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寒夜》是巴金描寫抗戰(zhàn)時期小知識分子的一篇力作,文中著重描寫了汪文宣一家的悲劇命運。抗戰(zhàn)大背景下的黑暗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和人性的弱點缺陷共同造成了汪文宣的悲劇命運,汪文宣的形象也成為抗戰(zhàn)時期知識分子的一個縮影。
關鍵詞:寒夜;悲劇命運;抗戰(zhàn);性格
作者簡介:張國省,男,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5-0044-01
《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長篇力作,故事發(fā)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陪都”重慶,時間是抗戰(zhàn)勝利前一年。作家通過對汪文宣、曾樹生、汪母這三個人物的成功塑造,深刻寫出了小知識分子家庭是如何帶著自身的弱點與缺陷,在現(xiàn)實生活的重壓下走向破滅的悲慘又心酸的故事。
一、動蕩黑暗社會下的悲劇
故事發(fā)生在當時處于國統(tǒng)區(qū)的重慶,人們的生活雖不及淪陷區(qū)的水深火熱,但前線的戰(zhàn)事、日本的空襲轟炸以及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讓作為小知識分子的汪文宣的生活遭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首先表現(xiàn)在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的下降。《寒夜》雖然沒有直接去寫汪文宣戰(zhàn)前的生活狀況,但從他們對往日生活的回味可以看出,現(xiàn)在的生活的確是大不如以前了。汪文宣和曾樹生在國際咖啡店有這樣一段對話:“這個地方我還是頭一回來”,他說不出別的話,就這樣說了。她的臉上現(xiàn)出了憐憫的表情,她低聲說:“拿你那點薪水,難能常到咖啡店?。 彼X得一根針往心上刺,便低下頭來,自語似的說:“從前我也常坐咖啡店。”“那是八九年前的事,從前我們都不是這樣過日子的……”“以后不曉得還要苦到怎樣,從前在上海的時候,我們做夢也想不到會過今天的生活……”
社會地位上的頹勢與經濟上的弱勢使汪文宣在生活中無能為力,進而造成精神上的自卑情緒的加重,這種自卑不僅體現(xiàn)在工作中的卑躬屈膝,也體現(xiàn)在家庭生活中的兩面受氣。在工作中,汪文宣有一種強烈的卑屈感,感覺到自己為了那一點點錢而忍受屈辱,但是,他又不得不為了那一點點錢而忍受,結果是,他越是想賺錢,越是賺不到錢。家庭生活中,妻子不滿于家庭生活以及母親與妻子的爭吵,都無不與金錢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更為關鍵的是,汪文宣后來患病,更無力支付家用,只好由曾樹生來養(yǎng)家,對于傳統(tǒng)觀念中的男子養(yǎng)家的男權至上的理念來說,汪文宣已在家庭中漸漸處于弱勢。在這個去勢男人與強勢女人的家庭中,曾樹生也不可避免的拋棄汪文宣,跟隨陳經理去了蘭州。汪文宣也在窮困潦倒中病終。經濟窘迫所造成的悲劇結局顯而易見。
其次表現(xiàn)在生存空間的狹小。小說中不斷的描寫日本軍隊對重慶的空隙,不斷寫日軍再一步步逼近重慶,汪家從別處逃難來到這里,然而這里也預示著并不是那么的安全。汪家一家四口生活在狹小的空間中,婆媳矛盾是作品中最顯而易見的一對矛盾。分析其爭吵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兩點:文化觀念分歧和對汪文宣愛的爭奪。雙方各執(zhí)一詞的指責對方,進而演化成反感與仇恨。這種矛盾是兩種觀念的激烈碰撞,顯然,狹小的生存空間給這種碰撞提供了合適的“舞臺”。文中曾樹生在被汪母大罵后直接要求丈夫:“如果你不另外找個地方安頓她,我就跟你離婚!”“我們三個住在一起,一輩子也不會幸?!薄M粑男f:“等到抗戰(zhàn)勝利了,他要回昆明……”汪母此時也向往“回昆明住一個時候”她們二人都想離開這個狹小的空間,給彼此以生活的自由園地,至少是眼不見心不煩。但是這種分離矛盾雙方的想法在當時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確實最難辦到的。曾樹生的出走,雖然有感情上的動搖和對新生活的期盼,但也有尋求新的生存空間的渴求。
二、性格缺陷導致的悲劇
如果把汪文宣的悲劇命運單純的歸結于國統(tǒng)區(qū)社會的黑暗統(tǒng)治,以及這種社會下的生活困境,顯然有失偏頗。筆者認為,汪文宣的性格缺陷以及人性弱點也是導致悲劇的重要原因。
首先在于汪文宣的性格悲劇。汪文宣是個半官半商圖書公司的小職員,作為受過西方現(xiàn)代新思潮啟迪和個性解放感召的知識分子,他和曾樹生自由戀愛,也曾經有過自己的理想抱負;同時,他也有著自己的獨特的性格缺陷,他過于自省,無論什么事,他最常說的就是“都是我不好”,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這種過了頭的自省使他難以在紛亂復雜的社會面前認清現(xiàn)實,并去趨利避害的改造現(xiàn)實。相反,他不僅在日益加劇的婆媳矛盾中苦苦掙扎,面對他同時深愛的自己的母親和妻子,只有無奈的自怨自艾,整日唉聲嘆氣;他在公司里也是備受欺凌,隱忍的做“老好人”,即使帶病也要工作,也不會得罪任何一個人,沒有血性,低頭做人。然而他不僅沒有在工作中營造更好的環(huán)境,相反他被單位里的人趕了出來。經濟的拮據加劇了家庭的不和與爭吵,汪文宣在生活和工作的夾縫中郁郁而終。這種性格的悲劇正是整部作品悲劇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于人性的弱點。生存困境中人的寂寞和孤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是導致悲劇的重要原因。汪家四口為了躲避戰(zhàn)亂到了重慶,汪文宣身處婆媳間矛盾兩難和冷酷黑暗現(xiàn)實壓迫之中,最終得肺病死去。常言說,苦難更能激發(fā)人性中的美好。然而小說中的三個人卻沒有在困境中給我們呈現(xiàn)人性的真愛與溫情。他們在共同的困境中沒有相互的理解,沒有覺悟,更不懂得相互鼓勵。相反,婆媳之間相互詆毀辱罵,夫妻之間也在困境中產生隔閡與背叛。面對黑暗,他們不是想著如何逃離黑暗,而是想著如何把黑暗拋給對方。對于情感,不是理解與寬容,而是強加與苛刻。同時期的張?zhí)煲硪苍凇蛾憣毺铩分忻鑼懥丝箲?zhàn)時期在生存中掙扎的小知識分子。陸寶田是政府機關的一個小書記,一般人都認為他只不過是個無害的傻瓜,他卻野心勃勃并以為自己很能干,繼而對周圍的環(huán)境作出了盲目的選擇。為了向上爬,他不僅卷入了同事間的派系斗爭,而且打同事的小報告。后來得了肺癆,不得不把公事帶回家去連夜抄錄。交游,酗酒,抽煙,賭博,病重期間他仍不知警惕,直到騎馬時從馬背上摔下來,口噴鮮血。躺在床上休養(yǎng)期間,同事來探病并想告訴他被辭退的消息。他還不知情的對同事說:“我雖然生病請假,其實,樊秘書那些公事——我在家還是可以辦,老凌你看呢?我看是行得通?!蓖瑯邮潜瘎〉慕Y局,陸寶田是外向型的對社會掙扎抗爭,而汪文宣則更多的是與自己的個性的掙扎。
三、結語
顯然,社會的悲劇因素與人性的弱點缺陷共同導致了汪文宣的悲劇命運,并且它們之間相互影響,黑暗的社會下凸顯了人物的性格缺陷,人性的弱點又在無限的放大社會的黑暗,他們之間像是在用放大鏡一般彼此夸大,共同一步步將汪文宣推向悲劇命運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