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圣杜甫的《登高》被視為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明代批評家胡應麟更是稱其為“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詩名家行家對它的分析、鑒賞性文字頗多。本文試就此詩的對仗藝術及思想內容兩個方面做一番剖析,意從這兩個方面再來探知詩圣的魅力。
對仗是近體詩尤其是律詩的格律要素之一。它具有整飭凝重的美感,因此歷來為詩人所看重。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對仗形式的整齊而缺乏變化,就會流于板滯,影響詩歌語義的表達。杜甫律詩的對仗善于寓變化于整齊,求靈動于規(guī)矩,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登高》是展現(xiàn)對仗藝術的典范之作。全詩對仗自首聯(lián)始,至尾聯(lián)終。關于詩歌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對仗本文不再贅述,讀者且與我同看首聯(lián)、尾聯(lián)對仗的神奇之處。
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此聯(lián)寫登高所見之景。先看所寫之物,上句“風”“天”“猿”對下旬“渚”“沙”“鳥”。從詞性上講,名詞對名詞;從所選意象的空間位置來講,“風”“天”著眼于高處,“渚”“沙”著眼于地面,“猿”著眼陸地,“鳥”又著眼于天空:上下旬之間高低相對,一句之中又上下交錯,空間的變化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審美境界。再看物之特征,風之凄疾對渚之清冷,天之高闊對沙之白寂,猿之哀鳴對鳥之回旋。從詞性上講,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從所選意象角度來講,“嘯哀”訴諸聽覺,“飛回”訴諸視覺,視聽結合,有目見之悲景,又有耳聞之悲聲,上下旬表現(xiàn)的豐富觀感,豐富了詩句的語義蘊涵。從所選意象動靜狀態(tài)來講,“風”“猿”“鳥”是動態(tài)描繪,“天”“渚”“沙”是靜態(tài)描繪,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尾聯(lián)“艱難苦恨煩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側重寫外物,一句側重寫自我,物我變化,拓展了詩歌的內涵。“艱難”與“潦倒”相對,一寫國勢衰微,一寫晚景困苦;“繁雙鬢”與“濁酒杯”相對,一寫老景已至,一寫晚景困窘。當然,這一聯(lián)對仗的最妙處在“苦恨”與“新?!??!翱唷?,極,言遺憾程度之深;“新”,剛,說停酒時間之短。副詞兩相對應,直抒詩人登高遠望之后的沉痛心情。
一首律詩,四聯(lián)八句,聯(lián)聯(lián)成對,流暢自然。杜甫不愧于詩圣之稱,他能在限制中施展出創(chuàng)造才華,不脫離規(guī)范,而又能靈活地駕馭規(guī)范,讓規(guī)范本身成為其馳騁才情的審美手段。正如宋代詩人呂本中所言:“寫詩當識活法,所謂活法,規(guī)矩備具,而能出于規(guī)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于規(guī)矩也?!薄兜歉摺芬辉娭械膶φ滩粌H工穩(wěn)典麗,且充滿著種種的騰挪變化,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術追求。后人“七律至于杜子美,古今變態(tài)盡矣”的品評恰切而中肯,而《登高》中精妙的對仗藝術則為這個品評加了一個完美的注解。
不過,任何一種文學作品,光有文而無質,是經(jīng)不起時間的考驗的,唯有“文質彬彬”方可傳誦千古。《登高》一詩在對仗方面顯示的技藝功力令人叫絕,這是詩圣的藝術才華彰顯出的魅力,而更令人感動的還是詩歌內容彰顯出的詩圣的人格魅力。
杜甫寫這首詩是在公元767年的秋天,這一年是他在外流浪漂泊的第8個年頭,他身患多種疾病:瘧疾、肺病、風痹、牙齒掉了一半,左耳也聾了。此時的唐王朝處于安史之亂結束后的第5年,藩鎮(zhèn)割據(jù),國家飄搖,人民流離失所。這樣的個人處境,這樣的時代苦難,使得《登高》的思想內容更為豐富、深刻。
全詩的內容有三個方面:
一是描繪高遠開闊的秋日景色。首聯(lián)十四個字突兀而來,振起全篇。展現(xiàn)一片開闊的圖景:秋風勁吹,天空高闊,猿嘯哀凄,這是作者的眼觀耳聞;小洲清冷、沙灘白寂、飛鳥回旋,這是作者的臨高俯視。頷聯(lián)更從大處落墨,寫整體景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三峽峽口風大浪急,故波濤洶涌,觀之有“滾滾”之勢。而“落木”和“長江”又分別以“無邊”各“不盡”來形容,境界更闊大無窮,景致形象生動,愈見秋意已到,肅殺之氣已遍臨天下。詩人耳聞目睹,圍繞夔州秋季的特定環(huán)境,描繪了一幅蒼涼壯闊秋日江山圖。
二是慨嘆自己羈旅漂泊,潦倒孤老的境地。頸聯(lián)抒發(fā)詩人的深沉感慨:“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薄叭f里”極言距故鄉(xiāng)之遙遠,是就空間而言;“悲秋”指時節(jié)凄涼;“常作客”,即長久漂泊;“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年歲已暮,是就時間而言;“多病”,指身體衰弱;“登臺”本為祈求長壽,寄托相思;前邊貫一“獨”字,則顯出其舉目無親、處境之孤。
三是在感懷個人苦痛中表現(xiàn)憂國憂民的本真性情。尾聯(lián)詩人進一步抒發(fā)愁思,感情更為深沉。詩人備嘗艱辛,白發(fā)彌添,欲以薄酒來排憂解恨,然又衰弱多病不能喝酒,也可能潦倒困窘根本買不起酒了,于是憂愁和苦病更難排遣。這是個人的真實情況,但是詩人深知個人遭際的愁苦與國家的殘破動亂、人民的苦難辛酸不可分割。所以“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兩句,詩人并未將目光局限于自身。句中的“艱難”更多的是指國運的艱難?!翱嗪蕖币彩遣荒転閲ЯΦ臉O度遺憾,這正是杜甫最為可貴的地方。中國的知識分子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很深,大多數(shù)人遵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原則。寫這首詩時的杜甫可以說是“窮”到無路可走,但他關懷的首先是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這種達也濟天下,窮也憂天下的博大胸襟,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詩圣高貴的靈魂,感知到詩圣的人格魅力。人生的困境甚至是絕境面前,他用最真誠的文字唱響靈魂深處最真實的聲音,將民間疾苦熔化成筆底波瀾,詩中圣哲,舍他其誰!
前人有云:“老杜不可議論,亦不必稱贊,茍有所得,亦不可不記也。”每次讀至《登高》一詩,內心總是充滿歆羨、感動。這首文質兼美之作,充分體現(xiàn)了爐火純青的詩者技藝以及至真至善的圣者情懷,閱讀中若能把此詩中的對仗、內容悟深析透,于讀者是一份豐厚的收獲——能窺一斑而知全豹,從技巧與內容兩方面把握杜詩,領略詩圣的魅力。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第一中學)