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的高收獲才是高效課堂的標準。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動起來。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動起來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就數(shù)學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中能否人人都是參與者;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的合作學習能否落到實處;影響學生合作學習效果的幾點注意事項,提出了一些觀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應是每個教師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教學模式;高效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學習習慣
高效課堂并不只是容量大的課堂,更重要的是學生有高收獲。一味地追求課堂容量大,學生即使是“聽”到了不少,理解得也不會透徹,吸收得不好,也無法很好地運用,高效就無從談起了。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課堂又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所以學生的高收獲是課堂教學的目的,學生的學才是高效課堂的最主要環(huán)節(jié)。
為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使數(shù)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教師在各自的教學中不斷地探索,積極地努力,研究新的教學模式,總結出了不少的寶貴經(jīng)驗。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一些問題逐步暴露出來,本人在不斷嘗試和探索中也總結出一些經(jīng)驗和教訓,并試圖找到改進的對策。
一、如何讓所有學生都動起來
改變教師的一言堂,讓學生由被動地聽變?yōu)橹鲃拥奶剿?,積極地參與,從而更好地學到知識,實現(xiàn)高效。讓學生動起來,變被動為主動就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及時引導,很好的掌控,最好能參與其中。
分組合作學習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很好的模式。在數(shù)學課堂上采用分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共同探究中更好地學到知識,還能夠培養(yǎng)同學的合作、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
但在小組學習時常存在一些問題,如:雖然大多數(shù)同學動起來了,但有的同學只愿意聽其他同學講,有的同學總讓別人發(fā)言,自己則開起小差,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這些同學的聽、說、思維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也影響了學習的效果。還有的同學只愿自己研究,不和別人討論,學習效果也很差。這樣的課堂看起來很熱鬧,但效果大打折扣,往往最后還是要按原方法由老師灌輸。
對策:要讓每位同學都動起來,先要讓學生心中有他人,還要制訂一定的規(guī)則,讓組內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又有共同的任務目標;讓每個學生都為組里獻計獻策,從而達到學習研究的目的;鼓勵不愿發(fā)言的學生克服自卑,主動參與。而且每個人的任務還可輪換,讓每個學生都互相學習。比如:代表發(fā)言的同學可以輪換,其他同學可以做發(fā)言補充。
小組學習可以是兩人配對,也可以是多人組團。兩人配對同學的參與性更強,但人數(shù)較少不能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多人一組能集思廣益,更有助于交流和學習。組內要做好分工和合作,不能讓一人掉隊。
還要注意分組學習不是分割學習,不能一組討論一個問題。比如學習一次函數(shù)時,不能一組討論圖像位置和系數(shù)的關系,一組討論函數(shù)解析式的求法,另一組再討論別的。否則各組所學知識就是片面的,組間也缺乏競爭。
二、如何讓學生的動落到實處
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其有探索欲望;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其有需要完成的任務;及時地鼓勵,激勵學生繼續(xù)前進。教師既是引導者,又是傾聽者,還可以是參與者。教師的引導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好奇,或對目標更加明確,愿意去探索。教師的傾聽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找出問題,鍛煉能力。教師的參與能讓質疑更加深入,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經(jīng)驗和水平等綜合因素提出讓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的目標和任務,并能在學習中適時地引導、傾聽、參與。
比如,七年級同學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有位教師給學生分組讓學生討論平行于軸的直線上所有點的坐標的規(guī)律。同學們在剛剛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情況下,還沒有很好地掌握總結規(guī)律的方法,有的小組不知從何下手。有的小組雖討論出結果,但代表發(fā)言時也不能說得非常明白。教師沒有分析學生的認知情況和能力,也沒有做必要的引導,就讓學生去討論,學生能討論的結果和得到的收獲就不會太好,也就不能實現(xiàn)高效課堂了。
對策:讓學生自主學習,不是隨便提出問題就讓學生討論,更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讓學生動起來,要能動到實處。教師應精心準備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還要針對學習主題和學生認知水平、經(jīng)驗能力提出問題,布置任務,更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做好自己的角色。既要相信學生,又要了解學生。
三、如何讓學生動起來后效果最好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收獲是判定是否是高效課堂的標準。而讓學生收獲更大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應注意觀察、了解每一組的討論情況。讓小組討論更有效、更深入。數(shù)學知識注重邏輯推理,在討論中可以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赡芤粋€問題討論用了很長時間,給教學進度的完成增加了困難,但在學生對一個問題還可以繼續(xù)深入時,不要強行打斷。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的提高更為重要,教師要根據(jù)問題進行調整。
2.在小組代表發(fā)言時,可以引導本小組或其他小組同學相互補充,達到互相學習的目的。在某位同學講解不清晰或不準確時注意觀察其他同學,這是同學討論交流的很好的機會,也是及時糾錯的很好例子。不要輕易地直接點撥,給學生留有再思考的余地。
3.及時反饋。課堂上的及時反饋既能讓教師及時了解教學情況,也能讓學生在有明確目標指導下學習,實現(xiàn)學習效率最大化。
4.對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評價不僅在課堂上,還可以延續(xù)到課外。不僅可以評價合作結果,還可以評價合作過程。通過評價,促進小組之間的合作,提高小組合作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學會在合作中既積極參與,又要學會傾聽;既要肯定別人的優(yōu)點和好的方法,又要敢于質疑。這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過去我們總是用學習到知識后的成功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殊不知,學習過程中的探索和快樂對他們來說更為重要。問題是數(shù)學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獲得新知的基本過程。學生獲得新知也要遵循這個自然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收獲知識,提高能力,而且還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怎么探索新知,怎樣解決困難,有了什么體驗,這些都能讓學生得到鍛煉。而且,學生本身就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如果老師把東西直接灌輸,學生沒有動腦過程反而不易接受,不愿接受。質疑與探索更能讓他們有學習的興趣和愿望。所以,在課堂上,特別是數(shù)學課堂上,需要學生成為主動者。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因材施教,貴在得法。如果課堂效率低下,再用更多的時間去彌補也只能事倍功半了。只有提高了課堂效率,才能真正讓學生減負。新的教學模式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應是每個教師努力的方向。當然,在改革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但不能因為有困難就不敢探索,固守舊法,也不能照搬照抄別人經(jīng)驗,急于求成。要注意總結,及時糾正,探索出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