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各民族之間在地域、文化、語言、習俗上存在諸多差異,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共性。色彩作為構成民族生態(tài)的重要元素,是各民族精神上表達的一種方式;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的形成的審美意識和美的體系。色彩與民俗民風在千年的文化的傳承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現(xiàn)形式與藝術特性,也構成現(xiàn)代設計的多元化。
關鍵詞:民族性;民俗色彩;設計
[中圖分類號]:J8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5-0143-01
前言
民俗色彩是我國文化的多樣性重要構成之一,現(xiàn)今社會中色彩作為設計的一個主流路線,本文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色彩為主要研究對象,從民族性、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等角度出發(fā),探討如何將民俗色彩融入到現(xiàn)代設計中。
一、影響色彩觀念的元素
(一)民族性對色彩的影響
馬克思說過:“色彩是反映一個民族性格最直觀的方式”。由于社會背景、經濟狀況、生活習慣、風俗人情和自然環(huán)境影響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習俗。
漢民族作為各民族中人數最多的一個民族,漢族文明有先進的農耕文化,在先進的農耕文明之上建立起一套等級森嚴,禮法方正的社會制度,在這種氛圍下,漢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國封建社會等級象征與標志的色彩,它具有主次關系,長幼之別,喪喜之分等特點,豐富的內涵性和中庸的正統(tǒng)性,給顏色以外賦予了更多的寓意,它是華夏文明民族性的一部分,它規(guī)范了人們生活秩序,影響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家天下與君權至上,封建社會位至九尊當屬皇帝,他穿的用的住的,均為黃色,黃色被賦予權力的象征,黃色尊嚴又高貴,普通人是不準用的,鮮美、正色只準統(tǒng)治者使用,下層只準用白(素)青、黑色等色,同時黃色與紫色在中國文化中地位極為重要,如丞相佩帶“金印紫綬”它是尊嚴高貴的象征,被大量運用到統(tǒng)治階級的衣飾及建筑裝飾中,顯耀著富麗與輝煌。
(二)宗教信仰對色彩的影響
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和缺乏科學知識,以及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無知和恐懼,所以相信現(xiàn)實世界之外存在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神”,而對神明的信仰和崇敬,會在人們的頭腦中“幻想”后支配人的意志和行為,雖然這種“幻想”是虛擬的,假借的,甚至是杜撰,憑經驗和感覺產生的,但“幻想”出來的神明其力量是巨大無比的,可以戰(zhàn)勝一切,它的地位也是至高無上的。
在長期的民族信仰中,如佛家崇尚黃和白,道家崇尚黑和黃,儒家崇尚淡青色。在多種宗教中,黃色被視為神性的象征,黃色是最接近光的色彩,給人溫暖和滿足的敢接。伊斯蘭教崇尚綠色,綠色被視為永恒樂土,在穆斯林的傳統(tǒng)中,黑色是順從、謙遜、端莊的表現(xiàn)。所以穆斯林的婦女出門要頭裹黑色頭巾,這與伊斯蘭教所倡導的嚴謹、貞潔的宗教思想有關。
(三)民俗文化對色彩影響
由于民族的地域特色,文化和民俗的不同,色彩呈現(xiàn)出繽紛異樣,從圖案到顏色都有鮮明的個性。比如:我國對紅色就有著獨有的深厚的情感,春節(jié)的春聯(lián)、聘禮、紅包,等都用紅色,因為在我國人民心目中紅是吉祥、喜慶、美好好的象征。在中國民俗文化中,紅色的自然屬性使其成為人們表達喜慶和激情的媒介,紅色不僅具備驅邪避禍的保護功能,還象征強大的生命力。
少數民族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情奔放,崇尚自然和自由,藍顏料常被用來染布,藍色在民間大多作為服飾色彩,湘西地區(qū)和云貴地區(qū)婚嫁裝飾、服飾印染類的刺繡、蠟染、披肩等;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衣飾以大紅、大紫、大藍、大綠為特點,色調和層次十分豐富,色塊之間形成極大的對比和反差;另一種多以淺色調為主,忌大紅大綠。明快素雅,秀麗和諧。我國少數民族衣飾的色彩異常豐富,所蘊涵之意各不相同,總之,充分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
二、設計理念的融合
(一)民族元素如何融入設計中
將民族風加入到作品當中,并不是要你把它硬塞進去。好的作品是為了美而設計的,讓民族風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從而使作品更加的完美。首先先了解作品要表達的意義,找到合適的民族特色融合進去。
在現(xiàn)代設計中色彩具有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一個好的設計作品在視覺感受上要善于運用鮮明色彩、單純、明快的裝飾性色彩抓住人的注意力,最快傳達作品的信息。民族要素色彩要突出其特性。
(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結合
現(xiàn)代設計在追求市場效率的同時,又要注意文化心理、民族特色和產品特點的表現(xiàn)。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豐富多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是更是現(xiàn)代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都在挖掘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底蘊。
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會徽設計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印章作為標志主體圖案的表現(xiàn)形式,印選用中國傳統(tǒng)喜慶顏色—紅色作為主體圖案基準顏色,具有民俗文化喜慶的特點。將中國傳統(tǒng)的印章和書法等藝術形式與運動特征結合起來,巧妙地幻化成一個向前奔跑、舞動著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人的造型同時形似現(xiàn)代“京”字的神韻,蘊含濃重的中國韻味。
(三)發(fā)展前景與當前設計的方向
色彩是設計的重要因素與組成部分,和其他設計形式語言一樣都存在著審美和實用的雙重作用?,F(xiàn)今有非常多的人喜歡民族風的東西,而且民族風是民族性質的一種表現(xiàn)并不會像其他潮流有時間段的。我們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市場廣闊前景可觀,現(xiàn)在已經出現(xiàn)一些民族風服裝、家具、房屋設計等,正影響和改變我們當下的生活。
三、體會與總結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性多樣化,色彩多元化。色彩文化從原始宗教信仰,經過千年的演變發(fā)展,逐漸形成了民族特色鮮明、文化底蘊豐富的色彩體系。在中國更多設計師懂得,把中國傳統(tǒng)要素運用于自己的設計作品之中,如何將強烈鮮明的民俗色彩結合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神韻,將傳統(tǒng)精神和現(xiàn)代意識融為一體,并在東西方文化求同存異的切合點上尋找到新的突破點,開創(chuàng)了一種嶄新的設計思潮,這對于現(xiàn)代設計是一種豐富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趙平勇.設計色彩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 王毅.中國民間藝術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2.1
[3]、 蔣紅英.中國民族服飾的顏色裝飾藝術特征[J].裝飾,2004,(1).
[4]、 劉德龍.民間俗信與科學文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