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學習音樂要有好耳朵,而聲樂教師的耳朵尤為重要。聲樂訓練是一個制造嗓音樂器的過程,其目的是通過訓練制造出音色優(yōu)美、音域寬廣、經(jīng)久耐用的樂器。聲樂教師能否制造出這樣的樂器,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聲音概念和訓練標準。而要有正確的聲音概念和訓練標準,就必須有一副好耳朵。
一、歌唱是一門聽覺藝術
聲音是由物體的震動產生的,物體的振動頻率決定音高,幅度決定音量,而它的材質、結構決定音色。歌唱是由于肺部氣息沖擊聲帶產生聲波,再通過胸腔、口腔、頭腔等各共鳴腔體的共振產生聲音。而聲音的高低、強弱、音色、是否有彈性、是否柔和等,都是由我們的耳朵來接受聲波而反映給大腦的。聲樂教師判定歌者的音準、節(jié)奏、強弱、音色等是否正確,都是通過耳朵來判斷的。而聲樂教師對歌者的聲樂訓練,也是通過對歌者的聲音來判斷其歌唱技術的高低,這就凸顯了聲樂教師聽覺的重要性。
二、歌唱器官大都看不見。摸不著
人的歌唱器官包括呼吸器官、發(fā)聲器官、共鳴器官三部分。(1)呼吸器官主要包括氣管、肺、橫膈肌和肋肌。氣管是空氣進入胸腔的通道,由環(huán)狀軟骨組成的一條通道,這些環(huán)狀軟骨并不是完全封閉的,它后面有開口。這個空隙由肌肉和薄膜組織填補,在呼氣的時候,肌肉本能的繃緊,氣管的直徑略微收小,而吸氣的時候,肌肉則放松。歌唱則需要盡可能地朝著放松的方向調節(jié)這種反射,“以吸氣的狀態(tài)歌唱”就是這種含義。肺不具有肌肉的強度,它的形狀由胸腔形狀和進入肺的氣壓決定。我們日常生活用的是胸式呼吸,這種呼吸法的缺點是氣息位于胸腔的兩側上端和前部,吸氣淺,氣息容量小,容易引起頸部、下顎、喉頭的緊張僵硬,且不能充分發(fā)揮肋肌、腹肌與橫膈肌協(xié)調控制氣息的作用,因此不適合于歌唱。(2)發(fā)聲器官主要由喉頭、真聲帶、假聲帶和相應的發(fā)聲肌群組成。喉頭是我們頸部一個突出的東西,聲帶就附著在其內,聲帶是真正的發(fā)聲體。我們知道,任何物質的聲,都是由物質的振動產生的。例如,當我們用錘敲鑼面就會聽到鑼聲,這時如果用手輕輕撫摸鑼面,鑼聲即會停止。我們人的聲帶發(fā)聲也是這個物體振動的原理,在發(fā)聲時,真聲帶閉合,假聲帶松弛,由肋間肌、腹肌和橫膈肌的共同作用,迫使氣流通過聲帶、聲音產生,這便是歌唱的發(fā)生源。(3)共鳴器官主要包括胸腔、口咽腔和頭腔。因為聲帶發(fā)出的聲音很小很單薄,且不好聽不能成為歌唱的聲音,要靠共鳴腔體把聲音擴大和美化,才能成為歌唱的聲音。胸腔,指我們的胸部腔體;口咽腔指我們的口腔和咽腔;頭腔指的是鼻竇、額竇等。由聲帶發(fā)出的聲音就是通過這些共鳴器官加以擴大和美化的。
以上介紹我們可以看出人不能用眼睛看歌唱器官來辨別歌唱是否正確。我們能看到的只是歌者的嘴巴張大沒有,肩提起來沒有,喉頭動了沒有。有經(jīng)驗的老師總是會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嘴巴張大了唱的不一定正確;喉頭不動的也不一定正確;不提肩的歌者的氣息也不一定正確。如嘴巴張大的歌者不一定能把咽腔打開,也許正是歌者的嘴巴張得過大卡住了聲音,出來的聲音只是口腔共鳴,沒有胸腔和頭腔共鳴。再如,歌者的喉頭是要求相對穩(wěn)定的,但不能說喉頭穩(wěn)定了就是達到了要求,喉頭穩(wěn)定了不一定是喉頭處于歌唱的“松弛”狀態(tài),也許因為刻意的穩(wěn)定喉頭,造成頸部緊張,氣息通道不通暢。再如,不提肩不一定就是呼吸方法正確,也許是氣息沒有吸到深處或吸得太深,以至沒有歌唱的氣息的靈活度和強度。綜上所述,歌者嘴巴張大了、喉頭穩(wěn)定了、不提肩的呼吸狀態(tài),只能說有了正確歌唱狀態(tài)的可能。要想辨別歌者狀態(tài)正確與否,就要靠我們的耳朵。好的聲樂教師,只要聽歌者唱幾句,就可以判斷出其缺點在哪,是發(fā)聲點位置太靠前或靠后、氣息是否流動、氣息的支持點是否到位、氣息的通道是否通暢等等。當然,對有些錯誤的發(fā)現(xiàn),還是要靠其他輔助手段。
三、唱好歌是每個聲樂教師所必備的條件
歌唱的好壞既代表一個聲樂教師的水平高低,又說明他能否勝任自己的教學工作。如果聲樂教師自己歌唱不正確,那怎么教學生呢?只有聲樂教師能唱好歌,才能教出能唱歌、會唱歌的學生。而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首先要訓練的是正確的聲音概念,只有有了正確的聲音概念才能有正確的歌唱。因為耳朵把聲波傳遞給大腦,經(jīng)過處理判斷,歌者會向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努力,大腦支配歌者進行歌唱。所以,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聲音概念就有什么樣的歌唱。要有正確的聲音概念,必須學會正確的歌唱方法。只有學會了正確的歌唱方法,才能辨別歌唱聲音的正確與否,也才能提高歌者的聽辨能力。
綜上所述,聲樂教師的耳朵一定要“好”。只有耳朵好才能夠分辨歌唱聲音的好壞,才能夠準確分辨細微的聲音變化,找出學生的缺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正如沈湘教授所說:“好的聲樂教師有好的耳朵,也有豐富的教學手段;中等水平的教師有好的耳朵,但教學手段少些;最不稱職的教師是耳朵的辨別能力很差,但教學手段又太多?!彼?,聲樂教師一定要有一副好耳朵。
(作者單位 山東省安丘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