復雜含義,為正義而死是一種勇氣,為正義而茍活更是一種勇氣。
“義”和“勇”,在一定情況下是武士道精神的優(yōu)良品質。但有時這兩者會因為得到無限爆發(fā)而最終表現(xiàn)出殘忍的一面,所以需要對武士的行為進行進一步規(guī)范,于是便出現(xiàn)了“仁”和“禮”。很明顯,“仁”與“禮”的教化是來自于儒家文化,對一名武士要求有惻隱之心,要求其恭謙有禮,通過對其心性的培養(yǎng),減掉其多余的戾氣。
也正是因為此,日本武士道精神往往表現(xiàn)出兩面性。這種兩面性在宮崎駿的電影中的人物身上也有表現(xiàn),只是宮崎駿將這種兩面性分別放在兩個不同的人物身上。比如《風之谷》中的從庫夏娜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武士道精神中暴戾、冷酷、殘忍的一面。這種性格特征確實使得庫夏娜這個人物很強大,一個女孩竟能領導一群男人,并與鄰國甚至王蟲們進行抗爭。但是這種粗暴的行徑不會得到好下場,庫夏娜領導的戰(zhàn)爭最終還是失敗。所以在影片的結尾,真正出現(xiàn)的能拯救萬物的人物,往往是同時又具備了“仁”和“禮”的,她(娜烏斯卡)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娜烏斯卡身上同時兼具“義”、“勇”、“仁”、“禮”這四個要素。對于生活在風之谷中的人,娜烏斯卡表現(xiàn)出極強的責任感,這種正義的責任感甚至擴大到對處于戰(zhàn)爭之中的鄰國人民的憐憫,甚至對腐海中的王蟲一族的關愛。為了保護風之谷和地球,娜烏斯卡在危險面前無所畏懼,表現(xiàn)出了愿意為此赴死的勇氣于決心。同時娜烏斯卡他人的仁愛與惻隱之心,對別人的恭謙與尊敬,為她贏得了良好的人緣關系,最終稱為整個事件的領導核心,并取得了勝利(表現(xiàn)為自然與人類的和解)。
二、電影中所彌漫的武士道式的悲劇精神
由于受佛教教義和國家神道教的影響,武士道精神強調主觀力量的主導作用,講究心的修煉,講究忠、信、義,視死如歸、無所畏懼的自我犧牲精神。而這種精神恰恰是一個傳統(tǒng)悲劇英雄身上所應具備的。正如邱紫華總結道的“武士道所教導的——以忍耐和正確的良心來抵御一切災禍、困難,并且要忍受住它的精神,就是悲劇精神”。 [2]這種悲劇精神在宮崎駿的電影中也有所體現(xiàn)。
在《風之谷》、《哈爾的移動城堡》、《天空之城》中這種悲劇意識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比如,《風之谷》中的娜烏斯卡無疑是這樣一個最具備武士道精神的典型人物。娜烏斯卡是風之谷國王的女兒,她的父親重病在床,娜烏斯卡從出生之始就擔負著風之谷的責任,這個人物不僅內心堅強,還懂得御風術,這正是武士所應具備的品質,不僅需要有強大的精神世界,還得有精湛的搏斗技巧。更重要的是娜烏斯卡內心純潔善良。在捍衛(wèi)風之谷的戰(zhàn)斗中,娜烏斯卡憑借自己的美好品質團結全谷人民共同作戰(zhàn),在戰(zhàn)敗之后寧愿以自己的生命為交換來保全風之谷的安危。最后在跟王蟲的戰(zhàn)斗中,娜烏斯卡犧牲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人與自然界的和解。但是宮崎駿始終相信自然是慈悲的,最后娜烏斯卡在自然的力量下獲得了重生。
其他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相對比較溫和,盡管這種悲劇色彩不夠濃重,但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犧牲精神。比如,《龍貓》中的小月因為家庭因素早早地就擔負起了照顧家庭的責任,尤其是當我們看到小月帶著妹妹上學,背著妹妹在大雨中等爸爸回家,在受到醫(yī)院通知時強忍住淚水不讓妹妹擔心的場面時,我們不禁被這個瘦弱的女孩感動,在本應該快樂無憂的年紀里卻要承擔種種不相稱的責任,這是小月為家庭做出的犧牲,同時也是最容易打動人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從日本武士道的角度對宮崎駿電影進行的分析。我一直認為一個對象之所以能打動人的心,一定是有著某種深厚的東西在里面。武士道在日本流傳已久,它的精神已經深入滲透到了日本傳統(tǒng)民族文化之中,而宮崎駿電影中恰恰就包含這種深厚的日本傳統(tǒng)文化價值,相信這也是使得宮崎駿電影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新渡邊稻造.《武士道》[M].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0: 54
[2]、邱紫華《東方美學簡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