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感是由多方面構成的有機體,它包括語言的分寸感、和諧感和情味感。如何進行語感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呢?第一,反復朗讀吟誦;第二,利用揣摩比較;第三,借助語文知識;第四,誘導聯(lián)想和想象。
關鍵詞:語感;和諧感;聯(lián)想和想象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語感的教學及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有具體要求的。有人認為“語感是語文的支點”,還有人認為“語感訓練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這都說明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感教學,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一、語感的含義
什么是語感呢?我認為,語感是語言文學或語文現(xiàn)象的敏銳感和迅速領悟的能力,或者說是人對語文直覺的感知、領悟與把握的能力,是由語言文字引起的復雜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一言以蔽之:語感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
語感是在人的語言活動中形成的。人們在長期的語言信息交流實踐中,對詞語、句子的含義、情味等有了認識,通過反復的實踐、認識,在腦子里形成了牢固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只要遇到一定的語言文字信號刺激,就會不假思索地感知詞語、句子的含義、正誤和情味,這也是直覺思維的表現(xiàn)形式。
語感是由多方面構成的有機體,它包括語言的分寸感、和諧感和情味感。
分寸感指對語文合乎規(guī)范、合乎邏輯、合乎情境的感受能力。這是語感中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終于這流言消滅了”。原稿上寫的是“終于這事情消滅了”。為什么要這樣改?是因為原稿的這句主謂搭配不當,改為“流言消滅了”就合乎語法規(guī)范了。
和諧感是指對書面材料(文章)整體上的多樣統(tǒng)一、組合上的搭配相宜和表達上的生動流暢的感受能力。和諧感又可分為多樣統(tǒng)一感、相宜感和生動流暢感三種。例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對雄偉壯麗的北國大雪作了極為生動的描寫:披雪的群山,猶如蜿蜒的銀蛇,回旋騰躍,姿態(tài)雄勁;鋪雪的高原像巨大的白象在馳騁狂奔,氣勢磅礴。由于大雪飄飛,群山和高原與天宇連成一片,仿佛要與天公比個高低,詩人以動寫靜,動與靜搭配得當,給人一種搭配相宜感。
情味感指對文章流露的情感,對文章質地和文章氣勢的感受能力。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對父親的背影作了極為細膩的描寫。這段描寫,令人想見父親攀登車站月臺時,那咬緊牙關用力的面容,想見他疲倦的神態(tài),還可以想見兒子在時刻注目于父親情態(tài),從中體味到深切的父子之愛,這都給人以柔婉細膩的文質感。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語感具有明顯的綜合性。這種綜合性帶來了對語言文字學習、理解、接收乃至發(fā)表的全面性,因此,語文教學應十分重視語感教學。
二、如何進行語感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1.反復朗讀吟誦
學生對語文內涵的理解、作品感情的把握、語文妙味的領悟,都必須通過朗讀吟誦來領悟,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中,對“百草園”一段的景物描寫文字,不僅景物優(yōu)美,而且洋溢著生活情趣,不通過反復朗讀,僅只分析里面用了什么詞語和修辭方法,體會是不深刻的。
2.利用揣摩比較
葉圣陶先生說得好:“一篇作品只讀一遍,未必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边@確實是經驗之談,比如,這兩個句子:“幾千人的眼光一齊投向主席臺。”“教師走上講臺,掃了大家一眼?!本渲械摹巴丁薄皰摺倍侄加小翱础⑼?、瞧”的意思,但在這兩處句子里,就不能用“看、望、瞧”中任何一個詞來代替“投”“掃”,也不能把“投”“掃”互相調換,這就得引導學生反復揣摩比較,才能發(fā)現(xiàn)用詞的妙處,從而達到“意會”的境界。
3.借助語文知識
語感的培養(yǎng)也要借助語文知識,可以及時將學生對語文感受的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思維,提高感受語文的自覺性?!独仙浇纭分杏羞@么一句:“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边@個句子里的“生怕”不能改為“怕”,“不準”不能改為“不要”。為什么?因為這兩組詞的表達程度有差別,運用程度較深的“生怕”和“不準”,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紅軍對人民群眾利益的關心和愛護,教師如果能進一步告訴學生,很多詞語都可以采用換用同義詞的方法來比較表達效果。同義詞的程度、范圍、語氣、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等方面總是存在差別的,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可以借用同義詞來比較。學生受到這種語文知識方法的指導,認識上就會有一個飛躍,以后就會運用這種方法分析語言。
4.誘導聯(lián)想和想象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睂嵺`證明,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必須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特別是在感知描寫性的語言文字時更應如此。比如,學生學過碧綠、翠綠、淺綠、深綠等形容詞,如果他們對每個詞綠到什么程度弄不清楚,腦子只有“綠色”的概念,就很難有語感。因此,教師在講授這類詞時,應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把詞所表現(xiàn)的狀態(tài)和具體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把概括的東西變?yōu)榫唧w的形象并在腦子里呈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對某個詞語有具體的感受,從而產生語感。
新課標下的語感教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去“品味—探索一品味”,學生才能不斷提高語感能力,才能為自己的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顏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